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06, 2017 6:52:0 AM
在各位的印象中,麥子是屬於西方人或是高緯度地區的作物吧?
各位肯定都不清楚台灣其實有產小麥,而且每年的收穫量還在增加當中呢!!
以下內容摘自<喜願小麥>http://www.taiwan-wheat.net/node/762
閱讀完畢還可至<小麥學堂>測驗看看自己對於小麥的了解程度喔!
測驗入口:http://www.taiwan-wheat.net/qa
關於台灣小麥
「小麥」為萬榖之王,全球年產量約在5億8千萬噸以上,加工用途廣泛,與稻米同為維繫人類生存的主要糧食之一。台灣2009—2010年進口年均在118—123萬公噸,進口的小麥與稻米的產量旗鼓相當。
台灣小麥在可溯源先民渡海拓墾時期(雲林麥寮),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台灣總督府從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沿海一帶推廣種植麥作,各縣市 (州廳)種植面積從300甲到5000甲不等。戰後,台灣出現短期糧食不足,政府鼓勵農民廣泛種植雜作,小麥為重要作物。1954年挾美援之勢,透過補助 營養午餐推廣「麵食運動」;1967年正式開放美國小麥進口;1970年間政府以「大宗物資貿易採購團」由美國輸入小麥、玉米、黃豆,藉以平衡台美貿易逆 差,台灣小麥、玉米、黃豆的種植從此受到壓抑。
1974年種植面積僅304公頃,以台中大雅、潭子,彰化二林、福興、秀水、埔鹽為主。 1975年後因埔里酒廠釀製紹興酒外銷暢旺,改採「保價收購」政策,小麥種植面積再度揚升,其中以1992年的1402公頃最高。1995年政府為因應自 由貿易,停止保價收購,農友紛紛轉作。現今僅有台中大雅有50—60公頃與台南學甲有20—30公頃與金門酒廠契作,提供金門農友小麥種籽在冬季種植小 麥,由金酒保價收購作為高粱酒的酒麴之用。
友善環境種植
喜願小麥的品種為台中選二號,與大雅、學甲兩地種植的小麥品種相同,育成期約 為120天,適合秋冬裡作。小麥為粗放型雜作,可採「不整地法」與「耕地法」,田間管理便易,可與稻穀收割機共用,無須添購採收機械,屬於低投入的作物。 當然小麥也有天敵,除了擔心在初春的溫熱南風外,田間的黑嘴筆仔、麻雀、老鼠、流浪狗等動物,也對小麥的收成量構成極大的威脅。
喜願契作小麥 採「友善環境」種植,亦即不捕(毒)鳥、不使用除草劑、農藥與化學肥料的田間管理方式,相對地壓低小麥的收成量,是極大的農作考驗。也因為有相同的共識與 自我要求,意外地讓喜願小麥契作形成一種友善的文化,尤其是對農友與種植環境的關懷,我們小麥契作不僅生產小麥,也連結可貴的感情,更成為農友們共同的驕傲!
2007年,可說是台灣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物價變動最激烈的一年,尤其是玉米、小麥、黃豆…等食品加工的原物料漲幅更是前所未見。受到外在環 境的壓迫,喜願麵包開始與台中大雅的麥農合作,協力小麥契作計畫,展開「麥田狂想」,透過實地的觀察紀錄、諮詢訪談,奠立對小麥農作管理的基礎。
往後幾年,我們並沒因為進口小麥價格回跌,而對小麥契作的計畫產生觀望或遲疑,而是為了因應持續成長的小麥產能,在2010年擴增冷藏庫、焙炒機與粉粒 自動包裝機,並致力建構「在地農糧、在地加工、在地消費」的微型經濟體。2011年我們更達成台灣本島環圈種植小麥的狂想,並有三區為「有機認證」小麥, 直接挑戰「台灣不適合小麥」的農業魔咒!
我們直觀地認為「麥田狂想」是台灣農業的社會運動;「當我們自己認為一切合理與理性而為生存可能的作為,在外人眼中恰巧是集合了不合理、非理性與不可能於一身」,這正符應了運動的徵候。我們要竭誠地邀請你參與這一場非對稱型的社會運動!
小麥在台灣有深厚的歷史縱深,也是常民對戰後艱困生活的記憶索引。但在國家機器彼此利益交換下,犧牲了小麥、黃豆、玉米等作物。面對未來極端環境的變 異,粗放而又低投入低耗能的「旱作」、「兼作」或「輪作」,多元雜作已是農友們無法迴避的課題,更是提升「糧食自給率」對症下藥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