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10於基隆)
這個實驗室,成立於91年八月,因此,有許多都還在開始,包括這個網頁。
創業惟艱,所幸,我們幸運地爭取到不少預算,包括今年的教育部人才培育計畫,以及未來三年的國科會計畫。
未來,我希望實驗室能朝向奈米製程及薄膜製程兩大方向走。奈米製程中,將以AFM奈米氧化及相關技術為主,希望能將奈米氧化擴大應用於光電半導體奈米製程上。此方面,我希望未來能購置一台可支援程式設計的AFM。在薄膜製程上,則想開發一些新型寬能隙半導體材料,以應用於諸如紫外光、及白光甚或顯示器應用上。我們希望一兩年內能至少自行建立一套反應性PVD,以及一套全自動III-N MOCVD。這兩方面的研究,有太多題目可以做,只差時間與人力而已。
另方面,我們也將致力於奈米材料的檢測技術上,使用TEM配合PDF資料庫及影像辨識技術,未來期望可以將TEM分析加以自動化。運用AFM於奈米量測系統設計,也是我們想發展的方向。
再者,我也希望有機會開發一些應用的元件,如奈米電子元件、場發射顯示器、太陽能電池、以及燃料電池等。
此外,為彌補我們在奈米檢測及一些特殊製程的不足,我們也與中研院原分所陳貴賢教授及台大凝態中心林麗瓊教授密切合作。
老實說,以前看過很多實驗室,都沒有特別的感覺。現在自己要來組織一個實驗室,才發覺許多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人才、資源、預算都需要仔細打算。光是寫計畫或趕資料的時間,就足以讓人沒有時間思考下一步了。
在此神奇的時刻,本實驗室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新的地板、天花板、桌子、櫃子、儀器...,有待我們的灌溉、成長。相信幾年後,將是另一番景象。(2003/1/16)
(2003/12/19)
(2009/6/6)
經過許多時間,我們實驗室已經有許多製程與量測系統了。目前實驗室已經有導電式原子力顯微鏡、顯微拉曼光譜儀、500W太陽能模擬光源及IV/EQE量測系統、電漿濺鍍系統、蒸鍍機、快速熱處理爐、高溫爐、低溫壓縮機(10K)、場發射量測系統、四點探針(自製)、1000W鹵素光源...等。
當然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對奈米光電領域有興趣的人才加入本實驗室,一起努力。
綜合而言,海大光電的優勢不僅是一間相對歷史悠久的光電研究所;在這裡,我們有許多有研究動能的師資,而且跨越不同的光電領域,每個實驗室並提供實驗課程讓學生能學到不同領域的實驗技術,培養跨領域的研究視野。更實際的,在經濟上,我們所上每個考上的學生都有碩一1500/月、碩二2500/月基本教育部助學金,以及個別實驗室的兼任助理補助(依教師計畫而定,本實驗室碩一3000/月,碩二6000/月),再加上學校有許多的工讀助學金(900~4000/月不等)的話,經濟壓力便減少許多。更重要的,是畢業後,即使經濟部不景氣,只要學有專精、有一技在身, 加上過去學長在業界表現打下的基礎,幾乎都能找到很多不錯的工作機會。例如近年來,我們實驗室的學生有機會在競爭激烈下進入國防役、博士班便是很好的例子。
近年來,進入我們所上與實驗室的學生也非常多元化,許多跨領域的學生很努力地考上本所,包括電機、物理、化學、生物、、資訊甚至大氣地科的人才都有。這也讓我們學生之間有不同的交流學習,甚至引出些跨領域的興趣。我們的學生也來自各個學校,有許多研究型大學畢業的跨領域學習學生,由於他們的努力,在我們這裡找到新的出發點與自信;我們也看到有許多來自私立技職學校的學生,非常努力考上本所,在這裡積極地學習,畢業後整個脫胎換骨,進入過去無法想像能進入的上市光電科技公司擔任研發工作。關於自己能做的許多事情,只能說,只要努力,沒有不可能。
為了幫助學生研究實力更上層樓,最近、我對實驗室的要求與管理有了一點變動。 除了固定的英文paper與英文進度報告外,我和每個碩二生每週都進行實質實驗實務的討論,並記錄下來;累積下來,同學不僅可以提升研究效率,也可以觀察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此外,我 也開始要求同學有機會多學習一些基本實驗功夫:包括儀器控制程式設計、基本電子實務、機械儀器設計、基本鑽床攻牙、基本水電接法、跟廠商殺價等。我希望同學未來的功力能更加提升,能力架構在扎實的基本功之上。畢業之後甚至能獨當一面。
希望,過幾年實驗室能有更好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