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閃耀 石破天金
金瓜閃耀 石破天金
第四組
王鈺雪 | 林芳宇 | 吳芃儀 | 吳友文 | 吳柏易 | 謝雅筑
第一屆2020年礦山藝術季,六件脫穎而出的展品《礦石人》、《鑛客》、《礦聲億韻》、《階梯通往之處》、《The Light》、《掀開背後金與暗》,但在跟著黃大哥深度了解六項展品後,發現《掀開背後金與暗》與其他五項展品有些許不同,此項展品的創作發想,是來自居民每年夏天重新粉刷油毛氈屋頂的情景,並揭露礦工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不為人知的辛苦;然其他五件藝術品是由外地藝術家所製作,沒有實地連結金瓜石,以至於無法引起當地共鳴,顯得曲高和寡。
2020礦山藝術季。
黃仲辰《掀開背後金與暗》作品。
追究根本原因,我們發現金瓜石黃金博物館與當地缺乏妥善溝通,而第二屆的標案發標在即,或許又是不同的團隊進駐,這讓我們不禁擔心藝術季到底能為金瓜石本地帶來什麼長期又有效的延續作用,所以我們傾向標案內容做長期的規劃,讓每一年的藝術季都有非常明確且貼近當地議題的核心主題,每年環環相扣,就算藝術家與進駐團隊不一,也都能以根本標案內容去做發想,長久以來延續性就會產生,所以以下是我們對一些能成為藝術季主題的想像與創意。
金瓜石的活寶藏 — 行走的記憶庫
人,與金瓜石的連結,在於當地的耆老及從小生長在此的村民,透過對話中一字一句,喚醒了陪伴過他們的青春記憶。但不幸的,這些記憶寶藏正逐漸消逝,原因其實有很多,最主要則是長者的凋零和當地居民陸續的搬離兩大主因,而該如何永續保存這些活資產也變成了現今最需要關心的課題,先來說前者,隨著年紀增長耆老們消失是無法避免的,而我認為最好的永續方法就是在與他們談話的過程中,採用通訊設備將所有與耆老的對話紀錄下來,然後再進行時事比對及歷史審查,等到收集充足後,就可以集結成冊子和一系列的紀錄片,可以放在黃金博物館或是在當地租空間進行擺設,有興趣或想要考察當地習俗文化的遊客們能在那專屬空間尋找答案,這也可以成為一個永久的活動,隨著了解的歷史越多,展內的擺設也會更加豐富且更吸引人潮的前往進而也能促進周遭生活圈的經濟發展,一舉兩得。
然後再說說居民陸續搬離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要回到經濟本身了,就如同黃大哥說過:「肚子的問題都還沒解決,哪還有心思關心文化!」所以我認為,要留住居民就該給他們一些工作機會來養活妻小,而有些工作就非他們不可也是無法取代的,那就是成為代言金瓜石的說書人,在他們的介紹的過程中,也會參雜著對金瓜石的個人情緒,對聽眾而言也能更加融入甚至能設身處地的以金瓜石的角度理解它的全貌,再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和感觸的同時,又能賺取一定的長久收入來源,何樂而不為呢!
老礦工夏國雄爺爺。
日式宿舍群旁階梯。
住,金瓜石居民依礦脈而生,依山而居,在金瓜石,樓梯是連結各地的關鍵要素,住家皆沿著山勢坐落於山間,建築與建築之間透過階階樓梯相連,想看遍金瓜石人文地景之美,必經眾多樓梯,而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樓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靠近日式建築的階梯梯面較寬、階高較矮,為方便早期日治時期著和服的女子小步伐行走;一般礦工住所附近的階梯則整體設計較陡,時至今日礦工年事已高,但仍會行走於通往勸濟堂的階梯,加上扶手後增加了行走的安全性,時光流淌,缺乏維護的木造樓梯腐朽不堪,幸好有當地居民阿西大哥提著油漆,拿著工具,將此漆為彩虹梯,才有如今的網美打卡景點,一個無心插柳的「藝術」。
樓梯已成為金瓜石的特色之一,除彩色扶手為村落創造藝術感外,或許梯面也是增添藝術氛圍的最佳地點,可以於梯面加上藍色燈光製造流水感,成為建築林中的另類「藝術溪」,還可以輔助夜間的行人注意梯面,成了兼具美化及實用功能的地景藝術。
礦工的老時鐘,物換星移
時,無論何時的金瓜石都與礦脫離不了關係,從最早發現金礦礦脈的清朝開始,經歷日本人殖民帶入現代化工業建設,最後民國時期達到頂峰,這段一百多年的興衰歷史完全被礦業給牢牢綁住,而就是因為興盛的礦業,所以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使得這個地區蓬勃發展,但現今因為礦業的沒落也讓過往的雲煙一吹及散。今日的金瓜石因為一些影視作品的走紅才開始又繁榮起來,可是當地卻有許多老房子抵擋不過歲月而坍塌,在新興觀光產業例如民宿、咖啡店等的帶入下形成一股鮮明的新舊對比,而在2020年由黃博館所舉辦的礦山藝術季中就有許多的藝術品是從老房子和古蹟中誕生,也有許多新舊融合的例子,以彩虹梯為例,原有老舊的木造扶手經過彩繪而有了不一樣的面貌吸引了年輕人進來駐足拍照。
街角。
舊洋樓。
金瓜石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古蹟,從十三層遺址、報時山、勸濟堂到黃金神社,有一些在有關當局的推動下已經開始進行修復計畫,不過絕大多數的老房子依然無人看管也無人經營,在這樣的環境下利用藝術去裝飾同時承襲其過往的歷史,例如:我覺得,在以前的祈堂老街中有許多商店進駐而如今的商店本舖已經不在只獨留建築本體,在殘破的建築中放上過往的經營商品,像是賣冰店的可以在裡頭放一台古老的剉冰機,不需打光也不需彩繪,配合光影使人們一目了然。金瓜石的特殊地形地貌以及人文歷史使得這片土地在各個角度上欣賞,都是藝術。
舊時的防空洞。
拾回舊山城的你我它
地,每當人們一講到金瓜石,金礦總是會立刻浮現在腦中,礦山對於金瓜石的居民來說,乘載著不同世代的記憶,雖然昔日的場景已不負存在,但我覺得這些正是我們可以口耳相傳,一代一代述說那些最寶貴的故事。
金瓜石地區擁有眾多地景,包含礦坑、防空洞、勸濟堂、祈堂老街等人文歷史遺跡,呈現富有意義又整體的文化景觀,我想這些地景,如果加一點元素進去,可以有不一樣的面貌,今天跟隨著黃仲辰大哥走踏,他帶我們來到一個日治時期留下的防空洞,黃大哥說小時候的他們都會拿著一張板凳,就在裡面睡午覺,因為洞口內有涼涼的風,彷彿就是天然的冷氣機。如果以防空洞做為發想,把防空洞打造成礦坑的感覺,做一個地景藝術咖啡廳,在洞內掛幾個硫磺燈,讓此地富含更多礦坑氣息,而內部裝潢可以把與當地文化有連結的物品擺至兩旁,洞口裡也可能彩繪一些當時當地居民的生活面貌,讓來這裡的人了解不只是採礦而已,還有生活,咖啡表層把以往的拉花,改成結合當地特色的印花模具,在利用食用粉末撒在奶泡上,複印出金瓜石獨有的特色,透過圖像化的方式,去表達這個土地上最珍貴的寶藏,用眼睛去追溯屬於金瓜石輝煌的從前。
醫療,和人的一生密不可分。1933年日本取得金瓜石礦權後,便著手建造金瓜石醫院,因金瓜石醫院內含多種科別,醫療工具和人員皆十分齊全,名氣也漸漸傳開,成為瑞芳地區頗有規模的醫院,但至光復後1987年隨台金公司結束營業,醫院也走入歷史,僅剩廣大空蕩的石牆基座。
直到去年第一屆礦山藝術季舉辦,在裝置藝術的呈現下,金瓜石醫院回來了!藝術家林辰勳參考過去醫院的內外觀樣貌,利用框架線條的雕塑和燈光營造,模擬重現金瓜石醫院的光景,讓人像穿越時空般回到過去,體會到日治時期金瓜石醫院的風華時光,另一方面也感受到現在空曠淒涼感,讓訪客感染到金瓜石豐富的歷史氣息。希望今年能在醫院內部增加更多作品,例如以透明塑膠為材料製作病房、診療室內部擺設等,讓民眾踏入醫院內部,產生更多的趣味和互動性,以原有作品進行疊加,增加作品的豐富層次感。
重現金瓜石醫院《The Light》。
常常有人問藝術是甚麼,我想藝術用另一種話說就是生活,生活即是人與人情感的連結,在這富有人情味的金瓜石,我想這正是這個土地想要傳達給大家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