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期許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對行門課程規劃的期許與展望


節錄自 284期 人生雜誌(2007年4月)

2021年3月修訂

(一) 教界亟需高等教育機構培育人才


問:法鼓佛教研修學院(2008年,更名為法鼓佛教學院;2014年,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名為法鼓文理學院)於2006年正式通過教育部的核准籌設,成為第一所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的宗教研修學院,此一事件對佛教界的意義為何?


答:教育部修正及立法院通過「私立學校法第九條」,允許私立大學或宗教法人設立單一宗教的「宗教研修學院」,授與宗教學位,以培養神職人員及宗教人才,並且開放學生參加宗教儀式,以作為開設「修行」學分科目的依據。於是,台灣之單一宗教與宗教教育有了嶄新的可能性,可以將學術「研究」與「修行」結合。


在實踐修行方面,可融合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與僧團之朝暮課誦、禪坐或定期共修為平常定課,以養成修行習慣。同時,結合法鼓山國際佛教園區之教學資源,進行禪修、儀軌、弘化等各類行門的理論探討與歷史演變的考察,以及實踐修行指標之建立,蘊釀研究與修行並重的學風,傳統與創新相融的發展。


(二) 創造德行並重的新學風


問: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原「法鼓佛教學院」,以下簡稱「佛教學系」)對於師生是否會有宗教信仰或修行上的規範?這些規範與目前各大學主張「思想自由」的潮流是否有所抵觸?


答:我認為所謂的修行規範,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從自我內在的溝通、反省與改變著手。並不是非得是出家眾才能修行,在家眾就不行。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反省能力,能將佛教的教義落實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或者經常練習同一種修行方法,那麼任何人都可以修行,因為修行並不是在外相上做限制,修行最重要的是自我內在的消融與融和。


我也鼓勵每一個人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跟他人溝通。佛教的基本精神也是提倡思想自由,因為佛陀對他的弟子也強調「自覺」、「覺悟」。「自覺」,就是思想不執著,不執著其實是一種思想自由;另外,佛教講「無我」,也是要突破思想的執著,所以無我也是一種思想自由。


在修行方面,法鼓山有僧團、僧伽大學佛學院,所以已有一定的基礎。未來佛教學系的學生,即是如何在原有的修行環境與條件中朝向深廣化發展。例如早課,我們也許可以有多國語言的版本,如梵文、藏文;另外也可以有注疏,解釋早課中〈大悲咒〉的理論基礎,或者探討是否還有其他新的表現形式。2005年的落成開山大典,即是用現代的方式將〈大悲咒〉發揮出來,透過萬人持頌大悲咒,巧妙地融入典禮中。這是〈大悲咒〉法門的現代展現,未來研究與修行的深廣化即可朝此方向發展。


問:佛教學系是否會對師生有具體的生活與行為規範,例如規定師生一定要參加早晚課等?


答:教育課程是按照學分制來規劃,所以我們未來會有「行門」的學分,很像藝術大學教育的「術科」或科學教育的「實驗」、「參與觀察法」課程一樣。從這個角度理解「研究與修行結合」的意義與重要性比較容易。所以研究與修行結合類似學科與術科並行、理論課與實驗、實務課並重的觀念。


例如我今天要做「大悲懺」的研究,過去也許只要與將大悲懺相關的文獻、歷史、思想等研究完即可。可是我們希望現在你可以進一步去想,要做大悲懺的研究,有沒有實際的經驗可以學習?在實際學習中,同時也思考:「有沒有理論可以印證?」、「在現代社會裡實行有沒有困難?如何克服?如何研發新方案?」。


例如:如何將懺悔的理論與大悲懺儀式結合,如何運用各種藝術發展新的儀式唱誦與布置?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調查與驗證大悲懺的效果?如何紀錄、撰寫大悲懺活動的深度參與報告……?這樣的話,比起原來只談理論要更有意義。所以術科的設計有點像藝術大學一樣,畢業時可以有一個成果展現,在文字之外,以另一種方式讓他人瞭解學習的成果。


其實研究與修行結合,還有一個角度可以看。一般檢驗一個公司是不是可以永續發 展,就是看它的說、寫、做,有沒有一致。我們希望未來佛教學系的團體與個人發 展,能夠說、寫、做一致。


(三) 開創佛教未來的競爭力


問:許多人認為,佛教強調出世。請問,佛教學系的成立,對於我們社會是否會有實質上的幫助?


答:我們看看法鼓山的僧眾,雖然他們是出世的修行,但是卻做了很多與社會公益相關的事情,所以佛教的性格本來就是出世與入世可以相融。如果佛教學系培養的人才能夠結合研究與修行,那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嗎?如果就法鼓山的僧眾來說,能將研究與修行持續地推廣,對於僧眾本身修行的提昇,以及對外弘法、關懷、大普化教育,會做得更深廣化。


所以假如純粹就佛教本身的發展來說,佛教學系的成立就有它的意義。而對於社會 而言,培養具備人文素養以及悲智和敬等特質的人才,也會對我們的社會有所幫 助。就如同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的辦學目標所說的:

一、培養具有科際整合之佛教研修人才。

二、培養具有人文素質之宗教教育人才。

三、培養具有宗教情懷之社會服務人才。

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之卓越領袖人才。

這是我們期待對社會貢獻之所在。


(四) 研修中心:行門規劃


如果說各組的學制和課程內容是佛學學術研究的培訓,那麼研修中心就是佛教修行的培訓,學生能夠實際從研修課程如朝暮定課、禮懺法門、禪修法門等行門實際去體會宗教最本質的精神。


而在禪文化研修中心的課程規劃中,對於佛教修行的理論、實踐之共同必修課,將 會由校長親自主持,在每週一次與校長的學習中,學生們會對學校產生越來越強的 凝聚力,從而更能潛移默化出一個學校的風格與特質。


在這類修行課程中最有趣的、也是法鼓文理學院與其他宗教研修學院最不同的地 方,是讓學生能從修行課程中,選出他們最有興趣的組別,在畢業時,能夠與他們 的論文做結合,像是藝術大學的學生般,將論文變成一個「畢業呈現」來完成,而 可供學生選擇的修行組別也相當多元化,從基礎的禪修、儀軌,到與社會服務做結 合的弘化工作,甚至佛教藝術、佛教園林,都可以是學生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