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實驗
指導教授:藍忠昱老師
指導教授:藍忠昱老師
壹、實驗課程簡介
這堂課的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微生物概論」和「微生物染色」兩大部分。而本次實驗為細菌「簡單染色」與「Gram's staining」之練習。
貳、實驗樣本與器材
一、菌種
E.Coli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B.subtilis 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
二、器材
簡單染色染劑(結晶紫)
革蘭氏染色染劑(結晶紫、碘液、番紅)
複式顯微鏡(油鏡)
蓋玻片
載玻片
95%酒精
鏡油
參、實驗原理
一、Simple staining 簡單染色法
此染色法為只使用一種染劑對菌體做染色處理。由於細菌細胞壁及核酸部分成分帶負電,使用帶正電荷之染色劑,如結晶紫、龍膽紫、甲烯藍等,能使染劑吸引並結合至菌體上,使細菌成色;另外,不同染色劑也會有不同的染色時間。【1】
二、Gram's staining 革蘭氏染色法
此染色法由丹麥醫師 Hans Christian Gram 於1884年發明,透過細菌細胞壁成分的不同,初步辨識細菌。
革蘭氏陽性菌:
細胞壁肽聚糖層較厚,染劑易留於菌體內而呈藍紫色
革蘭氏陰性菌:
細胞壁肽聚糖層較薄,染劑不易留於菌體內而呈紅色
肆、實驗步驟
一、Simple staining 簡單染色法
1.使用熱固定法製作細菌抹片
2.將結晶紫停留在細菌上40秒
3.使用二次水沖洗多餘染劑
4.用擦手紙擦拭玻片(注意勿擦拭到菌體)
5.蓋上蓋玻片後使用顯微鏡觀察,100X鏡頭需使用鏡油觀察
二、Gram's staining 革蘭氏染色法
1.使用熱固定法製作細菌抹片
2.初染-結晶紫,10秒後用二次水清洗,擦手紙擦乾
3.媒染-碘液,10秒後用二次水清洗
4.去色-95%酒精,洗至沒有染劑顏色流出,10秒後用二次水清洗
5.回染-番紅,10秒後用二次水清洗
6.蓋上蓋玻片後使用顯微鏡觀察,100X鏡頭需使用鏡油觀察
伍、實驗結果
圖二、B.subtilis (革蘭氏染色法)
由圖二與圖三的結果可知,B.subtilis 為革蘭氏陽性菌;E.coli 為革蘭氏陰性菌。
陸、實驗紀錄與檢討
在本次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利用油鏡觀察兩種染色方式的大腸桿菌。但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發覺刮取細菌的數量過多,導致觀察的過程時透光度過低,所幸在一番努力之後,我們找到部分細菌數較少的部分進行紀錄;另外由於我們是第一次使用油鏡觀察,對油鏡清潔不是很清楚,在給助教檢查設備的時候被要求重新清潔,不過我們最後仍然順利完成清潔任務!
柒、參考資料來源
【1】https://www.scu.edu.tw/microbio/proj/charact/stain/smp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