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指標四:
以高危險群及最容易發生事故傷害的環境為首要推動及改善目標
99(下)學年度學生傷病統計分析圖表(長條圖)
(1)本校學生傷病統計現況分析
受傷性別/時間(2011/02~2011/07)
從數據分析發現,男生受傷比例比女生高,推測主要因素為男生較喜歡動態活動、也較容易在教室或走廊奔跑;受傷時間大部分集中在上午和下午,主要因素是體育課大部分集中在上午時段。
受傷地點(2011/02~2011/07)
本校學生受傷地點最多的地點是運動場,另外教室的受傷為第二,所以針對此數據,將優先議題定調為降低運動場及教室事故發生率。
受傷部位(2011/02~2011/07)
100學年度本校學生受傷部位最多的分別是上肢(32.10%),另外下肢與頭部受傷比例也非常高。
傷害類型(2011/02~2011/07)
在學生的受傷類型當中,以割裂傷、挫撞傷合計約60%。
受傷處理方式(2011/02~2011/07)
學生受傷後先經由健康中心進行初步檢查,大部分同學都施與傷口護理與冰敷的工作。
進行交叉分析 (99下學期)
(2)受傷歸因
透過交叉分析後可以得到以下幾點推論:
在全校三個年級中,學生受傷性別均以男生較高,尤其是一年級男生最高。
受傷時間多發生在上午時段。
受傷地點中,學生主要意外事件發生在運動場和教室,會發現一年級受傷地點教室和運動場各半,而教室事故發生隨年級增長而較低,可以推測一年級學生較容易在教室內奔跑與推擠,而二、三年級意外事故以運動場為主。
另外根據健康中心記載的學生意外事故發生原因,學生受傷原因發現,大多數是因玩耍時沒注意(近40%)、推擠而受傷(近15%)的意外傷害事件,可見學生受傷因素其實是可以預防與改善的。
依據以上分析,將優先議題訂為:降低學生在運動場、課間教室意外事故發生率
依據本項學生傷病統計分析,本年度設定降低學生在運動場、課間教室意外事故發生率為優先推動議題,以3E行動計畫為策略。改善目標如下:
(1)改善目標:以高危險群及最容易發生事故傷害的環境為首要推動及改善目標
※推動第一學年,學生在運動場、課間教室意外事故發生率降低5%
(2)學校、教師、學生及社區成員扮演的角色如下:
校方
※校長:指導各項計畫的擬訂並督導計畫的執行。
※行政單位:負責擬定安全教學計劃、舉辦安全教育宣導、加強宣導與防範事故傷害。
※健康中心:協助辦理相關宣導活動及醫療協助,彙整學生事故傷害統計。
教師
※定期宣導教室不宜奔跑與推擠等注意事項
※運動安全課程進行實地演練與教學。
社區
※在危險交通路口,設立愛心商店。
※志工團擔任學校交通導護志工。
※進行防災教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活動宣導。
學生
※學生成立自治團體,在運動場和教室內外進行安全宣導
※培養學生自治、自律的精神,進而強化校園安全的觀念。
哈頓矩陣(Hoddon Matrix)分析表...附件
3E行動計畫表格...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