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筷子談落實食育
孩子在學校除了學習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應是學會各種生活的基本態度與技能。而學校午餐時間是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情境的時候,也是最適合培養孩子飲食素養的時間。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曾委託董氏基金會發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健康飲食教育指導內容及規劃範例」,訂出各年級學童應學會的食育內容,師長也可以藉由此表檢視孩子的飲食素養是否達標。
而在1-2年級最重要的食育之一是正確拿筷子,在學習過程中,學童也能夠瞭解傳統飲食文化,以及使用筷子的重點與注意事項;學會正確使用筷子能避免用餐時做出失禮的行為而影響他人觀感,也是餐桌上重要的品格教育!
從飲食文化 為什麼要使用筷子
過去學校大多會特別教導西餐禮儀如何拿刀叉,卻往往忽略培養孩子正確拿筷子的重要性。根據107年調查指出,各縣市尚未開始重視學校午餐時間用筷子的飲食教育,孩子更常使用湯匙、叉子,以至於少用筷子,也就學不會如何正確拿筷子。
而正確拿筷子有益孩子手掌肌肉與耐力發展,也助於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更能減少孩子用湯匙取代筷子造成的狼吞虎嚥,降低因吃太快造成慢性病肥胖之風險,同時也能讓孩子從細嚼慢嚥中品嘗食物的美味。研究指出,用餐時使用筷子可以減少狼吞虎嚥的機會,對於穩定血糖有益,另一項針對學童的研究也指出,學童使用筷子的穩定性與語文類學習成效呈顯著相關。
此外,使用筷子的方式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若筷子用得不好、或是用餐時用筷子餐點裡挑挑撿撿、沒有注意到使用公筷母匙、或隨意擺放筷子、用筷子敲碗盤等,對於他人來說都是很失禮的行為,容易使他人產生不良的觀感。進一步來說,能注意到這些用餐禮儀,其實也代表用餐者具有分享、體貼、觀察他人心情的品格,也能避免他人產生對用餐者品格的誤解。
正確用筷及禮儀
良好的用餐禮儀有助於增進與他人之互動,不僅可以提升他人的正面印象,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以下幾點要注意:
一、正確拿筷子:
1. 勿使用太長或太短的筷子,拿筷子時筷尖齊頭,筷子頭部露出手部約1公分長度。
2. 拇指前端輕輕固定在食指第二指關節前方。
3. 筷子下側一根固定不動,僅動上側筷子。
4. 若夾菜時筷子頭部呈交叉即代表使用筷子的姿勢是錯誤的。
二、避免以筷子做出以下動作:
1. 將筷子含在口中。
2. 將筷子當作牙籤。
3. 用筷子指別人。
4. 將筷子直插在碗中。
5. 用筷子敲擊碗盤。
三、良好用餐禮儀人人誇:
1. 要對提供餐點、服務的人員表達感謝。
2. 端正坐姿,說話時輕聲細語。
3. 用餐細嚼慢嚥,咀嚼時嘴巴閉起避免發出過大聲響。
4. 用餐後清潔桌面、協助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