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福山植物園的BURSTT新型天線陣列 圖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林凱揚
位在福山植物園的BURSTT新型天線陣列 圖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林凱揚
如果你對「以小搏大、搭帳棚、親近自然、享受星光、研究天文、成為電機工程高手」......任何一項有興趣,請繼續閱讀這篇 Science 期刊的文章。
其中會提到一個由中研院主導的 BURSTT 計畫,目前已經在福山植物園完成一種新型天線的安裝工程,照片中像小樹苗一樣種在地面苗圃上的這種相控陣列天線,將全年無休的以超廣角監測天空中一種很夯的未解之謎--你或許有聽過--叫做「快速電波爆」。
快速電波爆是宇宙中極其短暫但能量極高的電波信號,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有人猜是黑洞相撞,有人猜是磁星、脈衝星。想知道它到底是什麼,還得先把它源自宇宙裡的什麼地方搞清楚,各類望遠鏡都很想幫忙。
小而美望遠鏡長得像桌上版的聖誕樹,排成陣列時可以很好用。基本上大家都不需移動,只要透過電子程式就可以調整方向。有些天文學家認為這種新型望遠鏡在未來的十~二十年間將成為電波望遠鏡的主角之一。而且它既然廣角,就不須等到天文事件發生後再調動天線去追加觀測,而是在第一時間就知道哪裡有電波爆現身。
新聞詳情請參考:A new kind of telescope is set to search for mysterious fast radio bursts
編譯:黃珞文
「快速電波爆」變身宇宙"GPS"
把「快速電波爆」當成指南,哈佛史密松一群天文學家繪製宇宙中的「普通物質」在星系間的空間中的分佈情形。
這項新研究透過分析60個位於遙遠星系的「快速電波爆」精確定位了宇宙中「失蹤」物質的位置,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宇宙普通物質一直隱藏在星系之間的稀薄氣體中。這些新數據首次對宇宙網(Cosmic Web)中的普通物質分佈完成詳細測量。
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 的這篇新論文表示,幾十年來,科學家已經知道,宇宙中至少有一半的普通物質,即「重子物質」(主要由質子組成)下落不明。過去,天文學家曾利用X射線和紫外線,觀測發現到大量此類缺失物質的痕跡,是以極稀薄、溫暖的氣體形式存在於星系之間,由於這些物質以高溫低密度氣體的形式存在,大多數望遠鏡幾乎無法觀測到它們,因此科學家只能估算其數量或位置,而無法確認。
快速電波爆近年已證明可以測量到宇宙中的重子物質,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過分析60個快速電波暴後,已能將缺失的普通物質定位在星系際空間(IGM)。該項計畫主持人表示,現在我們知道:宇宙中的重子物質「四分之三漂浮在宇宙網中的星系之間。 」換句話說,科學家現在知道了「失蹤」物質的門牌地址。
透過測量每個快速電波爆在穿越太空時的速度減慢程度,該團隊追蹤了氣體的行進旅程。 快速射電爆就像[宇宙手電筒」,穿得透星系際介質的迷霧。精確測量光速減慢的速度,可以測重這片迷霧,即使霧氣是微弱到肉眼不可見。
他們發現:宇宙中約 76% 的重子物質位於星系間介質,約 15% 位於星系暈中,還有一小部分隱藏在恆星內部或冰冷的星系氣體中。這種分佈與先進的宇宙學模擬預測相符,但迄今為止從未得到直接證實。這群科學家相信,找到失蹤的仲子物質藏在哪裡,並建立更完整的分布圖,是解開星系如何形成、宇宙中物質如何聚集以及光如何跨越數十億光年等深奧謎團的關鍵。
編譯:黃珞文
GOVERT SCHILLING (「凹馬少年」撰稿者)獲獎,作品和高能物理相關,篇名「捕捉宇宙微中子」。
「凹馬少年」原文故事撰稿作家GOVERT SCHILLING 獲美國天文學會(AAS)科普寫作獎。得獎作品是 Sky & Telescope 雜誌上刊出的「捕捉宇宙微中子」一文,一起來欣賞他的敘事風格吧。第一句下筆是:
科學家造了兩個巨大的觀測站,要研究好難偵測的神祕粒子。
接著場景立刻把讀者帶往科幻電影畫面......
登陸艇"Castor 02"號濕滑的甲板上,停放著四個巨大的球體,每個直徑約2.5公尺。球體裹著一層銀色材料,讓人想起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太空艙。但這些光學模組發射器(LOMs)並不是要飛向太空深處。
而是將被送往地中海深約2,450公尺的海底深處。
全文可以在台大圖書館找到這本雜誌和電子檔。
本條新聞詳情請參考 AAS 新聞稿:GOVERT SCHILLING WINS DAVID N. SCHRAMM SCIENCE JOURNALISM AWARD
編譯:黃珞文
豺狼座恆星形成區中的73個原行星盤,為方便對照比較,右下角有個圓圈,示意著海王星公轉軌道的大小,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海王星離太陽最遠。 (c) Guerra-Alvarado et al.
天文學家利用ALMA望遠鏡的高解析力,詳細完整觀測了豺狼座恆星形成區的73個原行星盤。
最新發現:許多原行星盤竟比大家一向所認為的小很多。新觀測的這些原行星盤的平均半徑竟然只有6AU,甚至有些小到了0.6AU(AU是天文單位,即日地距離)。研究還表示:體型小的原行星盤主要會出現在低質量恆星周圍,這樣的場所應該更能提供形成「超級地球」的最佳條件,因為大部分塵埃都靠近恆星。
據研究團隊推測,我們的太陽系應該是誕生於一個屬於大型的原行星盤,大型原行星盤容易產生木星和土星等大型氣體行星,但沒有超級地球。超級地球的分類等級是大約質量為地球十倍的岩質行星,這也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常見的行星類型。
研究員表示:顯然先前對典型的原行星盤應該如何的概念是錯的--而這是因為過去只看得到較亮和較大的原行星盤造成的錯誤偏見。
還好,在ALMA高解析度的協助之下得以首次詳細觀測到這些訊號相對微弱的小型原行星盤,這次也完成對不同大小的原行星盤的一個完整研究。
ALMA是一個大型的陣列式電波望遠鏡,由66個天線組成,望遠鏡之間的最遠間距可拉到16公里,是台灣和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智利等國的合作成果,每支望遠鏡上都有裝設的「第一頻段接收機」就是由臺灣團隊主導研發的,ALMA是最先進的尖端天文儀器之一。
本項消息詳情請參考 NOVA (荷蘭天文學研究學院)新聞稿:Protoplanetary discs are much small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編譯:黃珞文
宇宙最大3D地圖,用來研究暗能量。
地球位於圖像中心,藍點表示更遙遠的物體。
Credit: DESI Collaboration/DOE/KPNO/NOIRLab/NSF/AURA/R. Proctor
以研究暗能量為宗旨的暗能量光譜儀跨國團隊(Dark Energy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以下簡稱"DESI")今日發表近三年來巡天觀測資料全集,此資料集涵蓋近1500萬個星系和"類星體"(即,中心為黑洞的遙遠而明亮的星體)。觀測成果結合其他宇宙學觀測方法,如"宇宙微波背景","超新星"和"微透鏡效應"等相互驗證分析之後,所得到的結果似乎暗示--暗能量會隨著時間而變化。與現行主流宇宙學看法相左。
現行的主流宇宙標準模型又稱為冷暗物質模型,英文名稱為 Lambda CDM,其中CDM為冷暗物質,Lambda代表了最簡單的暗能量,是宇宙學常數。
如果暗能量真的會隨時間演變,那麼宇宙的命運將不再如冷暗物質模型所述的是一個簡單的永恆膨脹模型,而是可能出現多種演變路徑,包括膨脹的停止或甚至是收縮等可能。這對於我們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最終命運來說,將會是重大的理論轉折。
DESI團隊表示:無論暗能量的本質是什麼,它必然影響宇宙未來的命運走向。今天人類竟然已來到了能透過以望遠鏡望天的方法,嘗試回答了人類亙古以來在問的問題:「宇宙的未來會是如何?」這當然是個非常了不起的突破。
DESI是透過研究物質如何在整個宇宙中進行傳播,來達到跟踪暗能量的目的。這是因為在早期宇宙中發生的事件會在物質的分佈方式上留下細微的"模式"(patterns),這種特徵被稱為重子聲波振盪(BAO)。BAO像是一支標準尺,其大小在不同時間直接受到宇宙膨脹的影響。
詳情請參考 MPIA 官方網站新聞稿:Astronomy’s dirty window to space: Researchers reconstruct detailed map of dust in the Milky Way
p.s. 如果你是太空迷,你也可以去DESI的附屬網站逛逛: Legacy Survey Sky Browser --這是個互動性很高的網站!
編譯:黃珞文
星際介質中大部分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都以固體小顆粒——塵埃的形式存在,它們是地球等行星的“建築材料”,是恆星形成的不可或缺,也是銀河系化學演化的重要參與者和催化劑。
塵埃會吸收和散射星光,使得遠處的星顯得更暗、更紅。這種現象被稱為「消光效應」。消光會隨著光的波長變化的特徵稱為「消光曲線」,大部分天文觀測都需要進行消光矯正,所以,消光曲線既是精確天文觀測的必需,也是研究塵埃和星際介質環境的關鍵觀測量。
然而傳統的塵埃研究長期面臨兩難困境,要嘛見樹不見林--沒辦法宏觀全面;要嘛見林不見樹--看不到細節。這導致天文學家在相關研究上假設了全銀河系的塵埃消光曲線都相同。
馬克思普朗克天文學研究院(MPIA)的新研究成果突破了這個困境,因為他們在恆星消光曲線和恆星參數兩者之間建立了橋梁,這是在人工智慧協助下透過反推法建立的。同時他們也發現,新觀測到的塵埃分佈現象與傳統結論完全相反:在不少塵埃雲附近,隨著塵埃密度從較低上升到中等,消光曲線反而更「陡峭」!由MPIA的 X. Zhang(張翔宇)主導的研究團隊懷疑,這個現象可能並不是和塵埃生長有關,而是和多環芳烴(PAH)--一種有機分子有關,下一步將透過觀測繼續研究。
詳情請參考 MPIA 官方網站新聞稿:Astronomy’s dirty window to space: Researchers reconstruct detailed map of dust in the Milky Way
編譯:黃珞文
天天文學家發現了位於大麥哲倫星系(Large Magellanic Cloud, LMC)一個先前未知的超大質量黑洞,也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此類黑洞。研究團隊透過追蹤21顆高速逃逸的「超高速星」的軌跡,反推其起源位置,發現其中有一半是來自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質黑洞,但另一半則源自大麥哲倫星系中的一個未知黑洞。此發現一部分須歸功於歐洲航天局的蓋亞任務(Gaia Mission),它獲得了極高精度的資料,另一部分關鍵則仰賴了科學家對星系軌道動力學的新理解。
新發現的大麥哲倫星系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60萬倍,遠小於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但兩者同屬於超大質量級別的黑洞;銀河系中心黑洞質量為太陽400萬倍。
所謂「超高速星」是形成於雙星系統接近黑洞時,一顆恆星將被捕獲,另一顆則將被高速拋出。是 Jack G. Hills 在1988年提出的著名機制。
詳情請參考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官方網站新聞稿:Runaway Stars Reveal Hidden Black Hole In Milky Way’s Nearest Neighbor
編譯:黃珞文
天文學家利用次毫米波陣列(SMA)和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首次拍攝到74個恆星系統周圍的彗星帶,展現彗星在恆星和行星系統形成中的作用。
這些彗星帶分布於不同年齡的恆星系統,從新形成的恆星到與太陽年齡相當的恆星,並觀察到這些帶內的冰儲層。
結合SMA和ALMA的數據,一個稱為REASONS的專案計畫為我們揭示出彗星帶的位置與結構,包括窄環、寬盤以及多環或橢圓形等各種結構,可能都是由行星或衛星的重力影響所造成。
研究還顯示至少20%的行星系統擁有彗星帶。部分天文學家主張太陽系的古柏帶可能是內太陽系水的來源。
這項研究成果提供了未來研究行星系統誕生與演化的數據基礎,並與其他望遠鏡(如JWST等下一代超大型望遠鏡)進行進一步觀測。
詳情請參考哈佛史密松天文台官方網站新聞稿:Astronomers Announce Largest Collection Of Exocomets Found
編譯:黃珞文
「黃特超巨星」是非常罕見的一種恆星,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只發現了8顆。它屬於「特超巨星」這個恆星分類之下。但凡被歸類在這個類別裡的恆星都是大質量恆星,生命期都很短,只有幾百萬年,相較之下太陽則是有100億年的壽命。壽命短意味著它被觀測到的機率小,也因為如此,特超巨星顯得罕見,現在我們知道的特超巨星總共僅只約100個。
仙后座Rho星(ρ Cas,即仙后ρ星),就是個很有名的黃特超巨星。中文名「螣蛇十二」,是銀河系中最亮的恆星之一,距離約3,400光年。
比利時皇家天文台(the 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總結過去138年來的天文觀測文獻資料,綜合最新觀測所得,最近分享了這一支短片來介紹仙后ρ星,快來看看吧,比利時皇家天文台官方網站新聞稿:New Insights into the Mysterious Yellow Hypergiant Stars Outbursts
編譯:黃珞文
在英國,每當發生重大天文事件時,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就會動員全部天文學家和業餘愛好者,共同辦一場國家天文週的活動,睽違5年而迎來的主題是:追月。這是自1981年以來第9次舉辦這樣盛大的活動:全英國共規劃有300場包括觀星、演講、天文館和博物館的望遠鏡開放及文物特展等活動。因為2025年2月底將是近40年來,太陽系七大行星首度同時在夜空中「大遊行」。
2月1~9日期間,每天都有一個受大眾歡迎的天體獲選為主題,對全國觀眾介紹天文的迷人面貌。
詳情請瀏覽官方網站:Welcome to the ninth National Astronomy Week
編譯:黃珞文
看似靜謐的夜空其實活動頻繁,只不過光憑我們的肉眼根本看不到。譬如以短暫的電波形式傳達到地球的宇宙事件,每晚都有幾百個。第一次這樣的FRB事件被偵測到,是在2007年(FRB即「快速電波爆」:Fast=快速,Radio=電波,Busrt=爆)。隨後天文學家開始懷疑:應該還有很多,展開持續研發專門目的的特殊儀器去追蹤這些爆炸源頭。
目前找到的快速電波爆之中,最特別的有這5個:
(原文參考:Scott Johnston 撰稿的Top five weirdest fast radio bursts, from Peremiter Institute)
FRB 20200428A:這個離咱們家最近。是第一個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的FRB,來自一個距地球30,000光年的磁星,證實至少部分FRBs由磁星引發。
FRB 20121102A 這個擁有爆炸現象會重複的特徵,且頻率較高,可能由一顆獨特的磁星產生。特立獨行得令天文學家......無言.......。
FRB 20220610A 是年紀最古老,威力最強。它來自80億光年外,並自帶一份禮物給我們--藉由它,我們得知了FRB可能與星系交互作用和大量新星形成有關。
FRB 20191221A 的持續時間達三秒,內含規律的0.2秒間隔信號,透過它,人們首次將不重複爆發型的FRB與中子星的自轉間的相關性建立起來。
FRB 20190425A 可能和重力波事件相關,因為電波爆抵達後,隔2.5小時,有重力波事件也被偵測到,但目前仍無法確定兩者關聯。
全文請參考原文:Top five weirdest fast radio bursts
編譯:黃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