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慧校長在面談中談及:「瓜山國小在宣傳行銷方面,一直以來都沒有特別注意。」對於瓜山國小而言,如何宣傳行銷、走出既有框架是一個長期且亟需解決的問題核心。從別具特色的獨木舟打造,到蕨類拓本的文創商品……,瓜小師生持續地在特色課程的領域上有所發揮,但這些不為外人所知的努力,總像蒙上一層厚厚的雲霧,無人知曉。
外界資源的投入,使得瓜山國小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與視野。從假日學校協會、扶輪社,一直到教育部所挹注的外師,瓜小其實並不缺乏學習資源。有著山景環繞的天然教科書;也有外界帶入的學習機會,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其學生發展更有彈性與選擇。例如扶輪社提供的攝影剪輯課程、假日學校協會擬辦理的足球課程,這些外界援手,也讓瓜小的教育理念逐步調整成型。美慧校長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對於外界資源的投入,我們看重的是『學習歷程』,而非『學習成果』的展現。」對於校長來說,孩子能有實質的收穫,並能不斷與這些資源有緊密連結,即是最好的行銷與宣傳。
山景環境帶給孩子的是大自然的恩賜與開闊自信的胸襟;都市環境卻凸顯出這群瓜山孩子明顯的刺激不足。「要讓孩子跨出舒適圈,在都市環境的衝擊就有其必要性。」美慧校長談及對孩子的期許,在瓜小培養所得的能力,能在都市競爭洪流中稍得一些安穩、求得進步與成長,出產於瓜小的孩子,或許就是最好的宣傳行銷招牌。在「進城」前,這些叮囑與學習,是瓜小送給孩子們最後一份畢業禮物。
■ 實用:問題解決與表達能力。 ■ 在地:在地課程、多元發展。
■ 銜接:學習力銜接國中課程。 ■ 語文:閱讀素養與寫作能力。
為了讓瓜小能夠解決行銷宣傳上的問題,我們認為,若能與時雨中學合作,鄰近的地緣關係與升學條件,是最快、最能夠及時處理的問題。一直以來,時雨就是一個封閉性的學校。在此種教育環境下,要能夠走入社區,是一段很長遠的路,嘗試與瓜山國小有更親近的合作,能讓學制間的連結更為緊密;此外,若能透過與市區小學的姊妹校交流,促進城鄉學生的互動,也許能發展出不一樣的火花......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透過現在的108課綱的實行與時雨中學間接合作,牽涉到升學體系的需求,他們需要課本以外的學習,能讓他們的學習歷程檔案變得豐富。歷程檔案將以自發、互動、共好為主要的主軸;在三面九向中,「社會參與」是我們主打的焦點,讓高中生能夠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透過此種誘因讓時雨有願意與瓜小進一步合作的空間,從升學體系著手,勢必是一種趨勢。
再進一步透過兩校的雙向合作,利用高中生所學,帶領瓜小孩子同步學習,使他們也可以吸收不一樣的知識與視野,讓他們也能夠間接與國高中接軌;而瓜小學生運用豐沛自然環境下的學習成果,也能帶給時雨中學不一樣的生態教育。
具體的實踐方案,可以從時雨中學兩個面向來看,第一是社團,第二是課程。
例如扶青社會透過扶輪社挹注資金並提供教育志工,推派扶青社的社員,根據校方的需求,給予相關志工來指導、陪伴瓜小學生,也讓兩邊互相交流。課程的部分,有許多面向可以施行。例如可以從地理課本裡面所出現的景觀,來跟金瓜石做連結,再與瓜小的學生合作,小學生帶著高中生進行生態教育,像是瓜小學生對於蕨類很了解,可以藉著自然景物的課程,與時雨做結合,達到雙贏的結果,逐步強化時雨學生的在地認同感,另一方面也能促進瓜小學生習得應對不同年齡層的社交溝通技巧。
與都市小學締結姊妹校,增加瓜小學生的「外界刺激」。
六年忠班的孩子們提到,對於目前的班級人數、教學模式相當適應,學校就是他們的小天地,不會覺得自己班級人數太少,因為「別班更少」,曾經就讀過市區大校的林同學也表示,最大的困擾只有學校人太少,下課沒人陪他玩躲避球,然而面對這樣的習以為常,卻可能在日後就讀他區國高中大班環境時陷入陣痛期。
在經過與瓜山國小校長、六年級導師吳彥樺的訪談後,我們一致認為,瓜小目前正處劣勢的,並非教學資源與人數問題,而是缺乏受到外界的多人刺激,而反過來說,都市學校也面臨一樣的問題——缺乏貼近自然生活的經驗,因此我們與校長老師皆認為,與都市學校締結姊妹校,或許能夠創造雙贏局面。
舉例來說,那瑪夏民權國小推行生態與節能教育有成,並於民國九十七年與前鎮民權國小締結姊妹校,讓固定每年安排前鎮的孩子前往那瑪夏進行生態教育;也邀請那瑪夏的學生遊覽高雄市區,了解位於山海之間的高雄都市浪漫。
而將問題回到瓜小身上,同樣擁有豐富生態教育資源,學生們又具備向外導覽經驗,口條極佳,是這所學校的優勢,更是孩子們建立信心的起點,但也須兼顧與都市大校學生一起上課的機會。因此,我們認為課程規劃可以朝發展「共同特色課程」,固定每週某一時段前往友校一起上課。
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面向進行:口條與溝通訓練、地方文史議題探討、結合學科專題製作。首先,口條與溝通訓練是以瓜山國小學生擔任小老師,在講師引導下,自行設計導覽解說與台風訓練課程,分享校園導覽經驗,讓都市學校的孩子能更貼近自己的生活場域;其次,文史議題可針對金瓜石地區,結合瓜小學生的在地人視角與都市學生的客觀視角,選取兩者最關注的議題核心,一起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文化保存得以向下紮根,也好在這些年輕世代中向外擴散;最後,結合都市小學在學科研究發展較為嚴謹的訓練以及瓜小學生對生活覺察敏銳的特色,讓孩子們從小練習主題式思考,大題小作,使學習不廣卻深,將這種思考模式內化而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