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於六年忠班的吳彥樺慷慨激昂地說:「在這群孩子畢業之前,我要帶著他們,爬完眼前可見的所有稜線。」在瓜山國小長大的孩子,除了面環諸山的教育環境外,與自然為伍,已然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佈滿岩苔小徑、豐沛的植物與溪流資源,在瓜山國小學生的眼裡,是跳脫出教科書的絕佳生態教育。除了平常上課日子,彥樺老師與六年忠班的學生更會運用假日時間相約「去爬山」,透過踩在腳下的每一寸腳印,重新認識「金瓜石」這片土地。
校園獨特的蕨類生態與地理位置,使生態教育得以在瓜山國小發展。聽著國、台、英三聲道切換與充滿自信的環境導覽,這是在金瓜石當地僅有的導覽小尖兵。彥樺老師帶領學生出外走踏不下數十遍,除了讓學生試著與自然對話外,更希望學生能與相伴成長的金瓜石土地有更多的羈絆與認識。藉著這種信念,彥樺老師開始將學生帶出教室,也透過教育的環節,讓學生嘗試成為一個「導覽員」。陳同學向大家介紹筆筒樹時,落落大方的肢體語言,將筆筒樹的生長樣態娓娓道來。從校園常見的傅式鳳尾蕨、台灣水韭等蕨類植物;到金瓜石當地的油毛氈屋、溪流秘境,學生都能清楚地為每一位過客進行介紹,引領著大家穿山越嶺,經歷一趟滿足感官的芬多精饗宴。透過一次次的導覽接待,六年忠班的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自信心與表達能力,也看見瓜小不同於傳統教學的特色亮點。
「孩子生活在金瓜石,如果完全不了解金瓜石當地的生態,那不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嗎?」彥樺老師談起她對金瓜石的想法。在祈堂老街踩著一階又一階的樓梯來到瓜山國小,面朝著大霧籠罩基隆山遠處遙望,有如一片浩瀚無垠的仙境。再往低處走一些,便是充滿歷史氛圍的戰俘營,述說著金瓜石當年詭詐的戰時情形。沿著彎曲的石徑與坡道往前走,便進入一個震撼視覺的自然景緻。聳立在山谷間的內外九份溪圳橋、伴隨潺潺流水聲的古蹟三層橋、特別的油毛氈屋與媽祖繞境必經的五號寮空地……,這些孩子日常必經的道路,都是金瓜石這塊土地,用盡鉛華歲月所刻印下來的記憶。
在渴望冒險與充滿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們透過自己的腳步,享受這些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下的體驗,一張張合不攏嘴的笑容,伴隨著他們熱烈的表達回饋,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層色彩。六年忠班的同學們提到:「在走踏自然環境的過程中,雖然有些恐懼與未知,卻讓人有所收穫。除了讓自己的想法變得更多元,也增加不少生命體驗。」
偏鄉教育給世人的既定印象,可能是匱乏的教學資源,也可能是屈指可數的學生人數。這些印象,同時也是驅使彥樺老師致力於偏鄉教育的原動力。但吳老師初到金瓜石本地時,這裡的一切卻與她的想像有著極大出入。她發現,瓜山國小並非資源貧乏,反而富含多樣的天然教材,可供學生們探索與踏查。然而,她認為生於這塊美麗土地的孩子卻經常窩在家中沈溺於自己的電玩世界,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因此,彥樺老師開始投身於戶外教學,帶著學生們走入大自然、了解他們生長的這塊鄉土。漸漸地,她也在與孩子們共學的過程中,愛上充滿故事的金瓜石,更將這份愛落實,融入於課程設計中。
或許偏鄉教學對彥樺老師來說並沒有比傳統教育來的容易,所承受的壓力甚至更大,而壓力主要源自於稀少的學生人數,以致於教學過程更容易被放大檢視。儘管遇到這些困境,她依然不減其教學熱忱,以真摯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孩子。
在訪談過程中,彥樺老師提到偏鄉孩童需要什麼資源,她希望從小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能夠在一堂課裡,至少回答四個以上的問題,同時也能辨別出都市小學與瓜山國小的差異,同時展現出特色學校的不同之處。再者,她也希望學生在課本知識外,能夠踏出教室,像是孩子們將金瓜石介紹給觀光客時,要求他們給予回饋,並從中學習到與人溝通的重要性。此外,在體制內教學方面,彥樺老師也用了更多不同於都市學校的教學方法,使用自編講義來授課,令人欣慰的是,學生的反應都很熱烈,除了原課文的文章,也會另外補充一些文本讓學生閱讀,並且從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思考與反饋能力,使其能在日後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中流砥柱。
她接著說,當一個人能夠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永遠不會覺得疲倦。尤其是和學生們找到了共同喜歡做的事,例如「造舟」。雖然過程辛苦、勞累,但心靈的富足仍遠大於身體上的疲乏,甚至願意利用假日的時間陪伴著孩子們,一同完成他們的夢想。並藉由這樣的活動,邀請家長們共同參與,增進親子關係,也更能從中理解孩子們想法。彥樺老師認為,當孩子有了夢想,還能夠得到師長的支持與肯定,就會更有實踐的動力,並在快樂之中學習與吸收,而這也是她所樂見的。
金瓜石的居民們,每天俯瞰著水湳洞的陰陽海,聽著觀光客讚嘆景色的美好,卻未曾從海上回頭欣賞所居的原鄉,於是這些孩子決定製作屬於他們的獨木舟,作為自己和金瓜石一分永誌難忘的畢業禮物。
彥樺老師語帶笑意說著,看似輕巧,但背後的壓力其實相當大。孩子們的夢想不像校定特色課程有政府的經費支持,所以一切資金都只能靠她帶著學生四處籌措。有別於典型募資方式,他們不只「被動」接受募捐款項,更努力結合在地資源開拓財源,例如販售金瓜石特色蕨類拓印成的蕨類包、接團導覽鄰近景點如斜坡索道、廢煙道等地,甚至將在地作家賴舒亞作品《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榮枯》改編為戲劇巡迴演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只學到如何更順暢的表達,也深刻體會到大人賺錢是多麼辛苦。」、「我以前介紹都會卡詞,現在很流利了。」在孩子們的分享中,提到募資的收穫,雖然偶爾會遇到小挫折,但是沒有抱怨,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夢想,再苦都要努力完成。
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們不僅在製作過程中更認識周遭歷史發展,也完成他們想製作屬於自己獨木舟的夢想,但在一開始便出現許多挑戰。在製作模型時,因為體積較小的關係,需要較為精密的拼貼也因此他們經常被膠水黏到手,而製作獨木舟過程又相當繁瑣,從木頭的切割拼湊、精準的船體測量、蒙皮上防水漆,一點小細節都不馬虎。
然而,由於造舟並非體制內課程,因此孩子們必須運用課後時間製作,儘管有業師與家長的協助,他們仍然花費整整七天才完成,「時間太緊湊了,我們甚至從早上九點做到晚上八點。」林同學表示,在那幾天中,除了吃飯時間外,幾乎沒有休息,回家倒頭就睡,但過程的種種卻成為他們難忘的回憶,也讓他們待人處事更加仔細成熟。
「大沐老師說,每艘獨木舟都會在船頭放上作者的靈魂,我的靈魂是一把菜刀,因為我以後想當廚師。」原本略顯羞澀的何同學,在與我們分享獨木舟的創作理念時,自豪地這麼說著。Kayak,獨木舟之意,為格陵蘭人在海上獵取食物的夥伴,希望這位夥伴能夠陪著即將畢業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一步一腳印,努力不懈地完成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