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公告時間:2024年5月17日)
「白晝的星星」再現天文所30年經典圖像,另加碼珍貴歷史文件!
在探索科學知識的道路上,中研院天文所健步跨越「半甲子」!
回顧30年前,曾有一群懷抱夢想的科學家,大膽思考臺灣天文學與天文物理學的未來進程,決心投身挑戰世界最前沿的天文研究領域。透過一次次頂尖的國際合作計畫,招募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專注開發出最先進的天文儀器,為台灣新生代科學家帶來電波、光學、理論等天文研究之學。經過30年不懈努力,中研院天文所迄今集合著超過300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專業人員,這次展出是這群人寫下的故事。
中研院天文所配合「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在開放博物館展出「白晝的星星」。關於這個展覽名,協助策展的黃珞文說明:在白天看星星是有些顛覆一般常識,乍聽之下有如最浪漫的幻想,「但這正是本所專長之一的『電波望遠鏡』在觀測上的特殊屬性,他們的確不分晝夜都能看星星。」天文學家透過能夠捕捉無線電波的電波望遠鏡,來觀測可見光之外的電磁波,看見非常獨特的璀璨星空景象。譬如史上第一張黑洞圖像,就是電波天文團隊帶給21世紀人類的一份大禮。
展覽內容除了將2023年11至12月時已在該所大廳10米寬的牆面上展示過的圖文內容重新以數位面貌呈現,既做成可隨意展開、收合的時間軸、又實現可在各敘事圖像間網網相連自由穿梭,除此之外,線上展更特別增加了由本院近史所收藏的前院長吳大猷與總統府間書信往返的珍貴影像,邀請觀展者回味一段隱藏在本所籌備處獲准成立前夕峰迴路轉的小插曲。
據當時主導推動天文所籌備處設立不遺餘力的李太楓院士透露,1993年4月收到總統府來函時,大家看不懂到底是同意成立還是沒有同意,特別打電話去問過總統府才確定知道府方意思,吳大猷前院長也展現頂尖科學家實事求是精神,親筆在天文所籌備處成立的公文檔案卷裡留下備忘便簽,風範令人懷念。
1993年時,關於天文所籌備處於成立,中研院前院長吳大猷與總統府祕書長蔣彥士之間的書信往返,珍貴影像由本院近史所檔案館收藏
吳大猷前院長展現頂尖科學家的實事求是,在天文所籌備處成立的公文檔案案卷裡親筆加註備忘,留下記錄。珍貴影像由本院近史所檔案館收藏
「解析恆星衰亡與重生」:邀請觀賞者以不同的視野看天文現象
天文所陳科榮助研究員策劃的「解析恆星的衰亡與重生」,是以牽動著宇宙生命起源的「超新星爆炸」為主軸,介紹電腦模擬天文學研究的技術,能以視覺化的方式去重現迄今尚無法實際觀測的超新星內部爆炸過程與機制,邀請觀眾以不同的視野觀看天文現象。
「超新星爆炸」的這個展融合的是兩個視角──其一,是地球上的觀測者發現突如其來而極閃亮的一顆星星,誤以為它是「新生」之星;其二,來自天文物理研究者從理論、模擬到觀測,多面向地解析一顆老恆星的衰亡過程
擔任本次展覽協力策展者的陳文翊表示,為了呈現迄今尚無法實際觀測的超新星內部爆炸過程與機制,這個展覽特別邀請台藝大圖文系推薦一位資優同學來協同創作,系主任辦公室推薦的是今年念大一的胡文鋒。經過天文學家陳科榮老師深入淺出的超新星介紹和陳文翊的解說後,胡文鋒繪製出一幅在他想像中的「超新星爆發後」插圖。雖然為符合科學原理,經歷好幾個版本修改才完成,但七彩絢爛的用色和線條筆觸間企圖呈現出高能量爆炸的嘗試,令人耳目一新。如下圖。
超好玩的找彩蛋遊戲,請試試看你能多快找到7顆蛋!
2024年開放博物館活動介紹影片
撰稿:黃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