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我家鄉
北門永隆宮
有一次聽到永隆宮的故事,地方的耆老說:「某年北們耆老數人得到溫府千歲托夢與屢顯神蹟,溫府千歲已經在福州選好木材,請福州商人某日放水流,溫府千歲指示北們庄民到海邊將木頭運回,數日後真的有木頭飄到北門外海。日後溫府千歲在北門發威,神靈顯著,有求必祐,因此而名聲遠播各地。」聽完故事後,我才知道原來永隆宮有重建過,才能有現在的永隆宮。
錢來也
一家小小的舊型雜貨店「錢來也」原本建於民國四十一年的台鹽鹽工福利社,早期是北門鹽場員工福利社在民國90年停止生產,畫下暫時的句點。「鹽工之家」經風管處的改造後,外觀殘破的屋簷及壁癌運用美麗的貝殼、蚵殼、文蛤殼及廢棄瓦片鋪排而成。我還看過偶像劇「王子變青蛙」的拍攝情形,裡面也保留了當時的一些情景,因而帶動了觀光人潮,所以到了假日,讓寧靜的北門小鎮,頓時熱鬧了起來呢!
烏腳病院、基督教芥菜種會、基督教教會
1975年烏腳病蔓延南台灣北門、學甲、嘉義、義竹等地,王金河醫師及基督教芥菜種會合力來醫治這些病患,作為免費醫治病患的醫療之所。同時也建立基督教教會,來撫慰病患的心靈,忘掉身體上的痛苦。我在烏腳病院裡看到許多照片、醫療器具、病房及當時鋸斷烏腳病患的腳泡在藥品裡,看起來特別怵目驚心,不過想到當時醫師們無怨無悔的付出及照顧,這些都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回憶呢!
北門出張所
興建於大正12年(1923年),日治時,台灣總督府為課徵鹽稅,在許多地區設立出張所,負責鹽稅課徵及鹽的產銷工作。這裡保留了日治時期辦公室的樣貌,其建築融合英、日風格,是一間木造平房,且它不是用釘子組合完成,而是榫接方式來組合完成。記憶中,國小二年級時我曾經來到這裡寫生,所以對這裡總有種特別的親切感,且這裡充滿著濃濃的古意,我也很佩服當時人的智慧呢!
井仔腳鹽田
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原本為清領時期的瀨東鹽場,1818年遷此到現今未再移位,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在2002年結束了長達338年的曬鹽業,風管處為延續曬鹽產業文化的精神,現在已經成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觀光鹽田,也恢復了居民共有的生活回憶,使遊客們在這裡可以體驗到傳統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黃昏時,我也到那裏觀賞黑腹燕鷗的飛行舞姿,成群結隊就好像螞蟻雄兵似的,十分的壯觀!他們在天空集合,隊形不時變換,有時還急速下降到水里再飛起呢!在欣賞的同時,也可看到夕陽漸漸的落下,兩個集合起來真是完美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