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公告時間:2024年5月17日)
回顧30年前,曾有一群懷抱夢想的科學家,大膽思考臺灣天文學與天文物理學的未來進程,決心投身挑戰世界最前沿的天文研究領域。透過一次次頂尖的國際合作計畫,招募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專注開發出最先進的天文儀器,為台灣新生代科學家帶來電波、光學、理論等天文研究之學。經過30年不懈努力,中研院天文所迄今集合著超過300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專業人員,這次展出是這群人寫下的故事。
中研院天文所配合「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在開放博物館展出「白晝的星星」。關於這個展覽名,協助策展的黃珞文說明:在白天看星星是有些顛覆一般常識,乍聽之下有如最浪漫的幻想,「但這正是本所專長之一的『電波望遠鏡』在觀測上的特殊屬性,他們的確不分晝夜都能看星星。」天文學家透過能夠捕捉無線電波的電波望遠鏡,來觀測可見光之外的電磁波,看見非常獨特的璀璨星空景象。譬如史上第一張黑洞圖像,就是電波天文團隊帶給21世紀人類的一份大禮。
展覽內容除了將2023年11至12月時已在該所大廳10米寬的牆面上展示過的圖文內容重新以數位面貌呈現,既做成可隨意展開、收合的時間軸、又實現可在各敘事圖像間網網相連自由穿梭,除此之外,線上展更特別增加了由本院近史所收藏的前院長吳大猷與總統府間書信往返的珍貴影像,邀請觀展者回味一段隱藏在本所籌備處獲准成立前夕峰迴路轉的小插曲。
據當時主導推動天文所籌備處設立不遺餘力的李太楓院士透露,1993年4月收到總統府來函時,大家看不懂到底是同意成立還是沒有同意,特別打電話去問過總統府才確定知道府方意思,吳大猷前院長也展現頂尖科學家實事求是精神,親筆在天文所籌備處成立的公文檔案卷裡留下備忘便簽,風範令人懷念。
第一屆臺北天文物理研討會於1991年3月在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行,65位參加者中約20位為臺灣天文學者,40多位是歐美天文學家,在這張照片中留下身影的包括以黑洞研究知名的Roger Blandford教授,目前仍活躍於韋伯太空望遠鏡科學團隊,專長為紅外光天文研究的 Marcia Rieke 和 George Rieke 教授夫婦。 (Image Credit: ASIAA)
1993年時,關於天文所籌備處於成立,中研院前院長吳大猷與總統府祕書長蔣彥士之間的書信往返。 (Image Credit: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
吳大猷前院長展現頂尖科學家的實事求是,在天文所籌備處成立的公文檔案案卷裡親筆加註備忘,留下記錄。 (Image Credit: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
BIMA計畫是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成立半年內即成功加入的國際合作計畫,是我國天文學界「以設備製作換取前沿望遠鏡觀測時間」的第一例,使臺灣年輕天文學者和科學家能使用並參與開發先進天文觀測儀器,創造了天文學在台灣的蓬勃發展。 (Image Credit: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
撰稿:黃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