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係基於社會發展需要、普遍受到關注,且期待學生應有所理解與行動的一些課題,其攸關現代生活、人類發展與社會價值,具時代性與前瞻性,且常具高度討論性與跨學門性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乎總綱「自發」、「互動」及「共好」之基本理念,為與社會脈動、生活情境緊密連結,以議題教育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並能追求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等核心價值。
依《總綱》「實施要點」規定,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各領域/科目可發揮課程與教學之創意與特色,依需求適時融入,不受限於上述議題。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推移,議題內涵亦會發生改變或產生新議題,故學校宜對議題具備高度敏覺性,因應環境之變化,活化與深化議題內涵,並依學生的身心發展,適齡、適性地設計具創新、前瞻與統整之課程計畫。
為促進議題教育功能之發揮,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已進行《總綱》所列議題之適切轉化與統整融入。學校、教師及教材研發、出版與審查等相關教育人員應依循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內容,並參考本說明,落實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之責任。學校亦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及校訂課程中據以規劃相關議題,將議題的精神與價值適切融入學校組織規章、獎懲制度及相關活動,以形塑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學習成果。
議題教育的實施包含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學校課程的發展與教材編選應以學生經驗為中心,選取生活化教材。在掌握議題之基本理念與不同教育階段之實質內涵下,連結領域/科目內容,以問題覺知、知識理解、技能習得及實踐行動等不同層次循序引導學生學習,發展教材並編輯教學手冊。教師教學時,除涵蓋於領域/科目之教材內容外,可透過領域/科目內容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進行議題之融入,亦可將人物、典範、習俗或節慶等加入教材,或採隨機教學,並於作業、作品、展演、參觀、社團與團體活動中,以多元方式融入議題。經由討論、對話、批判與反思,使教室成為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學習社群,增進議題學習之品質。
各該教育主管機關應提供資源以落實議題融入教育,有關《總綱》所列各項議題之完整內涵說明與融入方式等,可參閱「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各領域/科目之課程手冊。
為使各領域/科目課程能適切進行議題融入,並落實教育相關法律及國家政策綱領,以下臚列十九項議題之學習目標,提供學校及教師於相關課程或議題教學時進行適切融入,以與領域/科目課程作結合。
參、議題適切融入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及學習重點舉例說明
有鑒於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議題為延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已具完整之內涵架構,有利延伸規劃各領域/科目課程之適切融入,並能豐富與落實核心素養之內涵,故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議題為例,呈現其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以作為課程設計、教材編審與教學實施之參考。
有關本領域融入議題之選擇、作法與示例參考說明,可參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課程手冊》。
議題融入藝術領域之內容涵蓋議題之知識、情意與行動,重視對議題認知與敏感度之提升、價值觀與責任感之培養,以及生活實踐之履行。進行議題教育時,透過本領域之學習重點與議題實質內涵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培養學生對議題探究、思辨與實踐的能力。下表僅先列舉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四項議題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其融入本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示例,作為教材編選與教學實施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