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協助教學者經由資料蒐集瞭解課程設計與教學的實況。
2.以相關資料選擇說明自己課程設計與教學的的事實。
3.透過自我省思歷程,習得適當課程設計與教學的能力,以提升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
【A-1 展現課程設計能力】
A-1-1 選編適合任教班級學生的教材。
1..選編:指教師能考量任教班級學生的差異性需求,選用坊間合適的教材,或者自行編寫教材,以引導學生達成學習 目標。
2.任教班級學生:是指級任(導師)或科任所教授的對象。
A-1-2 研擬並檢視任教科目教學進度。
1.研擬:教師在備課時,於課程計畫中擬定教學進度。
2.檢視:教學進行中或學期結束前,針對預定進度與實際授課期程作檢討反思。3.教學進度:是指將學期教材分配至每一週的教授份量。
【A-2 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
A-2-1 依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程度,編寫符合學習需求的單元教學計畫。
1.教學目標:分認知、技能、情意層面,並包含能力指標。
2.學生程度:考量學生的起點行為與學習潛能。
3.單元教學計畫:可以是大也單元、可以是小單元的教學計畫。儘量以完整單元之節數規劃教學計畫,至少也必須是教學觀察當節課的教學計畫。內容應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活動、評量方式…等。
A-2-2 考量學生個別差異,擬定教學計畫。
1.學生個別差異:包括學生的特殊學習需求、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不同的學習型態、不同的興趣…等。
2.教師擬定教學計畫時,應考量學生學習發展階段,設計滿足個別差異的教學計畫。
A-2-3 針對教學計畫作省思與改進。
省思與改進:此處係指針對A-2-1所擬定的教學計畫,自我檢討實施後的優缺點,並提出改進作為。
【A-3 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A-3-1 正確掌握任教單元的教材內容。(教學觀察)
1.正確掌握:包含教學內容不偏離主題、能適時補充新知、教授正確的學科知識,協助學生了解學習重點。
2.任教單元:可以是大單元或小單元,至少必須能掌握教學觀察當節課學生應學習的內容及重點。
A-3-2 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識或技能。(教學觀察)
1.連結:教師教授新教材時,能幫助學生先行複習先備知識或技能,作為銜接新學習的基礎。
2.建議評鑑人員於教學觀察前會談先行了解課程設計的脈絡,與受評教師討論如何做內容的連結。
A-3-3 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觀察)
1.結合:教師授課內容所舉的例子,能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並能與教材內容相關。
2.生活經驗:指的是學生的生活經歷,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A-4-1 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教學觀察)
1.說明:上課一開始,教師經由口頭、條列授課大綱、呈現組織架構圖、寫出教學目標或待答問題…等方式,明白告訴學生這堂課預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重點。
2.教師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及重點,有助於引導其學習專注。
A-4-2 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教學觀察)
1.有組織:指依照由易到難、由近而遠、由淺至深…等原則來組織教學內容。
2.條理:能以提綱挈領方式,循序漸進提示教材內容重點。
3.呈現方式:以語言、文字或圖表…等呈現。
A-4-3 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教學觀察)
1.教導概念,要清楚呈現概念的重要屬性(或特徵、條件),並進一步舉正例和反例,幫助學生掌握該概念。
2.教導原則,要清楚解說原則的由來,並進一步多方舉例作練習。
3.教導技能,要以條列呈現步驟,清楚示範每個步驟如何進行,並提供練習或實作以精熟學習內容。
A-4-4 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教學觀察)
1.實作或練習:包括紙筆、口語或是操作性、重覆性或延伸性學習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得以精熟學習內容。
2.教師在提供學生實作或練習時,可透過個別、小組或全班…等方式進行。
A-4-5 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教學觀察)
1澄清:對於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能事先規劃於教學活動或在教學中發現時,給予澄清。
2.迷思概念:是指數學或自然科學學習時,容易錯誤的概念。
3.易錯誤的類型:是指語文學習、數學運算、技能操作時,學生容易唸錯、寫錯、算錯、做錯的情形。
4.價值觀:是指學習社會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生活領域時,學生容易產生偏差的觀念。
A-4-6 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教學觀察)
1.適時:包含學生學習完一部份重點後,或在一堂課結束前。
2.歸納方式:可由教師自行或引導學生歸納學習的重點。
3.為幫助學生學習,建議於課堂中因應學習重點做歸納,結束前也可由教師複習,或引導學生總結該堂課的重點內容。
A-4-7 適時歸納學習重點。(教學觀察)
1.適時:包含學生學習完一部份重點後,或在一堂課結束前。
2.歸納方式:可由教師自行或引導學生歸納學習的重點。
3.為幫助學生學習,建議於課堂中因應學習重點做歸納,結束前也可由教師複習,或引導學生總結該堂課的重點內容。
【A-5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A-5-1 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教學觀察)
1.引發學習動機:是指課堂教學實施之初,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2.維持學習動機: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技巧使學生持續參與學習。
A-5-2 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教學觀察)
1.善於:因應學科教材特性與學生學習風格設計相符合的教學活動。
2.變化教學活動或方法:係指教學活動或方法並非採取單一的講述方式,而是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穿插講述、發問、討論、練習、小組討論、實驗或成果發表…等不同的教學活動,以促進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參與學習。
A-5-3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教學觀察)
1.學習策略:包括一般性學習策略與特定領域學習策略兩種。
2.一般性學習策略:係指不限定於某一學科領域,皆可適用的學習策略。如:複述、組織、心像、意義化、注意力集中、找重點、學習監控與調整…等。
3.特定領域學習策略:係指閱讀、寫作、數學、自然、社會、藝術等學習領域,各有其獨特適用的學習策略。例如閱讀的「閱讀理解策略」、寫作的「計畫策略」、數學的「解題策略」…等。
A-5-4 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教學觀察)
1.轉換與銜接:指教師在變化不同的教學活動時,每一教學活動間的轉換具有關聯性。例如:從教師講述活動轉換為小組實驗,或是從小組實驗再轉換為教師總結實驗結果的過程。
2.順暢進行:指不同教學活動的改變過程是流暢且迅速的。
A-5-5 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教學觀察)
1.掌握時間分配:不同教學/學習活動有不同的時間安排,老師要能適時掌握,避免影響教學進度。
2.掌握教學節奏:是指教材呈現速度的快慢,能視教材性質作調整。當學習內容涉及重要概念、原則、技能步驟的理解時,教師呈現速度要慢,以便新的概念能深入腦海;當進行精熟練習時,其速度可較緊湊。因此,整堂課的學習活動快慢有序,有如一首音樂的節奏安排。
A-5-6 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教學觀察)
發問技巧:指教師設計由淺而深的不同類型問題;發問後能有適當的待答時間,並能繼續延伸;聽答後歸納整理…等技巧。
A-5-7 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教學觀察)
1.有助於學生學習:是指教學媒材呈現應以學生認知為優先考量,包括大小適中、符合需求、內容正確。
2.教學媒材:包含電腦網路和教學媒體(剪報、圖片、影片、教具、模型、補充材料…等)。
3.教學媒材的使用須能協助學生學習。因此,應依教材內容選擇適切媒材,並盡量以多元互動方式進行。
A-5-8 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教學觀察)
1.教學活動:教師不能只採單一教學模式,而應配合學生個別差異,採用不同的教學活動,例如個別指導、分組教學、合作學習、延伸學習…等。
2.本項重點係配合A-2-2考量學生個別差異擬定教學計畫,強調教學中的落實。
【A-6 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A-6-1 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教學觀察)
1.板書:指教師在黑板上書寫的文字、符號、圖形等。
2.正確工整:包括文字、符號、圖形等,須使用正確;字的大小適中、不潦草,並讓學生清楚易讀。
3.有條理:在黑板書寫的位置,要讓全班學生看得到,出現時有順序性,如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等,或能適時標記重點。
4.使用板書時,應考慮不同教育階段的需求,並強調板書的目的在於輔助教學。
A-6-2 口語清晰、音量適中。(教學觀察)
1.口語清晰:指說話時注意速度、咬字、語調、句讀、口頭禪…等。
2.音量適中:指聲音大小讓所有學生都可以聽到,並能運用音量變化,提醒學生注意學習內容。
A-6-3 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教學觀察)
1.肢體語言:包括眼神、姿態、表情、動作…等。
2.運用:肢體語言的使用,須能增進師生互動,協助學生學習。例如:教師專注傾聽學生的問答,以愉悅的表情或手勢表達正向鼓勵,同時應避免過度使用肢體動作,造成學生分心。
A-6-4 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教學觀察)
1.教室走動: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走動巡視全班,目的在於掌握全班學生的學習情形。
2.眼神關照: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眼光能隨時掃瞄全班,以檢視學生專注情形。
3.教室走動或眼神關照,都是管理與溝通的重要方式。
【A-7 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A-7-1 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教學觀察)
1.適時檢視: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能以集體/個別口頭問答、上黑板練習、座位上習作、小組實作、口頭報告等不同方式,及時檢核學生是否了解與學會預定的學習內容。
2.當發現學生仍未了解或多數錯誤時,需要及時重新講解或澄清。
A-7-2 教學結束後,選擇學習評量方式,檢視學生學習成效。
1.教學結束後:可以是大單元,也可以是小單元教學完成後,或在一堂課結束前。
2.評量方式:教師可視教學目標與教材性質,選用習作、學習單、紙筆測驗、書面報告、實作作品、成果發表…等評量方式。
3.檢視學生學習成效:了解全班學生的通過率、完成率、共同錯誤,以及需要個別補救教學的學生…等。
A-7-3 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1.評量結果:指A-7-2選擇評量工具施測後的結果。
2.適時進行補救教學:補救教學的介入方式有三種
(1)第一種為即時性的補救教學,於課堂中進行;透過形成性評量(隨堂測驗、定期評量…等),了解學生學習成效及診斷學習困難,並於課堂上進行即時性的補救教學。
(2)第二種為課後抽離式的補救進行;是對於弱勢且學習成就已有相當程度落後之學生,採抽離班級的方式進行補救教學。
(3)第三種特教學生的補救教學:則為特殊教育之學生學習,有賴特殊教育介入輔導。
A-7-4 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1.學習成果:是指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所學的概念與技能,或將學習到的價值觀實踐於生活中。
2.預期學習目標:教師事前於教學設計時擬定的教學目標,即包含認知、情意與技能,並預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3.建議於教學觀察前會談時,與教師討論訂定,如全班80%正確完成四則運算,並於教學觀察後回饋會談,請老師省思檢視是否達成。
教學觀察:
資料來源:「規劃高職各群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結案報告」/ 宋曜廷 / 98.1
1.教學過程:建議繳交「錄影帶」及「錄影帶說明」(2~4 頁)。
(1)錄影帶時間長度:以 50 分鐘為限。
(2)錄影帶說明:教師於教學計畫中挑選一項教學活動進行錄影,「錄影帶說明」中應簡述該教學活動的內容,並針對錄影帶所記錄的特定時段加以說明該教學活動期望達到的「評鑑指標」、「參考檢核重點」與「具體說明」。
(3)注意事項:限一年內的教學活動。
2.教學成果:繳交該教學活動(需與「教學過程」所拍攝的錄影帶是同一教學活動)之兩份代表性學生作品(建議以全班前 25%與後 25%學生作品為代表)及其說明(1~2頁)。
3.教學省思:對於設定的目標,所達到程度為何,請同時考慮四種學生的回應以及引導他們的教學內容,並撰寫其說明(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