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1學分
授課教師:鍾昆原老師
開課日期:9/16
上課時間:週二 1000~1200(每兩週2小時,共8次課)
上課地點:A113
授課對象:佛法應用研究所碩一研究生
1. 激發研究興趣:引導學生發現與佛法應用相關的學術或實務議題。
2. 學習論文選題:從佛法經典、當代議題與個人興趣中提煉論文主題。
3. 建立研方基礎:練習文獻回顧與觀摩研究設計的基本方法。
4. 促進批判思考:透過討論與實作,厚實對議題的分析與評估能力。
5. 論文寫作奠基:為學生後續論文寫作提供初步架構。
1. 主題講授:透過案例分析與理論講解,介紹論文選題的原則與方法。
2. 小組討論:分組討論與分享,促進學生間的觀點交流與靈感碰撞。
3. 實作練習:透過作業與個人報告,實際操作議題探索與研究問題建構。
4. 個別指導:提供一對一或小組諮詢,針對學生選題進行反饋與建議。
5. 反思總結:鼓勵學生撰寫反思日誌,記錄學習過程中的思考與挑戰。
第1週:論文選題的基礎與方法
• 內容:
o 學位論文的意義
o 佛法應用研究的範疇與選題原則
o 從興趣到問題:如何發現研究議題
• 活動:
o 講授:論文範例介紹與論文選題的原則
o 實作:個人興趣清單與佛法應用的對話
• 作業:
o 撰寫500字反思日誌:個人對佛法應用研究的初步想法
第3週:文獻搜集與閱讀技巧
• 內容:
o 文獻搜集的工具與策略
o 如何有效閱讀學術文獻
o 佛法應用研究文獻範例
• 活動:
o 講授:文獻搜集工具介紹(如Google Scholar、Perplexity、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o 搜尋實作:分享文獻搜集經驗
• 作業:
o 提交一份文獻清單(至少3篇相關文獻,含簡要摘要)
第5週:文獻回顧與研究缺口
• 內容:
o 文獻回顧的結構與撰寫方法
o 如何從文獻中發現研究缺口
o 佛教經典與現代議題的結合
• 活動:
o 講授:文獻回顧的步驟與案例
o 實作:撰寫初步文獻回顧片段
• 作業:
o 提交文獻回顧初稿(500-800字)
第7週:研究問題的建構
• 內容:
o 研究問題的特性與撰寫技巧
o 如何將廣泛議題聚焦為具體研究問題
• 活動:
o 實作:撰寫初步研究問題並接受同儕回饋
o 小組討論:研究問題的清晰度與可行性
• 作業:
o 提交初步研究問題與相關背景說明(300-500字)
第9週:案例分析與選題優化
• 內容:
o 佛法應用研究的選題案例
o 如何優化研究問題的技巧
• 活動:
o 講授:案例分析與選題改進
o 討論交流:對小組內同學的選題提供回饋與建議
• 作業:
o 修改並提交優化後的研究問題(300-500字)
第11週:研究方法的初步探索
• 內容:
o 研究方法的類型(量化、質化、混合方法)
o 佛法應用研究的方法選擇
• 活動:
o 講授:研究方法簡介與案例
o 小組討論:針對自選研究問題抉擇研究方法
• 作業:
o 提交研究方法初步構想(500字)
第13週:論文議題報告與總結一
• 內容:
o 論文議題提案的口頭報告
o 課程總結與未來論文寫作建議
• 活動:
o 學生報告:每人10分鐘分享論文議題提案
o 總結與反思:課程回顧與未來規劃
• 作業:
o 提交最終論文議題提案(1000-1500字,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初步方法)
第15週:論文議題報告與總結二
• 內容:
o 論文議題提案的口頭報告
o 課程總結與未來論文寫作建議
• 活動:
o 學生報告:每人10分鐘分享論文議題提案
o 總結與反思:課程回顧與未來規劃
• 作業:
o 提交最終論文議題提案(1000-1500字,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初步方法)
1. 作業提交:所有作業需按時提交,逾期扣分(每遲交一天扣5%)。
2. 課堂參與: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小組活動。
3. 學術誠信:引用文獻須遵循學術規範(如APA格式)。
4. 工具準備:建議學生熟悉文獻搜集工具。
1. 課堂參與與討論(20%):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小組活動
2. 反思日誌與作業(30%):按時提交反思日誌、文獻清單、文獻回顧、研究問題等作業
3. 初步研究問題與方法計劃(20%)
4. 最終論文議題提案(50%):研究問題與方法的清晰度、可行性、邏輯性與重要性
1. 俞明仁(2022),〈善知識-福智在家信徒的信仰與宗教生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論文。
2. 洪櫻純(2015),〈關愛教育: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大專班為例〉,《諮商與輔導》,頁 28-33。
3. 陳騏龍、丁原郁、鍾易廷 ( 2013),〈走向內在聲音的生涯決定──以一位廣論學員之敘事為例〉,《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第 26 期,頁 57-101。
4. 善慧法稱(2017),〈從福智現象看十字路口上的台灣佛教(上)〉,《弘誓》,第 150 期,頁 56-62。
5. 善慧法稱(2018a),〈從福智現象看十字路口上的台灣佛教(中)〉,《弘誓》,第 151 期,頁 49-55。
6. 善慧法稱(2018b),〈從福智現象看十字路口上的台灣佛教(下)〉,《弘誓》,第 151 期,頁 52-59。
7. 蔡纓勳(2006),〈釋日常之儒家思想與教育〉《 興大中文學報》第 19 期,頁18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