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的發展往往都不是自己能預先想到的,因此「做決定」這件事對你來說一定是不陌生了。
🚩老媽問你明天要穿體育服上學嗎?你可能會以明天有無體育課為條件,來決定這件事
🚩同學邀你放學後去吃牛排,你可能會盤算自己口袋還有多少盤纏,來決定這件事
🚩爸爸叫你快去寫功課,你可能會想到上次的遊戲還沒破關,來決定這件事
🚩這個遊戲的玩法就是在前進的路上找尋寶物,如果找到10個寶物就可以晉到下一關
這些生活上的種種要你做選擇時,你最直覺的反應就是怎麼選擇?,這時你要用來做抉擇的判斷,就是決定的條件了,如同你直行前進碰到牆壁後,你當會找一個條件來判斷,判斷的結果即會決定你向左走或向右走。
而條件的判斷通常是由「比較」得來,「關係運算式」及「邏輯運算式」就是你用來處理條件判斷最佳的工具。比較的結果,通常是符合條件的「對」、「好」或「是」,不符合條件就是「不對」、「不好」或「不是」,最後選擇結構便依據條件運算的結果,選擇後續要執行的程式區段。
「條件判斷式」在選擇結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條件成立時結果為真(true),條件不成立時結果為假(false),為真或為假的結果是靠「關係運算式」及「邏輯運算式」來完成,最後,選擇結構便依據條件運算的結果,選擇後續要執行的程式區段。
關係運算式是由運算元與關係運算子所組成,以關係運算子的種類來判斷運算元之間的關係,形成真(True) 或假(False)的結果,以供程式判斷之用。
關係運算式的語法結構如下:
在這個例子的關係運算式中,(李寶的體重)與(50 公斤)分別是兩個待比較的運算元,(>)則代表要進行的關係運算種類,運算式運算後會產生兩種結果,如果李寶實際的體重為 52 公斤,則李寶的體重> 50 公斤的運算結果就會為真(True),如果李寶實際的體重為 45 公斤,則李寶的體重> 50 公斤的運算結果就會為假(False)。
在日常生活進行判斷時,常會有需要將多個條件放在一起考量的情境,在編寫程式時,當有兩個以上的條件需要同時考量時,便可用邏輯運算式來組合這些條件。
邏輯運算式的語法結構如下:
在這個例子的邏輯運算式中,(李寶的體重> 50公斤)與(李寶的身高< 170 公分)分別是兩個待連結考量的條件式,(AND)則代表要進行的邏輯運算種類,運算式運算後會產生兩種結果,此例中,如果李寶實際的體重為 52 公斤,身高為165公分,則(李寶的體重> 50 公斤)的條件式為真(True),而(李寶的身高< 170 公分)的條件式亦為真(True),則邏輯運算式(真)AND(真)的結果即為(真),其餘狀況皆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