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2-11-0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自今(2022)年11月7日起,調整下列防治政策:
1. 取消接觸者「居家隔離」措施,全面採行「0+7天自主防疫」。
2. 非重症確診者隔離/自主健康管理改為「7+n天」:非重症確診者於隔離7天解除隔離後,接續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最多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相關管制措施。
3. 取消民眾參加「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活動須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第3劑)接種或快篩之限制,包含宗教活動、團體旅遊及健身房、八大行業等。
4.取消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體溫量測之強制性規範。
指揮中心說明,配合上述政策鬆綁,11月7日起確診民眾至「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填寫相關資訊時,就同住接觸者部分僅需填報2歲以上及未滿2歲密切接觸者「人數」,無須填列同住接觸者詳細個人資訊,地方政府將提供2歲以上密切接觸者每人4劑公費快篩試劑於自主防疫期間使用。
指揮中心提醒,採居家照護之確診民眾自11月7日起,於完成7天隔離後接續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最多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果快篩陰性,即可解除自主健康管理。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之民眾,無症狀者可以正常生活及外出,不以快篩結果為限制,惟應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之場所,禁止聚餐、聚會等近距離或群聚型活動,如須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就醫或檢查,請遵守目前各項醫療應變措施,有症狀者如需就醫,禁止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以保護自己與他人。
指揮中心同時指出,自11月7日起,亦鬆綁部分社區管制措施,逐步回歸常態生活。民眾參加宗教活動、團體旅遊及或是進出健身房、八大行業等「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活動或場域,不受疫苗接種劑次及快篩結果之限制;另進入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亦不再強制量測體溫。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應持續配合相關防治措施及指引,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並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身及社區保護力,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發佈日期:2022-11-03
疾病管制署今(3)日公布我國今(2022)年首例本土霍亂確定病例,為40多歲本國籍女性,於10月18日開始腹瀉,10月22日因持續頭暈、噁心、嘔吐、解水樣便及上腹部疼痛就醫並收治住院,因糞便培養出疑似菌株,於10月28日通報,並於11月2日檢驗確認感染產毒性霍亂弧菌(血清型O1-Ogawa),經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
疾管署表示,該名個案有高血壓、癌症、胃潰瘍等慢性病史,平時有服用強效胃藥,降低胃酸分泌以治療胃潰瘍。個案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日三餐多自行烹煮,曾食用生蝦及生蚵,同住者3人皆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各項疫情防治調查,並安排採集個案同住家人糞便檢體送驗,此外,亦轉知地方政府食品衛生管理單位進行衛生稽查及汙染食品來源之追查,以釐清可能感染源。
疾管署統計,2018至2021年每年本土病例數分別為7、0、1、0例;另近5年(2018至2022年)無境外移入病例。近期國際霍亂疫情升溫,今年迄今累計29國報告霍亂病例,其中南亞孟加拉、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因洪災造成大規模疫情,此外,西亞敘利亞及黎巴嫩、東非馬拉威及中美洲海地等地亦皆有爆發大規模霍亂疫情。
霍亂是一種急性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潛伏期通常為2至3天,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由於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通常須吃入大量的細菌才會致病,但對於胃酸不足、胃部切除過的人或免疫機能較差者,少量細菌即可能致病。感染症狀為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
疾管署提醒,由於霍亂弧菌可久存於汙水中,ㄧ旦生食受汙染水域捕獲的海鮮(特別是甲殼類或貝類),就有可能遭受感染,因此應避免食用生魚片、生蠔或未熟貝類等。此外,食物應充分煮熟,烹調及製備過程亦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應飲用煮沸後的水;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加蓋後置入冰箱保存;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或更換尿片後,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
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個案,請於24小時內通報。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發佈日期:2022-11-02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2)日上午召開專家會議,就目前國內疫情現況及現行確診者管制措施進行討論。經諮詢專家意見,自11月14日起(確診者開始隔離日,Day 0),採居家照護之COVID-19非重症確診者隔離/自主健康管理改為「5+n天」,亦即居家照護確診者隔離滿5天後,若快篩陰性則無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若快篩陽性應持續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至快篩陰性日,或至距離解除隔離日滿7天。
指揮中心說明,專家於會議中表示,目前國內疫情已脫離高峰期,依據指揮中心初步觀察,此波疫情全年齡層致死率較前一波疫情低,而目前全人口疫苗涵蓋率高,確診人數亦已占一定人口比率,社區已有一定之群體保護力。為促進後疫情時代社會經濟發展並兼顧國內民眾生活需求,經參考各國防疫措施及相關文獻,建議採居家照護之非重症確診者的隔離天數可由現行7天調整為5天,並於解除隔離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確診者如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快篩陰性或距解除隔離日已達7天,就可以解除相關管制措施。此外,考量自11月7日起,將實施確診者解除隔離後自主健康管理措施調整,以及接觸者全面採行「0+7自主防疫」,建議晚於前述各種鬆綁新制後再實施,並調整相關配套措施。
指揮中心提醒,仍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之民眾,期間應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定對象之場所,禁止聚餐、聚會等近距離或群聚型活動,並遵守現行醫療應變措施,以保護自己與他人。
指揮中心呼籲,隨著疫情趨緩,各項防疫措施將逐步鬆綁,回歸常態生活,請民眾配合相關防治措施及指引,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並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以提升自身及社區保護力,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發佈日期:2022-10-28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表示,今(2022)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及高風險慢性病人等對象,已於10月1日開打,截至10月27日止已有350萬人接種,第2階段對象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將自11月1日開打,目前共有約4,000多家合約院所及衛生所可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服務,指揮中心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民眾於開打後儘速預約接種,且亦可與COVID-19疫苗分不同手臂同時接種。
指揮中心指出,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近期國內社區流感病毒活動度上升,以A型流感為主,另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亦呈上升,且高於2020年及2021年同期,目前流感併發重症通報尚處低點,本流感季累計1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國際間北半球近二週流感活動漸增,於北美洲已上升且略高於流行閾值或往年同期,亞洲新加坡、香港及韓國亦有明顯上升,目前主要流行型別為A型H3N2,籲請民眾踴躍前往接種,以於流感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另為防範流感及COVID-19疫情雙重衝擊,民眾除接種疫苗,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出現類流感症狀儘速戴口罩就醫,並在家休息,減少病毒傳播機會。
指揮中心提醒,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另請合約院所配合妥善安排接種動線,讓預約民眾優先接種,適時增加人力疏導人流。如有流感疫苗或流感防治相關疑問,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發佈日期:2022-10-2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表示,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及民眾生活需求,經衡酌國內疫情發展趨勢、醫療量能及防疫物資整備情形,並參酌各國確診者及接觸者隔離、篩檢措施,經諮詢專家意見,調整COVID-19確診者解除隔離後自主健康管理措施,以及接觸者全面採行「0+7自主防疫」,並自今(2022)年11月7日 (確診者開始隔離日,Day 0)起實施。說明如下:
一、確診者解除7天隔離後,後續7天自主健康管理解除條件調整:
目前確診者解除隔離後,需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定對象之場所,禁止聚餐、聚會等近距離或群聚型活動,並遵守現行醫療應變措施。本項措施調整後,居家照護之確診者,於隔離滿7天後,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自主健康管理;收治於醫院、加強型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之非重症確診者,如以篩檢陰性(需由醫事人員執行)作為解隔條件,解隔後無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
二、接觸者管制措施全面採行「0+7自主防疫」:
民眾如被匡列為接觸者,依現行措施,可依據COVID-19疫苗接種情形及相關需求,自行選擇「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或「7天自主防疫」。本項措施調整後,接觸者將全面採行「7天自主防疫」,不再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並改發4劑家用快篩試劑。自主防疫期間無症狀者,須備有2日內快篩陰性證明才可外出,外出時須遵守自主防疫規範,期間應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上述調整事項將與地方政府協調並取得共識。
指揮中心同時呼籲,隨著邊境逐步開放,回歸常態生活,請民眾仍應持續配合相關防治措施及指引,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並儘速接種COVID-19疫苗,以提升自身及社區保護力,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發佈日期:2022-10-2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表示,我國目前疫情以穩定可控方向發展,全人口疫苗涵蓋率高,為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及民眾生活需求,經參考國際作法並綜合評估整體防疫狀況,自今(2022)年11月7日起,放寬部分社區管制措施,相關說明如下:
一、具有「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之活動,如宗教活動(遶境、進香團參加成員)、團體旅遊(由旅行社承攬,參加成員彼此之間屬於不特定人士之旅遊)及健身房、八大行業等,取消參與民眾須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第3劑)接種或快篩之限制。
二、移除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體溫量測之強制性規範:
考量Omicron變異株感染症狀多屬輕微,且發燒並非常見症狀,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常無法透過體溫量測篩檢發現;加以國內快篩試劑供應充足,疑似症狀者,可自行使用家用快篩試劑檢測,故移除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體溫量測之強制性規範,各場所(域)仍可視其營業/服務性質及需要,自行決定健康監測之方式。同時請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檢視目前所訂之COVID-19相關防疫指引,倘有規範於入口處應設置體溫量測,請檢視評估修正。
指揮中心強調,將持續監測國內外疫情狀況及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滾動式調整防疫策略及相關配套,請民眾仍應配合落實各項防疫規範,以邁向正常生活。
發佈日期:2022-10-20
疾管署今(20)日表示,感染肺炎鏈球菌,常引起多種侵襲性病症,主要包括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關節炎及心包膜炎等。為降低長者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風險,今(2022)年3月4日起公費PPV23擴大提供71歲(含)以上,且滿65歲後未曾接種過該項疫苗的長者接種。另部分縣市亦提供轄內滿65歲以上長者公費接種PPV23。而PPV23可與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
疾管署說明,老年人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的高風險族群,且冬季為IPD好發季節,亦為流感、COVID-19等傳染病的流行時期,感染後常繼發肺炎鏈球菌感染,其住院及死亡風險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為預防感染及避免疾病侵襲,政府實施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接種計畫,全年提供符合實施年齡長者接種,以提升長者保護力。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128例IPD確定病例;2018至2021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377、337、193及175例,2018至2021年全年確診病例分別為459、447、228及194例,其中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呼籲,依監測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IPD確定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佔半數以上(62.5%),請符合民眾儘速前往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增強免疫保護力。另肺炎鏈球菌常侵襲嬰幼兒及老年族群。預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除長者外,亦請家長依幼兒常規預防接種時程,按時攜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完成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接種,使老少均安,獲得免疫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民眾可透過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詢預防接種單位,或參閱各縣市網站相關資訊。
發佈日期:2022-10-19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今(19)日公布今(2022)年國內首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北部10多歲男性(已接種5劑五合一相關疫苗),於9月20日出現喉嚨痛、咳嗽、發燒且胸痛、頭痛症狀,9月20日至10月4日間陸續就醫,因症狀持續未改善,10月6日收治住院,採檢通報後於10月18日確診,目前個案症狀已改善且病況穩定,持續住院治療中。已匡列相關接觸者計48人,其中同住家人4人,1人有咳嗽症狀,餘3人無症狀,已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評估;另有社區接觸者44人,均無症狀,進行健康監測,如有症狀再行採檢。
依據國內監測資料統計,2018年至2021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7、25、4、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5至32例,多為3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或僅接種第1劑疫苗之嬰兒(佔57%),其次為20歲以上成人(佔27%)。
疾管署說明,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
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
疾管署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如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發佈日期:2022-10-14
疾病管制署今(14)日公布我國本流感季(2022年10月起)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90多歲以上女性,有慢性病史之長照機構住民,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於10月10日出現呼吸不順、體溫低症狀,隨即送醫並通報後,當日仍不幸病逝。個案COVID-19快篩陰性,於10月12日檢驗確認感染A型H3N2流感病毒,研判為流感併發重症。
疾管署說明,流感高風險群一旦感染流感病程演變相當快速,常見危險徵兆包括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如有出現前述症狀請務必儘速就醫,以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此外,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本年公費流感疫苗已經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以及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風險群,截至10/13接種數約184萬劑,較去年同期121萬劑為高,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26.7%,籲請符合第一階段公費條件者儘速完成接種,另請長照機構落實感控措施,及早安排住民接種流感疫苗,以提升保護力,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
疾管署指出,依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社區流感病毒活動度上升,檢出以A型H3N2為主,未達流行閾值,另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亦呈上升,且高於2020年及2021年同期,反映類流感及COVID-19疫情共同效應,目前流感併發重症通報尚處低點,上個流感季(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則無確定病例。另國際間北半球近二週流感活動漸增,於北美洲已趨近流行閾值,亞洲新加坡及韓國亦有明顯上升,主要流行型別為A型H3N2。
鑒於長照機構人口較為密集且多為抵抗力較弱之長者,疾管署提醒,該等機構應落實健康監測及症狀通報,加強宣導工作人員、住民及訪客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禁止探訪,並儘早安排流感疫苗接種。同時呼籲民眾亦應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儘速就醫,以降低病毒傳播及發展為重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