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华仁中学 书法社
首页
成立宗旨
学书法的好处
发展过程
发展概述
基本知识
古代名匾
其他
其它
资料来源
主要书体
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
篆书
书法字帖
学生作品
相关活动
社团理事
顾问老师
华仁中学 书法社
首页
成立宗旨
学书法的好处
发展过程
发展概述
基本知识
古代名匾
其他
其它
资料来源
主要书体
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
篆书
书法字帖
学生作品
相关活动
社团理事
顾问老师
More
首页
成立宗旨
学书法的好处
发展过程
发展概述
基本知识
古代名匾
其他
其它
资料来源
主要书体
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
篆书
书法字帖
学生作品
相关活动
社团理事
顾问老师
楷书
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法家的个人生活之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
因此,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的说法。
基本信息: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
大篆
、
小篆
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而引碑入草开创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于是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这里的楷书实际上是指王次仲所创的八分书,而不是现代所谓的楷书。另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演变过程:
初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
钟繇
的《
宣示表
》(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魏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宋元
如果说汉魏是楷书的初始阶段,唐是楷书的成熟阶段,那么宋元就是楷书的延伸阶段。唐代楷书法度森严、结构严谨,到了宋元时期书法家们开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清代
清代的楷书以邵瑛所著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为代表,它是在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及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基础上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汉字结构组合规律,归纳总结出九十二种汉字结体书写的方法,并各有典型例字。
《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较为完整、实用的法帖,更对后世书者影响巨大,不仅适于初学书者临习,也可供书法爱好者参考欣赏。九十二法对初学者了解间架结构有指导意义,是初学者的启蒙导师。《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成书100年后,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临摹并推广。在清末及
民国
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直至现代仍有广泛的影响力。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