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理念
在資訊化的社會中,培養每個國民具備運用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已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傳統的讀、寫、算基本素養已不足以因應資訊社會的需求,具備資訊科技的能力儼然成為現代國民應具備的第四種基本素養。運用資訊科技工具可以迅速而廣泛的獲得資訊,提高個人的學習效能與工作效率,更能增進與他人合作及溝通,並有利於個人主動學習與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然而,資訊科技工具的運用也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議題,例如不當使用造成個人的身心傷害,智慧財產權的歸屬與侵犯,以及利用資訊科技犯罪等。故而,培養學生有效的使用資訊科技工具,並瞭解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關的議題,應是學校資訊教育的中心主題。
基於上述理念,本課程的設計首先著重在使學生瞭解資訊科技與生活的關係,認識電腦硬體及操作環境,學習基本應用軟體的操作,以及網際網路的使用。其次強調如何使用資訊科技工具有效的解決問題,並進一步養成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習慣。最後引入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關的議題,以養成學生使用資訊科技的良好態度與習慣。透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習得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也可以將所習得的知識與技能運用於各學習領域的學習,提升整體的學習效益。
2.課程目標
為實現上述理念,本課程涵蓋認知、技能與情意等向度,訂定下列課程目標:
(1)導引學生瞭解資訊與網路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2)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3)增進學生利用各種資訊與網路科技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溝通的能力。
(4)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進行邏輯思維的習慣,以有效解決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問題。
(5)導引學生瞭解資訊倫理、資訊安全及資訊相關法律等相關議題。
(6)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正確態度,應用資訊科技提升人文關懷,增進合作、主動學習的能力。
3.分段能力指標
資訊教育能力指標編碼原則,第一碼代表課程核心能力序號,資訊核心能力包括:(1)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2)資訊科技的使用、(3)資料的處理與分析、(4)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5)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第二碼代表階段序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第三碼代表能力指標之流水號。
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
資訊教育在小學一、二年級雖未安排資訊技能的學習,但鼓勵教師將資訊科技靈活運用於教學過程中,利用資訊科技多媒體的效果與網路上豐富的資源,營造活潑生動、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
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四年級)
本階段課程包含學習電腦的基本操作與使用規範、視窗環境的操作、中英文輸入、文書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繪圖軟體的應用、檔案儲存與管理、瀏覽器的基本操作、遵守公用電腦及網路使用規範等。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1-2-2 能瞭解操作電腦的姿勢及規劃使用電腦時間。
1-2-3 能正確操作及保養電腦硬體。
1-2-4 能正確更新與維護常用的軟體。
1-2-5 能瞭解資料安全的維護並能定期備份資料。
2-2-1 能遵守電腦教室(或公用電腦)的使用規範。
2-2-2 能操作視窗環境的軟體。
2-2-3 能正確使用儲存設備。
2-2-4 能有系統的管理電腦檔案。
2-2-5 能正確操作鍵盤。
2-2-6 能熟練中英文輸入。
3-2-1 能使用編輯器進行文稿之編修。
3-2-2 能操作印表機輸出資料。
3-2-3 能操作常用之繪圖軟體。
4-2-1 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5-2-1 能遵守網路使用規範。
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
本階段課程著重在學習電腦多媒體設備、簡報軟體、影音編輯、網路環境與資料的安全防護及資訊倫理的實踐。
1-3-1 能認識電腦病毒的特性。
2-3-1 能認識電腦硬體的主要元件。
2-3-2 能操作及應用電腦多媒體設備。
3-3-1 能操作掃瞄器及數位相機等工具。
3-3-2 能利用簡報軟體編輯並播放簡報。
3-3-3 能使用多媒體編輯軟體進行影音資料的製作。
4-3-1 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2 能瞭解電腦網路之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4-3-3 能遵守區域網路環境的使用規範。
4-3-4 能認識網路資料的安全防護。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5-3-1 能瞭解網路的虛擬特性。
5-3-2 能瞭解與實踐資訊倫理。
5-3-3 能認識網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
5-3-4 能認識正確引述網路資源的方式。
5-3-5 能認識網路資源的合理使用原則。
第四階段(國中一至三年級)
此階段課程安排在國中一至三年級實施,學習程式語言基本概念、圖表製作及資料庫概念等。此階段學校應儘量設計資訊科技與各學習領域整合之教學或主題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讓學生將所學之資訊能力充分應用於學習活動中。
2-4-1 能認識程式語言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3-4-1 能利用軟體工具分析簡單的數據資料。
3-4-2 能利用軟體工具製作圖與表。
3-4-3 能認識資料庫的基本概念。
3-4-4 能建立及管理簡易資料庫。
3-4-5 能針對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3-4-6 能規劃出問題解決的程序。
3-4-7 能評估問題解決方案的適切性。
3-4-8 能瞭解電腦解決問題的範圍與限制。
3-4-9 能判斷資訊的適用性及精確度。
5-4-1 能區分自由軟體、共享軟體與商業軟體的異同。
5-4-2 能善盡使用科技應負之責任。
5-4-3 能遵守智慧財產權之法律規定。
5-4-4 能認識網路犯罪類型。
5-4-5 能應用資訊及網路科技,培養合作與主動學習的能力。
5-4-6 能建立科技為增進整體人類福祉的正確觀念,善用資訊科技做為關心他人及協助弱勢族群的工具。
茲將各核心能力之學習內涵與欲培養學生之資訊能力指標列於表1。
表1 資訊教育核心能力、學習內涵及能力指標一覽表
4.學習內容
資訊基本學習內容為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必備的基本資訊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各學習領域知識所需之工具。課程安排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一年級,每學年建議上課節數為32-36節,國中二至三年級視需要安排節數。除融入於各學習領域中實施外,並得視內容性質,集中於適當學習領域或彈性學習節數中實施教學。各校可視學生資訊素養程度彈性調整此學習內涵之內容與授課順序。茲將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三年級之資訊基本學習內涵列於表2至表6。
表2 國小三年級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
表3 國小四年級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
表4 國小五年級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
表5 國小六年級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
表6 國中一至三年級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
5.實施要點
(1)教材編選之要領
A.教材宜以學習內涵或是核心能力的方式呈現,且須注意教材之連貫性,如有先後順序關係之內涵,則須循序漸進介紹。例如學生初次學習上網必須先有「5-2-1能遵守網路使用規範。」及「5-3-1能瞭解網路的虛擬特性。」的認知,懂得保護自己的基本原則再學習上網的操作。
B.教學活動設計均須標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時間分配、學生須有的先備知識或技能,以及教師須具備的資訊素養。
C.教材內容應考慮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並符合各階段學生之心智與技能的發展。
D.教學時附有教學範例及練習之檔案,供教師及學生參考使用。
E.教材宜有詳細的目錄及索引。
F.教材若以學習內涵方式呈現時,則須標示其所屬的核心能力。
(2)教學方法
A.教師應導引學生瞭解資訊與網路科技的整體功能,與其在生活及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B.教學應考慮學生的先備知識、學校現有的資源與其家庭能提供的支援,以及在七大學習領域的應用,作適當的教學設計。
C.教學宜多使用日常生活的實例,運用多元方法與策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激發學生創意表現,練習宜配合七大學習領域設計合適之實作活動。並多採用專題式學習策略,以統整資訊科技及學習領域的學習。
D.每一項學習內涵均應提供學生足夠的練習機會。
E.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使用自由軟體,引導學生辨識自由軟體、共享軟體與商業軟體的異同。
(3)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
A.硬體設備應依規定規劃設置。
B.應有合法之軟體,儘量使用自由軟體,並強調自由軟體對資訊教育之價值。
C.軟硬體之使用及介紹宜注意其多元性,以擴展學生的視野,並養成多元的觀念。
(4)教學評量
A.教學評量應以所教授之能力指標為評量標的。
B.為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成就,教師應適時進行評量,針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教學得失做補救或調整,俾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a.形成性評量於課堂上以觀察方式進行,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養成,避免以紙筆形式之記憶性考核行之。
b.總結性評量於完成完整之能力指標教學後,以實作方式實施。
C.評量方法
須根據各學習內涵之性質設計評量。認知方面宜根據教學目標,配合認知歷程層次做評量設計。技能方面,宜課堂上以觀察方式進行,考察學生操作技巧。可行之評量方式簡述如下:
a.溝通與討論:教師針對上課重點發問,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
b.課堂觀察:觀察內容包括操作情形、教室使用規範遵守情形以及智慧有價等倫理議題之實踐等,藉此教師可看出學生對所學概念實行的能力,也可掌握學生技能操作的學習狀況,做為教學策略調整的參考。
c.口頭報告:透過學生(個人或小組)針對某個主題的簡報,可瞭解學生對該主題的掌握與統整的能力。
d.技能評量:藉由實地的操作,教師可瞭解學生操作技能的實際學習情形。
e.專題報告:藉由個人或小組的專題研究,教師可瞭解學生針對問題解決之規劃、協調與執行能力,同時可瞭解學生利用資訊技能進行研究的情形。
f.歷程檔案:經由有目的的蒐集學生作品,展現學生在資訊教育內的努力、進步與成就。
6.資訊教育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之對應表
(1)「語文(國語文)」學習領域
(2)「語文(客家語)」學習領域
(3)「語文(原住民族語)」學習領域
(4)「語文(英語)」學習領域
(5)「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6)「數學」學習領域
(7)「社會」學習領域
(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9)「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1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7.附錄
附錄一? 資訊教育議題融入學習領域之教學示例
壹、資訊教育議題融入國小語文學習領域教學示例
貳、資訊教育議題融入國中數學學習領域教學示例
活動內容
【活動一】經驗連結
以簡報軟體展示已掃描的電話帳單與信用卡帳單,以實際的生活用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並啟發學習動機,進一步塑造學習「整數加減法」的需求感;而此處的整數已不再侷限於正整數,還包括了負整數和0。
【活動二】引起動機
1.利用瓢蟲在數線上向左或向右行走的問題,融入正與負和加與減的相對關係,帶同學進入整數的加減法。
2.運用數線觀念加入方向:
如:4+(-5)=-1
如:(-4)-(-5)=1
【活動三】發展活動
透過電荷一正一負相抵的觀念,以動畫軟體設計操作正負整數之合成與分解,做為整數加減運算的具體表徵,協助學生感受負整數的具體存在。利用一位數或二位數的小數量加減計算,觀察引導計算較大數量的原理、法則,由具體轉入抽象化。如:
3+(-3)=0
5+(-4)=1+(4)+(-4)=1
3-(-5)=8+(-5)-(-5)=8
3=6+(-3)=7+(-4)=8+(-5)
【活動四】綜合活動
1.教學活動整理:以更具體的方式說明整數的加減法運算法則,使同學能運用交換律與結合律於式子的計算。
2.綜合運用:加減法結合,利用動畫軟體練習,同學可以使用初級及中級教材,有興趣的同學則可以使用進階高級教材。
3.歸納出整數合成與分解的規律。
~第一節結束~
時間
5分
10分
10分
20分
教學資源
簡報軟體
簡報軟體
動畫軟體
簡報軟體、
動畫軟體
評量方式
請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上的例子
觀察並實際操作
隨堂練習、
學習單
學生於個人電腦分別練習操作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