謝承諭 著
不像很多其他國內外的研究所博士班,台大語言所並沒有資格考試,而是以出版一篇一級,一篇二級期刊論文,作為取得候選人資格的門檻,也是所謂的資格論文(QPPQ)。之所以會有這項政策,主要是因為老師們希望博班的同學可以在畢業時,就有一些出版的經驗與成績,在未來求職時可以更有競爭力,許多畢業的學長姊也的確從中獲益良多。然而,由於期刊審查與出版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詳細內容後面會提到),審查的結果也不一定盡如人意,有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卻得到不理想的結果。不僅自信心容易受到打擊,畢業的時程也會大受影響。以下將會以我們的投稿經驗,來給各位學弟妹們一些具體的建議:
1. 亟早開始
從決定要走入學術界,報考台大語言所博士班開始,請就必須抱持著要認真做研究、用力拚著作的決心,因為以目前的學界來說,出版量與著作品質就是一個很重要也很現實的指標。出版很多著作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優秀的研究者,但那是一個不認識你的人可以客觀評價你的項目,很多職缺會有出版量的門檻,擁有一定的著作量也有助於申請獎學金或其他補助。
最重要的是,如果要從台大語言所拿到博士學位,就是必須要出版兩篇QPPQ。
而研究和出版是一條漫長、孤獨,對很多人來說又很艱難的道路,實際上所需要的時間,永遠都會比計畫的來得長非常多。所以一旦錄取台大語言所博士班,恭喜你金榜題名,但開心之餘,請開始計畫你的研究與出版進度。有很多學長姊從入學就開始執行自己的寫作計畫,但仍然可以拖到博三博四甚至博五,才得以出版第一篇能夠作為QPPQ的期刊論文,而唯有拿到兩篇QPPQ,才能拿到博士候選人的資格。所以一旦太晚出版QPPQ,對於往後的進度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計畫要在博五、博六畢業的話,建議最晚是從博三開始投稿,留一到兩年的緩衝期,時間上才會比較寬裕。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內外在條件,不完全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但就是越早開始越好。
請記住這句話:「出版論文實際上所需要的時間,永遠會比你計畫的來得長非常多。」
博士的修業年限原則上是七年在學,兩年休學,加上一年可以上簽延畢,所以大概是九到十年左右。這個時間看似很長,實則不然,稍縱即逝。兩年修課,一年辦CLDC,加上一般的期刊論文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跑流程,很容易四、五年的光陰一晃眼就過去。如果你的指導老師或共同作者修稿的時間稍長,遇到比較忙碌或愛拖延的編輯或審查人,或是不幸被退稿,這些都會加長取得候選人資格所需的時間。如果你同時有在外兼差,或是有家人要照顧,那這些時間就會拉得更長。所以,回到一開始所說的,請盡早開始一切研究與出版的計畫與行程。開始寫作與出版,永遠不嫌早。
2. 共同作者
在台大語言所,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研究團隊,老師與學生在研究上的合作很密切,學生可能也會用到研究團隊的資源,也因此,很多時候要出版論文時,都需要跟指導老師、其他老師或其他團隊成員合發論文。這個時候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個是所上的QPPQ有要求作者必須達到一定的貢獻度,所以如果不是第一作者,或是共同作者多於一位時,就必須要注意到比例。
第二個要注意的點是通訊作者的分配,通訊作者原則上是負責與期刊和外界聯絡的一方,可以但不需要是第一作者,通常是由比較資深的學者或是擁有研究資源的老師或是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擔任。在求職或升等上,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常常會有一樣的份量,有些老師會認為跟他合寫論文,即使不是第一作者,也要列他為通訊作者,所以請大家在投稿前要跟老師或其他共同作者做好溝通,因為在投稿論文時,就必須要確定通訊作者的分配。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是,一旦有共同作者,雖然工作可以分配給不同的人進行,但是有時候也有可能會花比自己發表論文,還要更多的時間,因為一旦要掛名,就必須要經過所有人或至少指導老師看過。但是,因為指導老師或其他共同作者可能會比較忙碌,或是指出的問題需要更多的時間去修改,所以在時程上可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請大家務必要注意這件事。建議可以在一開始就跟老師討論好合作的方式與時程,或是要主動去推動進度,或甚至在必要時,與老師溝通,決定稿件非得投出的時間。如果大家不積極處理這件事,同一個稿件甚至可以拖到兩、三年以上都還無法投出,屆時該主題可能已經有更多的相關研究,不只在文獻探討上要做更多的功課,有時候研究的重要性或相關性就會下降,甚至就會被別人做走,請大家切記。
3. 期刊投稿過程
所上的QPPQ除了期刊論文之外,還有承認一些不同的出版類型,例如如果文章全文收在某些研討會的論文集裡,就可以算二級期刊的發表;如果是發表專書專章,而該書是由有出版一級期刊的出版社所出版,也可以算是一級期刊。確切的名單不時會變動,詳情可以查閱所上書面規定或詢問所辦助教。以下的過程會以投稿期刊為主,個別期刊間會有一些細節上的出入,但基本上大同小異。
第一步:撰寫論文草稿
稿件的來源有很多,有些碩班就是讀語言學相關系所的學長姊,第一篇或兩篇QPPQ都是改自碩士論文。如果你的碩士論文寫得不差,主題又是跟現在的專業相關,建議大家可以從碩士論文出發,因為那是比較完整,也比較多人給過回饋的研究。而且因為已經有全文,所以要修改起來,可能也可以比較早開始動作。
第二個常見的來源,是課堂期末報告或是投稿會議的論文。在寫這類的論文時,請各位博士生要抱持著不要浪費機會的精神。所有的課堂期末報告都可能投成會議論文,而得到錄取可以口頭發表的會議論文,也很有機會可以改寫為期刊論文。所以進行研究與寫作論文時,可以多放一些心思,以「可以投稿出版」為目標,來面對每一篇論文。另外在投稿研討會時,也可以注意一下會議是否有出論文集、常出特刊或專書、有論文獎,或是有收全文並指定評論人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大家將會議論文發表或改寫為期刊論文或有相等價值的QPPQ。
第三個常見的來源,就是跟自己博論相關或甚至是論文內容一部份的研究。出版這類論文的好處是,不需要再多做一個獨立的研究,有些內容在改寫後也可以在博論中使用。但這個做法主要的缺點有二個,一個是如果博論的研究是需要做實驗或是使用其他較為費時的研究方法,那可能會拖到比較晚才有辦法可以開始寫作論文。第二個缺點是,投稿內容可能會跟博論內容過於接近,而有自我剽竊的嫌疑,必須注意到重疊比例的問題。
第二步:選擇目標期刊
雖然這個是列在第二步,但其實在擬草稿時,就可以也應該將期刊的格式、主題以及主要的讀者群,考慮進去。有些人在寫作期末報告或是要投稿的論文時,甚至就會直接以該領域的著名期刊做為投稿目標,這也是很好的策略。而在選擇期刊時,有幾個可以注意的地方: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期刊關心的主題以及主要的讀者群。有些期刊沒有特定的主題範圍,像國內的幾大語言學期刊就是比較接近這類。所以,不管你的主題是句法、語音還是社會語言學,研究法是田調、實驗還是語料庫分析,這些期刊都可能收錄。然而,有一些期刊,或是大部份著名的國際期刊,都有特定的主題和讀者群。有些會強調研究法,有些會強調理論立場,有些則是把重點放在主題或特定語言上。對於這類的期刊,「切題」就是很重要的事。很多編輯在送外審之前,就會先以研究法或研究主題,作為是否拒絕這篇論文的依據。為了避免浪費時間、打擊自信,在投稿前可以先詢問老師的意見,詳閱期刊網站上的介紹,或是讀過幾篇該期刊最新出版的論文,都可以稍微得到一些概念。如果你的論文裡,有引用到很多該期刊出版的論文,那就更可以確保這篇文章的切題性。在寫作時,也可以多針對該期刊的主題、特色與讀者群,而調整論文內容、整體架構或是強調的重點。
第二個要注意的,就是那個期刊在所上的規定中,屬於哪一級的期刊。如果期刊有在SCI或SSCI的索引中,原則上自然是一級期刊。如果沒有的話,可能就要另外參考所上詳細規定。除了索引之外,有的人也會在意期刊的impact factor (IF),在這裡不詳述IF的原理,但原則上所上的畢業門檻不要求IF,求職也鮮少設為門檻,僅管有些領域會較為在意這件事,認為IF越高就是越好的期刊(雖然就某個角度上來說的確也是)。另外,語言學不同子領域的期刊IF高低也會有些差距。例如應用語言學、腦神經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的期刊,IF就普遍比較高;而比較理論導向,或目標領域比較小的期刊,IF的數值常常就會相對較低。但是基本上,必須要以領域內的常態為準。如果不趕時間,投稿時可以先從同主題IF較高的期刊開始投起,如果被拒絕,在拿到審查意見並修改論文後,也可以將稿件投到其他IF較低的期刊。由於IF高的期刊,通常退稿率也較高,所以如果趕時間的話,建議嘗試直接投稿到台灣國內的優良期刊,同時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在國內的能見度。但必須強調的是,投稿常常很看運氣,所以有時候IF高的期刊不見得比較難上,國內的期刊也不見得會百發百中,請視自身目的與研究主題做適當的調整。
第三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某個期刊從收稿送審到正式接受與出版平均所需的時間。有幾個方法可以得到這個資訊。最保險的作法,就是看期刊網站說明,有些期刊會在網站上直接列出每一篇論文刊出平均所花的時間。如果網站上沒寫,另外一個做法,就是找幾篇該期刊最新出版的論文,通常在論文的第一頁或最後一頁,都會有期刊收到初稿、收到修正稿和正式接受論文的三個日期,可以從中估算每一篇論文要出版平均所需的時間。最後一個方法,就是直接問近三年內有在那個期刊發表過文章的學長姊,問他們花了多久時間。這個時間可長可短,短則四到六個月,長的話從一年到數年都有可能。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博班有修業年限,而要取得候選人資格,要有兩篇論文正式得到接受。取得候選人資格後,才能提論文大綱,最快隔一個學期才能進行博士論文口試。所以如果沒有抓好投稿與出版的進程,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由於論文電子化的容易,所以辦期刊的成本降低,現在有很多所謂的「掠奪性期刊」,會主動寄email跟大家徵稿。然而,這些掠奪性期刊可能沒有可信的同儕審查過程,期刊本身也不一定能長期經營,也很少會收錄在期刊索引當中,極可能無法作為QPPQ或是求職、升等之用,因而徒勞無功,請大家務必小心。在投稿之前,請與所上老師討論,並仔細察看該期刊之出版商、主編與編輯委員的名單,以及刊出文章作者的信譽,以作為投稿與否的根據。
第三步:投稿期刊論文
當你論文寫完、修完,也決定好要投稿的期刊後,就可以準備投稿了。很多人常會認為,只要把論文本體寫完,就大功告成了。然而,在完成投稿前,其實還有很多手續和步驟,另外還要提供很多本文之外的資料與文字,有時候會有點煩人,請耐心處理這部份。
投稿前,大部份的(國際)期刊都會要求大家申請一個他們網站的帳號,基本上就是照著他們要求的資料填寫即可。用自己的帳號登入後,網站就會引導各位進行投稿。除了title、abstract、keywords、manuscript和references這些必備的內容之外,很多期刊都會要投稿作者提供cover letter,就是向編輯簡述自己稿件的主題和內容,以及可能的讀者群。雖然處理這個部份不會很困難,也不會列入審查的範圍內,但第一次投稿的人常常會忽略這部份,而有些措手不及。另外如果可以寫一篇言簡意賅又不失禮節的cover letter,也可以給人比較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投稿期刊的學弟妹可以注意這點。
除了cover letter之外,很多期刊也會要求作者在都投稿時,就要撰寫致謝、註明補助來源、確認作者排序與分配,以及提供作者簡歷。值得一提的是,Elsevier這個出版社出版的期刊,通常會要求作者提供幾個highlights,就是用簡短的幾個句子,指出全文的重點。這個部份就會比較麻煩一些,因為期刊對於highlights每句的字數(甚至是字母數)會有嚴格的限制,而且也有reviewer會評論這一點,甚至有學術英文相關的期刊出版過與highlights相關的研究論文,可見這個部份的重要性。大家如果打算投稿Elsevier的期刊,要特別注意這點。另外,很多期刊也會要求大家提供推薦的reviewer名單,和不推薦的reviewer名單,雖然不見得會完全按照你提供的訊息去安排,但是還是必須要思考一下這件事。最簡單的方式是從自己引用的學者中,選幾個可能的人選,這個部份也可以和共同作者或指導老師討論。至於其他的部份,不同的期刊就會有不同的要求,大家在投稿時再自行留意。
最後,在所有的文件都上傳完之後,大家一定要確定有完成投稿的流程。有些期刊會要求作者把整合過的檔案下載再看過,確定後才能送出,可能有人沒有完成這步就以為自己已經完成送件了,千萬要小心。成功投稿後,大部份的國際期刊會寄email通知,系統上也會呈現稿件繳交完成或是稿件已送至編輯手上等狀態。國內的期刊由於人力較少,系統也不一定那麼精良,所以如果沒有收到通知,可以再寄信去確認。
第四步:開始審查過程
論文上傳到期刊網站之後,會有幾個階段。比較有規模的國際期刊通常第一步是會用系統或請人力檢查論文的格式,通常主要是檢查文獻引用的部份,看看有沒有違反規定或會曝露作者身份的內容,或是有什麼是期刊要求,但第一次上傳時沒有提供的資訊。如果有不符規定或需要澄清的部份,就會寄信要求你做更正或說明。
檢查完格式後,期刊就會以主題和關鍵字,將稿件傳給負責的編輯。這些編輯理想上是,而且通常也是,該領域或相關領域研究有成的學者,不僅出版過相關的論文,也認識做類似研究的學者。他們在送外審之前,會先簡單看過論文,看看主題是不是符合期刊的特色和讀者群,論文和研究的品質有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如果主題不符或是研究寫作的品質不夠好,就會在送外審前直接拒絕,就是所謂的desk reject。有的比較佛心的編輯會在一個禮拜內通知desk reject,而且在信件中仔細說明原因,甚至給作者建議,但大部份的編輯都是用主題不符來解釋。desk reject雖然感覺有點無情,但至少不會浪費你時間。有學長姊就曾經在送外審,等了幾個月之後,編輯才突然以「主題不符」的理由退稿,這就是更糟糕的狀況。
如果編輯覺得沒有問題,就會開始找reviewer。除非reviewer之間的意見差太多、有爭議,或是作者強烈抗議,不然通常第一輪的外審就是找兩個reviewer (雖然有些領域或比較大的期刊會找到三個)。要特別提到的是,雖然學術界看似很大,但其實要找到兩個專業度夠,有品質,又願意審的reviewer有時候很難。一方面是因為審稿原則上是沒有什麼酬勞,二方面是學者大多都很忙碌,著名的學者可能同時要審很多的稿或忙自己的研究和教學。尤其如果又遇到放暑假或聖誕、新年之類長假的時間,很多學者都不願審稿,或甚至就是不回信。另外,如果你的主題很新,或是跨的領域太多,沒有太多人做過,有時候也比較難找到reviewer。就有老師和學長姊遇到,光是找reviewer就找到好幾個月的經驗。
當編輯找到願意審的reviewer之後,系統狀態就改為under review。大多的期刊都是給reviewer四十二到六十天不等的時間審閱你的論文,不過這不代表你就一定可以在六十天內拿到你的審查結果。有很多原因:第一個就是reviewer遲交。就像前面所說的,大部份的學者平常都很忙碌,再加上如果要寫出好的審查意見,不僅需要仔細閱讀論文,有時候reviewer也要另外做很多功課和研究,而且寫意見本身就很花時間,所以很多reviewer無法在期限內繳交審查意見。由於這通常是無給職,reviewer也不是期刊的雇員,所以期刊和編輯也只能給予reviewer柔性的提醒與勸導,在時間上給予一些寬容。另外一個會讓你較晚拿到審查意見的原因則有可能是在編輯身上。跟reviewer一樣,編輯通常也是極為忙碌的學者,而且他們收到審查意見之後,需要仔細閱讀,並做出初審的決定。有時候稿件在編輯那邊甚至會放到一兩個月都有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會要大家盡早開始準備投稿的原因之一。
第五步:面對審查意見
編輯作出決定之後,會將初審結果寄給你或通訊作者。初審結果理論上有四種可能:accept、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accept with major revision、reject,前三類基本上就是值得歡呼慶祝的結果。要注意的是,如果要reject你的話,很多編輯或期刊會很有禮貌,不會直接用reject這個詞,而是會說your manuscript has not been accepted。他信裡還會說,歡迎你再次投稿。如果你收到這樣的結果,不用想太多,基本上就是reject,再投一次的話,編輯也會以新的一次投稿來跑所有的流程,也就等於是再投一次的意思。如果你沒有大改,編輯基本上應該就會連送外審都不送,直接退稿。遇到這種情況,雖然心情一定會大受影響,但這其實是常態,別太傷心,我們在下一個部份會再對這個主題多作闡述。
除非是直接就accept,這個機率非常非常非常低,不然通常編輯會把他的決定和reviewer的意見寄給你,人比較好的編輯甚至會幫你總結一下審查意見,外加畫一下重點。如果不是reject的話,編輯也會通知你修正版和回覆意見上傳的時間。Reviewer的意見通常會有四大部份,第一個部份會簡述你這篇文章的重點,第二個會講到他建不建議期刊發這篇文章,第三個是他覺得這篇文章的優點,最後是他對於這個文章的建議和問題,最重要的,也是這個部份。不管論文有沒有被接受,都可以從這裡得到很好的回饋。在建議與問題這段,通常還會分成兩到三大部份,第一大部份就是reviewer覺得這篇論文比較大,比較急需修改的部份(這也是通常看了會血壓升高的部份)。第二部份通常比較是格式、文法、拼字這類,比較小的問題。第三個部份,就是reviewer提供的參考文獻(有的reviewer就不會提供)。
如果是被期刊拒絕,不要氣餒,就算再生氣或再難過,都可以好好看一下建議和問題的部份,覺得合理的部份就好好修改,再投別的期刊。有老師建議,無論如何都要修改一下,因為同一個題目就是固定的某些學者在做,很有可能是同一群人審到你的論文。如果沒改的話,可能就直接會被原文退回。
如果沒有被拒絕,恭喜你,就必須要針對審查意見修改論文,並且撰寫審查意見回應書,逐條逐項回應審查意見。一般的期刊會給一到三個月不等的時間修改,但當然是越早完成越好。有修改的部份,可以原文附上,或指出修改的頁數。如果沒有修改的,也必須要提出解釋和說明。建議大家在寫作回應書時,一開始可以先簡單感謝reviewer和編輯的回饋,然後用表格的方式,條列reviewer給的每一點意見與和問題,然後在另一欄列出你的回應。
修改的過程可能會很痛苦,也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但建議大家無論如何都要修改和回應,因為有研究指出,大約八成有回應、修改的論文,最後都有被接受。如果覺得給的時間不夠,只要有原因並提出申請,期刊通常都可以容許你晚一點交稿。但還是一句老話,能早點完成,就早點完成。在回應初審結果之後,編輯一般來說會把回應內容再寄給同一批reviewer審閱,依照情況再變成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或是accept。基本上,只要編輯沒有說不接受,就是想要收你這篇文章,所以就算過程再痛苦,請大家也要撐下去!
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期刊和編輯要接受你的論文,會特別寄一封email告訴你,他們接受了你的文章,在收到那封信之前,都不算正式接受,編輯都有可能會因故拒絕,你也不能對外聲稱已經被正式接受,所以也無法當作QPPQ,請切記。
等到收到那封信,恭喜你,你就往畢業邁進了一大步。
4. 被退稿是常態
投稿期刊論文,是努力、天份與運氣的集合體,缺一不可。不管你、你的指導老師或其他共同作者覺得這個研究做得多好,那篇論文寫得如何深入淺出、妙筆生花,你還是可能會被退稿。尤其是很多好的SCI、SSCI期刊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退稿率,有些期刊編輯認為你的文章不符合他們的讀者群,那就有可能在送外審之前就退稿(desk reject)。即使是第一次外審完,reviewer都是正評,如果編輯認為你的文章不適合他們期刊,還是有可能會退稿。
另外,僅管reviewer原則上都是那個主題或領域的專家學者,但是很多時候接受或拒絕的背後,會有很多因素影響。可能他跟你的理論立場相反,或是他是某個理論或方法論的死硬派,如果你沒有遵從某一個派別,他就會視你為異端。而每一位學者對於什麼是「有價值」、「有貢獻」的研究,看法也常常南轅北轍。可能某位審查人覺得你的研究非常有趣,對這個主題非常有貢獻,另一位審查人卻把你的論文批評得一無是處,攻擊得體無完膚。如果遇到審查人意見的分歧,有些期刊會找第三位審查人,或是要求major revision,但很多有名的期刊,就會直接拒絕。換句話說,能不能順利上稿,有時候真的要看運氣。
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常態。所有現在看起來著作等身的學長姊,都有經歷過一樣的痛苦。即使是某個領域的大師,也不一定永遠都可以百發百中,篇篇錄取。只要不是reject,都是值得慶祝的事;即使是reject,至少也可以拿到審查人的意見,也算是賺到很寶貴的經驗。所以鼓勵大家,多多嘗試投稿,從投稿的經驗中,一方面累積經驗,學習投稿的要領,二方面是可以從這樣的過程中,建立心智的強韌。學術界雖然不見得比其他領域辛苦,但當中絕對是不乏失敗、挫折的經驗,從投稿、求職到升等,每一關都可能遭遇失敗,而投稿期刊就是練習失敗的開始。回到一開始所說的,投稿是努力、天份和運氣的綜合體。各位能夠考上台大語言所博士班,我相信都有一定的努力和天份,那當投稿的經驗多了,上稿的機率也自然就會提升。
5. 結論
念博士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從台大語言所畢業,更是出了名的困難。最大的一個關卡通常是在出版QPPQ上。但是如果能盡早開始準備,熟悉投稿流程,妥善處理共同作者的議題,以及調整自己的步調與心態,相信大家一定能水到渠成,馬到成功,順利出版論文,拿到博士候選人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