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電泳分析
指導教授:鄭惠春老師
指導教授:鄭惠春老師
壹、實驗課程簡介
今日的課程中,我們在早上學習如何製作SDS電泳的膠體以及學習SDS電泳的原理,並且於下午進行電泳操作。
貳、實驗樣本與器材
一、電泳設備
電泳槽、電極、電源供應器
二、電泳設置
酒精、拭鏡紙、洗瓶(內容物:ddH₂O)、擦手紙
三、製膠台設備
膠條、尺梳、厚玻板、短玻片、製膠支架、垂直電泳槽製膠台
四、膠體配製
(一)上膠(stacking gel)
H₂O、29% Acrylamide Mix、1.0M Tris、10% SDS、10% Ammonium Persulfate(APS)、TEMED、微量滴管(pipette)、pipette tip、保麗龍箱(冰桶用)、離心管
(二)下膠(runnung gel)
H₂O、29% Acrylamide Mix、1.5M Tris、10% SDS、1% TCE、10% Ammonium Persulfate(APS)、TEMED、微量滴管(pipette)、pipette tip、保麗龍箱(冰桶用)、離心管
五、樣本配置
染劑、marker、BSA (Bovine Serum Albumin) 牛血清白蛋白
參、實驗原理
一、藥品
1.Acrylamide Mix:成膠的基本單位(孔洞形成)
2.Tris:維持溶液的電中性及pH值
3.SDS:界面活性劑,使蛋白質均帶負電
4.Ammonium Persulfate(APS):自由基的提供者
5.TEMED:幫助傳遞自由基的催化劑
二、SDS-PAGE 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
1.原理:
SDS-PAGE為變性的蛋白質電泳,可依分子量分離出不同大小的蛋白質。
透過SDS(界面活性劑)破壞蛋白質二級結構,且讓蛋白統一帶負電(因為SDS可以破壞蛋白質的氫鍵和疏水作用力,使蛋白質處於伸展狀態)
利用蛋白質與外加電場的交互作用,進行蛋白質的分離【1】。
電泳通電時,電流從上而下,造成上端為負電場,下端為正電場。經由SDS處理過後的蛋白質帶負電,因此蛋白質會從負極往正極跑。而電泳的速度則與蛋白質大小成反比,電泳速度越快,蛋白質愈小;電泳速度越慢,蛋白質愈大。
2.應用:
西方墨點法
肆、實驗步驟
一、製膠台設備設置
1.用酒精與擦拭紙將厚玻版與短玻片擦拭乾淨
2.將膠條、厚玻板與短玻片裝入製膠支架中
3.使用洗瓶將ddH₂O倒入以測試膠台的緊密度,並用擦手紙把水吸乾
二、膠體配置(因Acrylamide有神經毒性,需全程配戴手套操作)
1.配置 running gel:將 H₂O 4.5mL、29% Acrylamide Mix 2.7mL、1.5M Tris 2.5mL、10% SDS 100µL、1% TCE100µL依序加入離心管中
2.將離心管蓋起並搖晃使之均勻
3.將10% Ammonium Persulfate(APS) 100µL、TEMED 6µL依序加入離心管中
4.將下膠用pipette(0.9mL*8)放入厚玻片與短玻板中,並在上層加入酒精使之定型
5.在等待30分鐘使下膠反應完全時,配置stacking gel:將 H₂O 3.4mL、29% Acrylamide Mix 830µL、1.0M Tris 630 µL、10% SDS 50 µL、10% Ammonium Persulfate(APS) 50 µL、TEMED 5µL依序加入第二個離心管中
6.將裝有上膠的離心管放入冰桶中
7.30分鐘後,先將上層的酒精倒掉,再將配置好的stacking gel加入,並插入10wells尺梳(盡量不要有氣泡)
8.室溫靜置30~60分鐘直至凝固
三、跑膠
1.將早上製備的膠體拆下,邊沖水(將泡泡沖去)邊拆,並將尺梳拆下(在水檯邊操作)
2.用夾子將膠體夾於電泳槽內,並加入1X running buffer於槽中
3.將電泳槽與電源供應器連結(注意電線顏色)將電壓調至100V並作用30分鐘
4.當dye跑至下膠時,將電壓調至180V;當dye跑至buffer中,即停止通電
5.將buffer倒至水槽後,將夾子拆除,於水槽邊沖水並使用刮刀將膠體刮下,再放置於小盒子中置於UV box中拍照
伍、實驗結果
陸、實驗紀錄與檢討
在跑膠的過程中,我們這組的速度特別慢,其他組都已經跑到膠體的一半時,我們的還在三分之一處,所幸助教後來幫我們調高電壓,才讓跑膠過程加速不少;而從UV box 拍照的結果,我們也發現在loading的過程中有滲漏出來,也由於跑膠過程後半段的電壓調升,導致我們最終的圖形不是很完美。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覺得此次的實驗非常有趣,操作了一個以前沒有做過的電泳實驗!
柒、參考資料來源
【1】http://juang.bst.ntu.edu.tw/Protein/Analysis/A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