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之執行說明
品德教育之執行說明
依據「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1]條文指出,教育部參照「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推動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包括「尊重生命、孝悌仁愛、誠實信用、自律負責、謙遜包容、欣賞感恩、關懷行善、公平正義、廉潔自持」等,這些價值是引導學習者朝向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基礎、歷程與結果。
一、佛教教義對品德教育的意義:佛教作為一種歷史悠遠地宗教體系,提供了許多深層次的思考面向和教導。
首先,佛教強調正知、正見和正行。佛陀教導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如何影響我們自己和他人。這種自覺幫助我們明確瞭解正確的知見、行為、社會與價值觀間的關係。透過禪修訓練,我們可以學會觀察自己思想和行為,並反思它們的意義和影響,與社會道德期待間的關係,讓個人持續成長和改進自己品德。
另外,佛教強調無私和無執著。無私是指樂於奉獻和幫助他人,而無執著是指不執著於物質財富和個人榮譽。透過培養無私態度,人們可以學會關懷他人需要,並願意付出自己時間和精力來幫助別人。同時,擺脫對物質的執著能夠幫助我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並遠離諸如貪婪、嫉妒和自私等負面情緒。
佛教教導我們培養慈悲。慈悲的特質幫助人們理解其他生命體驗到的苦難和困境,並對此表現出同情心。透過佛教的品德教育,人們可以學習尊重別人,理解他人的苦難,並給予支援和幫助。
二、聖嚴法師對品德教育的想法:綜觀聖嚴法師多篇著作,聖嚴法師都主張,除了專業能力外,個人的品德、人生觀、對他人的心態至關重要。他強調人的品質提升應始於自己,透過禪修、懺悔等方式,實踐慈悲、智慧,形成個人高尚品格。
品德教育在聖嚴法師的理念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一)全面發展個體: 聖嚴法師認為僅有專業知識而忽略品德教育是片面的[2]。
(二)倫理價值觀: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包括自己人生觀和對他人的態度,能夠引導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生活困境作出正確選擇。
(三)社會和諧:聖嚴法師主張提升個人的品德,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3]。
(四)人間淨土[4]:他所倡導的建設人間淨土,實質上就是透過禪修與宗教信仰,建立佛教的品德教育[5],讓個人和社會達到一種善的循環,創造出充滿愛與和諧的人間環境[6]。
三、佛教學系行門課程與品德教育的關係:佛陀開示的禪修方法,幫助個人培養穩定內在情緒的安定力量,有助於每一個人保持穩定的情緒與內外的和諧,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困難時,依然能夠保持寧靜、安詳的言行舉止。透過佛教學系的行門課程:學生們可以學習禪修課程,經由早晚課的薰習,培養虔誠的信仰,並掌握自己的思緒和情緒,以信仰之力,積極、正面地應對人生中的順逆因緣。
(一)「禪修實習」與其他「禪修」課程:本中心於學期初舉辦禪五、禪七,透過密集地精進禪修,達到安頓身心,深化禪修經驗,強化道業、道心之外,學士班學期間每周四次禪修及兩次禪一;同時,大學部一到四年級皆設有禪修課程。以此培養學生養成修行習慣,裨益於日常生活中體現身心安穩的狀態。
(二)「朝暮定課」:學士班早晚課於學期間每周四次,總計18周,課程宗旨在透過朝暮定課的唱誦音聲,達到身心安定的目標。透過拜佛、懺悔等方式,實踐慈悲和智慧,減輕個人之心理壓力[7],使學生正確體會修行的意義與精神,培養虔誠地佛教信仰。
(三)其他行門課程的實踐:佛教學系的行門課程不僅強調思想層面的學習,還注重日常生活中實踐性的培養。這種實作與理論的平衡有助於實踐所謂的「心靈環保」,使個體淨化心靈,展現高尚的品德標準[8]。
整體而言,行門課程作為佛教中的實作性課程,足以作為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課程設計中提升品德教育的一環,不僅培育人的品質,同時有助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實踐心靈環保,促進全面的人格成長、社會和諧發展。
一、本中心之行門研修課程的設置,主要為培養學生修行的習慣,除藉每日朝暮定課的薰習,並透過禪學、儀軌、弘化、佛教藝術等專業與通識行門課程,以建立本校解行並重之學風,進而達到研究與修行互資之目標。
禪修課程方面:每學期定期舉行禪修活動,透過密集的禪修訓練,讓學生體驗漢傳禪佛教的修行方法並活潑地運用在生活中,以及正確了解修行的意義與精神,充分發揮學術研究的影響與效能[9]。
茲以「禪修實習」與「朝暮定課」課程為例,說明歷年執行情形:
(一)「禪修實習」與「朝暮定課」歷年執行情形:本校從2007年創校以來,即於佛教學系設立行門課程,至今已逾16年,綜合管理佛教信仰的實踐層面,截至112學期結束,本中心總計舉辦了32次禪期、67次禪一[10],詳見附圖1、附圖2,合計執行32個學期、16個學年度的「禪修實習」與「朝暮定課」課程。
本中心奉獻於培育學生的行動參與、生活實踐、穩定地心性,以實現聖嚴法師的願景:「培養為社會奉獻,為人群服務的人才[11]。」
(二)禪期心得:調閱近年存檔之學生心得,M108學生認為:「這次禪五法喜充滿,不斷自我挑戰,從原本只能坐20分就得鬆腿,經過五天竟然可以撐過一支香耶!當第一次聽到引磬聲,非常感動,我做到了耶!跨越腿麻、酸的障礙,爾後就比較不費力了。真的如聖嚴師父開示所言: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是相對的。」
更有人社學群M110學生之心得說自己在禪七遇到鬼,進而覺察到「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概念,理解宏智正覺禪師「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12]的意義,學習穩定身心的方法;還有同學使用畫圖表達自己學習禪修的心得。
(三)109學年度第2學期之教學回饋:詳見附圖4、附圖5。其他班級統計資料詳見附圖3。
教育部身為中華民國監督教育學術的最高主管機關,期待品德教育培養核心價值:「尊重生命、孝悌仁愛、誠實信用、自律負責、謙遜包容、欣賞感恩、關懷行善、公平正義、廉潔自持」」,是引導學習者朝向知善、樂善與行善的歷程與結果。
聖嚴法師期望法鼓大學的教育,除了不離開世間實用性的學問、知識之外,他更強調淨化人心、淨化人格的品德教育[13]。法鼓文理學院透過培養專業人才,推廣禪修課程,透過品德教育,提昇人的品質,服務社會,建設人間淨土。
禪文化研修中心為執行上述目標,我們持續不斷地努力履行創校以來所設計之佛教學系行門課程,經由自創校16年以來,歷年總計執行了32次禪期、67次禪一、32個學期「禪修實習」與「朝暮定課」課程。我們專注於持續培育身心穩定地人才,建立一個堅韌、穩定地社會體系,成為厚實、穩定台灣社會的能量。
附圖1:
附圖2:
附圖4:
附圖5:
附註:本文由CHATGPT撰寫部分內容,2023年11月18日至11月20日擷取。
[1]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建置「品德教育資源網」,並自108年起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人教育中心維運。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https://ce.naer.edu.tw/tw/about/index.php?kind=23,2023/11/18
[2]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8輯第16冊,頁78)。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8-16-023,2023/11/18
[3]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8輯第3冊,頁106)。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8-03-022,2023/11/18
[4]聖嚴法師年譜,頁1179。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11-02-072,2023/11/18
[5]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4輯第8冊,頁273-頁274)。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4-08-022,2023/11/18
[6]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9輯第1冊,頁72)。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9-01-007,2023/11/18
[7]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8輯第4冊,頁56)。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8-04-2-005,2023/11/18
[8]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3輯第7冊,頁79)。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3-07-015,2023/11/18
[9]禪文化研修中心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dila.edu.tw/chancenter/%E8%A1%8C%E9%96%80%E8%AA%B2%E7%A8%8B,2023/11/20
[10]因應2019年COVID-19疫情,暫停實施兩次禪七與兩次五月禪一,禪文化研修中心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dila.edu.tw/chancenter/%E4%B8%AD%E5%BF%83%E7%B0%A1%E4%BB%8B/%E5%A4%A7%E4%BA%8B%E7%B4%80,2023/11/20
[11]出處:2007/8/2法鼓大學共識營摘要,大願校史館網頁:https://greatvow.dila.edu.tw/?page_id=65,2023/11/20
[12]《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4輯第16冊,頁119)。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4-16-009,2023/11/20,2023/11/18
[13]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6輯第16冊,頁306)。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6-16-018,2023/11/18
20231120修訂完成,第一版
20241015修訂更新事項:112學年度第二學期預計將「禪修實習」課程更名為「禪修練習」,113學年度第一學期正式更名為「禪修練習」,特為註記,以免混淆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