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Apr 23, 2015 7:44:1 AM
大致上可以區分到四種------(A)摩擦性失業 (B)結構性失業 (C)循環性失業 (D)自然性失業
自然失業率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
為摩擦性失業率及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就長期而言,景氣循環帶來的失業情形常會消弭無蹤,社會上只留下自然失業現象,"自然"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人能明確的指出一個社會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它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變化,以台灣地區而言,一般認為自然失業率是介於1.5%~2.5%之間。
循環性失業
景氣循環波動所成的失業。景氣蕭條時,廠商銷售不佳,會減少對勞工的雇用;這就成循環性失業增加;當景氣復甦時,廠商增加對勞工的雇用,造成循環性失業減少。當景氣蕭條時,一個汽車工人可能被暫時解雇,當景氣復甦時又被雇用;我們就稱他是經歷了循環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例如,台灣的紡織、製鞋、洋傘等產業外移至東南亞或是中國大陸,台灣製造業的工作機會便減少;此時取而代之的是電子、資訊及其相關產業。先前失業的工人將失業一段時間,直到他們遷移到其他地區或者再受訓練,然後在新環境找到一個新的工作為止。
摩擦性失業
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在求職求才的過程中,企業會花時間來尋找最適合該職位的對象,而求職者也會找尋和自己專長和興趣一致的工作。當這些失業的人在找工作時,便處於所謂的摩擦性失業狀態。經濟學者一般都將摩擦性失業視為一種正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