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遺跡爽文劍井

Post date: Jan 24, 2010 1:10:17 PM

林爽文之父林勸(勤),在中國生活困苦,於一七七三年(乾隆三十八年)攜家帶眷渡海來台,定居彰化大里杙藍興堡(今台中縣霧峰)。林爽文曾任縣捕,為開拓地方漢人頭目,台灣島內天地會北路盟主。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清廷為消滅具有「反清復明」思想漢人,派總兵柴大紀往赴諸羅山(今嘉義)緝捕天地會盟友楊文麟一家人並盡劫財物。各地盟友聞訊紛紛趕大里杙找天地會北路盟主林爽文商議營救被捕者。林爽文無法制止盟友及一般居民憤怒,終在十一月二十七日夜,被迫率眾起義抗暴攻入大墩(今台中市),盡殺文武官員。

十一月二十九日轉攻彰化縣城,殺知府孫景燧及文武官員數十人。林爽文攻佔彰化城後,被擁為「明主」,改元「順天」,任命駐竹塹(今新竹)的「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王勳(王芬)為平海大將軍。天地會南路明盟主莊大田聞北路盟主林爽文起義反清,隨即招集盟友響應,號稱南路輔國大元帥,不出數日,集眾數千攻陷鳳山城。莊大田起義同時,恆春的開拓農民也揭竿起義,佔領清軍衙門。至此,除台南府城外,台灣全島幾已全歸起義民軍手中,林爽文乃與莊大田會師進攻台南府城。城中分巡台灣道李永福遂向閩浙總督常青求援,閩浙總督常青派遣福建水師提督黃任簡領兵二千人攻入鹿耳門,但見台灣民軍士氣高昂不敢出戰。清廷眼見戰局對清軍不利,遂於同年二月七日令常青為將軍,率兵萬人渡海來台並指揮嚴守府城。林爽文、莊大田所率民軍約十萬人圍攻府城,將攻陷府城之際,民軍兄弟鬩牆,攻城遂告失敗。

十一月四日林爽文與清軍大戰於彰化縣城外八卦山,因敵我裝備懸殊而大敗並失守民軍第一根基地彰化縣城。林爽文退守斗六、林圮埔(今竹山)清軍再追擊民軍再敗。林爽文退回大里棧繼續反抗,終歸失敗,乃率眾萬餘人並攜眷自火燄山(今九九峯)南遁,至集集、林圮埔(今竹山)一帶。

十二月五日清軍挺進林圮埔(今竹山)東埔蚋江西林坪埔照鏡山,兵分二路進攻集集大山麓,林爽文力戰不支。將主力部隊撤入林圮埔東南內山(即大鞍)。據傳說,林爽文曾逃至大鞍水哮仔,因戰敗見大勢已去。失望之餘,遂將手中之劍棄之石井,這是「爽文劍井」的由來。

劍井來歷,另有一說。經實地訪查證地方耆老,長期以來留傳著這個說法:多年前有一武術高深之人(姓名及年代待考),因徒弟不肖,技藝後繼無人,遂心灰意冷,將其所有的寶物如寶劍、銅鑼、金鼎等三種寶物棄之石井之中,從此不再練武。真象如何,尚待有人心進一步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