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雲霧中的青草祭」
「消失在雲霧中的青草祭」
早期醫療資源匱乏,即使村落有醫院,對於礦工家庭來說,看醫生的費用並非人人都能負擔。勸濟堂早期提供扶鸞拿藥單的服務,後來延伸出採草藥煉丹丸的青草祭,金瓜石居民若有感冒、喉嚨痛等小病痛,便會擲筊取藥。由此可看出求取丹丸對於礦山人來說是普遍共有的集體記憶。
若承載地方記憶的活動就此停辦,礦山人的反應又是如何呢?
我們發現不分年齡層,大多認為若有舉辦青草祭,他們樂於參與,但若停辦,也無可奈何。受訪者之一的花阿嬤表示,在法律上(《食藥法》、《食安法》)不允許,況且現在醫療發達,生病都直接找醫生。後續追問說不舉辦也沒關係嗎?阿嬤無奈地說:「不然能怎麼辦?」不過在語帶可惜的語氣中,他也敘述先前舉辦祭典之歡騰氣氛仍令他難忘。
「你說要傳承、要傳承,要傳承給誰?」
金瓜石地區目前面臨人力短缺的問題,現今金瓜石地區有一千多戶,但實際居住於此的居民只有五百人左右,而其中又以老年人口居多。不管是舉辦或是參與祭典的人員,都略顯不足。
若人力不足為停辦原因之一,將傳統祭典日期提前至假日,是否會有較充足的人力呢?
九桃伯緩緩地說,維持原日期長輩較容易記得,況且舉辦在假日,年輕人力也不見得會比較多。另外,在當地經營商店的香腸阿伯也表示,「你們都是外來人,你們認為歷史的東西很好,也需要傳承下去,但是你們只是在外圍看,你們不瞭解我們這個聚落老人家居多,我們下一代都外出工作,那你說要傳承、要傳承,要傳承給誰?」由此可知,維持傳統祭典日期有其原由,再者,即使舉辦在假日,年輕人忙於工作也無法出席。這些說法一一反映出外地人與在地居民的視角差異,以及在地居民對於人力短缺現象的無奈。
「藉由歷史文化帶動地方繁榮的發展模式,是他較樂見的。」
延續上述在地居民與外地人觀點差異,「是你們(外地人)在做嗎?可能過幾年會再來做一次,既然要傳承就要每一年固定,而不是你們說要做就要做,沒那麼簡單。」從這段略帶激動的口吻中,香腸大伯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傳承上面臨的情況。不過對於虔心參拜的他來說,勸濟堂是信仰中心,廟裡有缺人手絕對會去。而對於延續無形地方文化,他覺得兩個祭典能延續,對地方也是一種發展。相比九份過度商業化的開發,此種藉由歷史文化帶動地方繁榮的發展模式,是他較樂見的。
「活動的本質是凝聚向心力,但不能為觀光。」
訪談時川哥不斷提起「祭典的本質」。他笑著問我們:「迎媽祖的本質是什麼?」組員回答:「為了祈求平安?」他點了點頭:「基本的為了祈求平安,但本質是凝聚向心力。」他認為祭典是在地居民為了求取平安而集結,共同付出心力舉辦的信仰儀式,不希望祭典為了觀光客而存。
他指出祭典是「地方事務」,在地居民都會捐獻參與,但若做觀光,誰負責樂捐來支持活動?
川哥強調祭典是藉由人與神明的連結,來促進人與人的連結,藉由產生連結,文化才得以傳承。
「開礦文化、民俗文化、歷史,這些是讓這塊地閃亮的地方。」
返鄉青年談起青草祭,他高中時曾吃丹丸治病,卻看著我們求到的青草丸笑說:「我印象中比這個小。」記憶似乎有些模糊。
他指出金瓜石普遍的年齡斷層現象:「因為產業離開⋯⋯有三四十年的斷層,當父執輩離開,小孩只能回到遙遠的阿公阿嬤家。」這個遙遠,可能還有心理上的距離。 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對金瓜石,卻感覺十分親近與喜愛。因此對於文化創新,他也有著對這塊土地的堅持。例如對於將青草丸轉化成其他商品,他表示不要太浮誇,產品如果能支持青草祭,就是不錯的方式。推廣文化時要保留「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前面這條街就是迎媽祖會經過的路啊!」他指著我們站著的小路,眼神仿若小孩般的雀躍。
1.醫療相較過往進步,青草丸需求驟降
2.金瓜石老年人口居多、中年人口外移,使活動人力不足、出現文化斷層
關於祭典傳承,居民普遍抱持贊同的意見。但對於形式,則有兩派不同的看法。
一派居民主張利益導向的經營方式,例如九份的作法,可以帶動地方經濟,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派則認為九份的店家租金高、商品重複沒特色、招牌林立等,太過商業化。與其重新創造新的噱頭,不如留住原本的樣子;保存「本質」,堅持地方特色,藉由祭典的歷史文化帶動地方繁榮,而不是模組化的商業式發展,對金瓜石才是好的觀光模式。如同阿西大哥所說:「比起有一萬人次造訪,都只造訪一次,倒不如一千人回訪十次。」
蔡典堯、羅蕙心、盧佳筠、許雅婷、黃映潔、陳曼慈
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