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了,台灣新冠肺炎疫情也趨近平緩,當大家鬆一口氣時,國際上又傳來Omicron變異株BA.4、BA.5流行的消息。BA.4、BA.5是什麼?傳染性高嗎?對兒童又有什麼威脅?本文請兒科醫師一次說明白。 111/08/11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但國際間又開始流行Omicron變異株BA.4、BA.5,台灣南部也出現首次的群聚感染。許多專家預測,BA.4、BA.5恐成為新冠肺炎下一波主要流行的病毒株,到底BA.4、BA.5是什麼?會對兒童造成威脅嗎?以下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建議,訪問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兒科主治醫師李逢卿,並整理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在台大記者會上的意見,一次解答關於BA.4、BA.5的各種疑問。
BA.4與BA.5屬於新冠肺炎病毒Omicron的亞變體,BA.4、BA.5差異不大,與Omicron的不同之處,在於棘蛋白中多出六個突變,特色是傳染力高,且免疫逃脫能力強。根據美國統計顯示,BA.4、BA.5短短兩個月就導致了美國一半以上的新冠狀病毒感染,因為免疫逃脫的能力強,擅長躲避疫苗、加強劑,甚至是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抗體。因此多數專家認為,BA.4與BA.5 比之前出現過的病毒株更具傳染性,恐將成為下一波疫情的主流病毒株。
陳秀熙在台大「面對新型亞變種病毒BA.4及BA.5威脅 大流行後的新冠肺炎防疫新思維記者會」中表示,根據國際疫情變化,BA.4、BA.5變異株要發展到占所有確診人數的20%~40%,大概要花26天,而從40%要成長到60%約11天,因此陳秀熙推測,台灣可能在8月中或8月底,會迎來BA.4、BA.5的流行。
不過,陳秀熙認為,即使BA.4、BA.5流行起來,單日確診人數約落在3萬人左右,不會再多,是因為台灣自然感染加上打疫苗,群體保護力已經達到7成左右。
根據英國的數據,雖然 BA.4與BA.5 幾乎相同,但BA.5的傳播速度可能更快,意指更容易逃脫人體自然免疫以及疫苗免疫,導致更多感染。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兒科主治醫師李逢卿表示感染 BA.4或BA.5,可能會出現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疲勞、頭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狀。與感染 Delta 或新冠肺炎病毒株的人相比,較不會出現失去嗅覺、味覺與呼吸急促。
感染 BA.4或BA.5的常見症狀為:
疲倦無力
咳嗽
發燒
但與先前其他變異株相較,這些症狀可能更嚴重,導致更不舒服的感受。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研究,BA.4和BA.5主要感染下呼吸道,較常出現肺炎、血氧降低、支氣管發炎等症狀。
不過,陳秀熙認為,雖然BA.4和BA.5的傳播方式多元,可能擁有1傳12的高傳染力,但絕大多數都是無症狀和輕症,確診後患者的嚴重度沒有改變。
A:根據研究顯示,BA.4與BA.5傳染力比BA.1與BA.2高出20%~30%,多國研究均顯示BA.4與BA.5更有能力擺脫疫苗與感染所產生的抗體,即便施打加強劑(疫苗),對於阻斷抗體傳播的效果也不好。李逢卿認為,逃脫免疫機制能力強的特色,也是BA.4與BA.5傳染力高的主因。
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台大兒童醫院統計,兒童染感新冠肺炎後8成以上都會發燒,易有倦怠、腹瀉、嘔吐、腹瀉等症狀,胃口也會變小。至於兒童感染BA.4、BA.5是否會有不同,目前國際上沒有出現太特殊的案例,症狀與BA.1、BA.2類似。
至於兒童的感染高危險群,目前還是傾向於以下族群,應特別留意:
小於一歲
具有潛在病史(如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
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BA.4與BA.5的傳染力是目前所有變種病毒中最高的,且病毒對神經系統與下呼吸道的結合力也更好,表示若BA.4與BA.5不幸引發下波疫情,無論成人或是兒童感染人數都會增加,他預估,八月中旬將是疫情觀察重點。
A:雖然BA4和BA5的抗體逃脫能力較佳,因此疫苗的免疫效果較難長時間持續,因此預防感染效果有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解釋,疫苗真正的效用在於保護人類免於住院、重症和死亡,因此施打疫苗仍是必須作為,黃立民建議,5歲以下幼兒須盡快接種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5歲以下幼兒莫德納預計在7月21日配送後開打。黃立民認為,幼兒打疫苗就像買保險,越早買,就越有保障。
此外,兒童感染多是來自家庭成員,建議成人一定要施打疫苗,並隨時注意身體狀況,一旦感染就不應與兒童接近,因為疾病嚴重程度取決於接觸到的病毒量,密閉空間接觸到的病毒量一定較高,防疫工作應該繼續落實。
A:李逢卿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由於BA.4與BA.5的抗體逃脫能力強,即使曾經感染其他新冠肺炎的病毒株,仍舊會感染BA.4與BA.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近一項研究也指出,目前美國有94.7%的16歲以上民眾體內有新冠肺炎病毒抗體,但BA.4與BA.5的感染人數卻持續增加,成為主流病毒株,意味BA.4與BA.5可造成重覆感染。
醫療用血氧機可用於測量及顯示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及脈搏率(pulse rate)等資訊,是評估患者是否缺氧的利器,屬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其原理是以光學方式進行非侵入量測,利用含氧血紅素與去氧血紅素對不同波長的光吸收度差異,可計算出兩種血紅素光訊號的比例,進而推算出血氧飽和度。 111/08/11
卸除指甲油與人造指甲再量測
醫療用血氧機使用時應注意手指或其他量測部位是否正確接觸,若有使用指甲油、人造指甲應去除後再量測,並避免量測過程中身體移動或震動,另外皮膚溫度、血流灌注情形及環境光源等因素都會影響量測值。血氧機需要清潔時,請依據原廠建議之清潔劑及清潔方式擦拭產品,另外長時間不使用時可以將電池取出避免電池漏液。
目前醫療用血氧機皆經食藥署審查確認其安全、效能及品質才可上市,民眾可於國內醫療器材實體通路(如藥粧店、醫療器材行或藥局等)購買已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或專案核准的產品,以保障使用安全,並切記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血氧機。
血氧低於90%或比平常低5%,應就醫檢查
醫療用血氧機只能用作評估患者的輔助器材,不應做為診斷或治療之唯一依據,尚須結合臨床徵象與症狀進行綜合判斷,不可僅仰賴血氧機量測數據來評估健康狀態或實際血氧飽和程度。一般而言,若量測出來的血氧飽和度(SpO2%)比平時量測值下降5%以上或低於90%者,即建議就醫檢查。健康照護者也應依醫療用血氧機隨時間量測的趨勢變化評估,而非僅以單次量測的數值高低逕行斷定。
食藥署也提醒,購買醫療器材請注意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首先要先認識哪些產品是醫療器材,第二步驟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並進一步確認醫療器材的標籤包裝等標示內容,是否清楚標示出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許可證字號、批號、製造日期等資訊。最後一步則是在使用醫療器材前要詳閱說明書,並遵守產品說明書所載警告及注意事項,才能確保挑選正確適用的醫療器材,且妥善使用並發揮其應有之效能。
若民眾對醫療用血氧機有所疑慮,除立即向醫師諮詢外,亦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產品相關資訊(食藥署首頁/業務專區/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查詢)。另民眾因醫療器材引起不良反應,請立刻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網站:http://qms.fda.gov.tw/)通報或撥打專線02-2396-0100洽詢。
當民眾確診後,病況為輕度至中度,且經過醫師診療評估可服用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時,食藥署提醒,有幾件事必須事先主動與醫師討論,包括:過去的過敏症、是否有懷孕可能、是否正在餵哺母乳或計畫餵哺母乳,更重要的是,是否正在服用短期或長期藥品?根據研究發現,Paxlovid與心律不整、高血脂、高血壓、鎮靜安眠、痛風…等藥品有交互作用,因此,若民眾正在服用此類藥品,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或是調整使用時間,藉以減少藥品之間的交互作用。 111/07/11
瞭解服用方式與可能副作用
此兩款藥品的用法用量皆為一日2次,共5天療程,須整顆吞服,不得咀嚼、分開或壓碎。Paxlovid包裝中有兩種錠劑,成分為PF-07321332及Ritonavir,每次請服用PF-07321332 2顆及Ritonavir 1顆,總共3顆錠劑一起服用。Molnupiravir則是一次服用4顆。
在不良反應方面,Paxlovid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有味覺障礙、腹瀉、高血壓和肌肉痛;Molnupiravir則是觀察到腹瀉、噁心、暈眩等。然而,上述皆屬較輕微症狀,民眾服用時無需太過緊張,若服用後發生嚴重不適情況,應立即停藥並儘速就醫。
忘記服用別慌張,補服必須算時間
若您忘記服用Paxlovid,在應服藥後的8小時內可儘快補服;若您是忘記服用Molnupiravir,在應服藥後的10小時內可儘快補服。若已超過上述時間,則按照常規服用下一劑即可,不需為補足劑量而服用雙倍劑量藥品。
食藥署叮嚀,民眾務必依照醫囑服用藥品,若未正常使用將影響預期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口服抗病毒藥不能透過網路銷售,民眾需特別注意,避免受騙。
近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有許多民眾紛紛詢問:除了施打疫苗外,是否可以服用口服抗病毒藥品作為預防藥品?適用條件有哪些?怎麼服用?使用藥品之前需告知醫療人員什麼?忘記服用怎麼辦?諸多的疑惑,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為您進一步說明! 111/07/11
口服抗病毒藥品不可作為預防藥品
我國目前通過食藥署核准專案輸入(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以下簡稱EUA)使用於治療COVID-19之口服抗病毒藥品有兩款,即「Paxlovid」及「Molnupiravir」。根據目前EUA核准適用條件,此兩款藥品並未被核准用於 COVID-19 的暴露前或暴露後的預防治療,而是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新冠肺炎感染且有重症危險因子之高風險病人,可降低病人轉為重症需住院的風險。此兩款藥品皆需由醫師評估,並綜合判斷確認病人是否有用藥需求才可使用。
兩種口服抗病毒藥品,適用條件不同
比較兩種口服抗病毒藥品,Paxlovid適用條件為年齡12歲以上、體重40公斤以上、發病5天內,且無使用氧氣之重症高風險因子的輕中症確診病人;而Molnupiravir適用條件為18歲以上、發病5天內、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品、且無使用氧氣之重症高風險因子的輕中症確診病人。
食藥署提醒,Paxlovid藥品的開立及領用流程,可選擇前往存放藥品的醫院就診,或經由醫師遠距診療或初次評估後,聯繫核心藥局或存放藥品的醫院以處方箋領藥;而Molnupiravir 目前並無釋出處方箋的領取方式,須由開立處方箋院所向存放藥品的醫院領取後,將藥品提供予病人服用。
進入大疫情時代,許多民眾都會到藥局購買備用藥品,以緩解輕微不適的症狀,其中又以解熱止痛藥最為常見。但是解熱止痛藥種類多,針對不同病症和個別身體狀況的差異,都有不同選擇。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簡稱食藥署)提醒,藥品在分級上可分為處方藥與不需要醫師處方的指示藥品和成藥,因此,學會正確選擇藥品可說是一個重要課題。
解熱止痛藥主要分為兩類: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兩類止痛藥都有指示藥品的選項,皆可在藥局諮詢後購買作為居家常備藥。
111/07/11
服用乙醯胺酚,小心合併用藥問題
乙醯胺酚是最常使用的解熱止痛藥,直接作用在腦部阻斷疼痛傳導,具有退燒、止痛作用,副作用不多、較不傷腸胃,大約半天就可以排出體外。主要經由肝臟代謝,因此喝酒時不能併服,以免對肝臟造成損害。
大部分的綜合感冒藥、感冒藥水或退燒藥中,常含有乙醯胺酚,單次用藥含量大約介於250-500 mg之間,若同時與其他綜合感冒藥併服,可能會有過量問題。以一顆500 mg的乙醯胺酚止痛藥來說,健康成人一天最多不超過8顆,單次使用不超過2顆,若同時使用感冒藥水或其他退燒藥就可能過量,因此不宜併用此類藥物。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對腸胃道造成影響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是藥物類別的總稱,可透過抑制體內的環氧化酶 (cyclooxygenase)達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大部份為醫師處方用藥,但有少數藥品是經過醫師、藥師諮詢後可以自行購買,其中又以伊普芬(ibuprofen)成分最常見。這類藥品雖然較乙醯胺酚類止痛藥多了抗發炎的作用,相對也會增加腸胃道的副作用,若有長期使用需求或是腸胃道疾病者(例如:胃、十二指腸潰瘍),應先請醫師診治,並建議於飯後使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性,若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回診就醫。除了對腸胃道的影響,腎功能不佳者也要謹慎使用。
食藥署也提醒,有研究指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建議使用前先請醫師或藥師進行風險評估。此外,伊普芬成分的藥品說明書也註記「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14天內禁止使用」,請民眾在用藥前多留意。
有民眾詢問:「吃完解熱止痛藥後,為什麼我會心跳加速而且睡不著覺?」食藥署解釋,有些複方解熱止痛藥會加入咖啡因(caffeine)成分來輔助止痛,因為咖啡因會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加速藥物吸收,還可稍微抑制肝臟代謝酶的活性,藉以延長止痛效果。這類藥物通常會標示為「加強錠」,使用時如果同時攝取含咖啡因的飲食如茶、咖啡、巧克力或可樂等而導致體內咖啡因含量升高(成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就有可能造成心悸、焦慮或是失眠問題。孕婦、哺乳婦及對咖啡因敏感者,都應該避免此類藥品。在服用解熱止痛藥時,民眾應牢記三要點。111/07/11
(1)使用要趁早:在疼痛發生初期使用,例如有人頭痛發生前會有預兆,在症狀一發生就使用可達到最佳止痛效果。
(2)用量要從少:依照說明書從最低劑量開始,不要過量,也不要長期使用,一旦症狀緩解就停藥。
(3)避免副作用:acetaminophen類(如普拿疼)可空腹吃,但是過量或者喝酒時服用可能對肝造成傷害;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ibuprofen不宜空腹使用,冠心病及腎臟病患者要諮詢醫師藥師後謹慎使用。此外,若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有疑似過敏症狀時,應立即停藥洽醫師診治,並請醫師或藥師協助記錄,也可以在健保卡上貼標籤註記成分。日後就醫時也應主動告知過敏史,以避免再次發生。
食藥署提醒,發燒或疼痛發生時若原因不明,應該先看醫生確認病因,如果是輕微且短暫的疼痛,可到藥局諮詢後購買解熱止痛藥以緩解不適,但使用前應該主動告知疾病史與用藥史,並詳閱說明書。服藥後,若症狀無緩解或是變得更嚴重,應儘速就醫找到病因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