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信仰生活

就某方面說,教難是傷痕、慘痛的回憶,但另外一方面,「殉道者的血,是基督信徒的種子」(戴都良Tertullian《護教書》50,12)。

殉教的英勇行為,同時也是一種鼓勵,更堅定我們的信仰。我們在在用心閱讀與默想殉道諸聖為主作證、捨生殉道的偉大事蹟後,回顧與省思之餘,當效法其精神並真正地融入信仰生活。 

保教權的後遺症

我們現在推動的福傳工作,在「本質上」與任何時代或地區的福傳工作,並無太大差異。但十九至二十世紀初一些傳教士的問題是:在「民族主義」思想高漲的時代,來自法、德、西、意、比的傳教士,難免於以其本國文化為榮。

相對於當時中國物質文明較落後的情況,他們中有些人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優越感,想要將其「信仰以外的文化」加諸於其傳教區。

此外,當時的教友和我們有著相同的信仰,只是他們當中,難免有些人「對信仰認識不夠」,只看到一些傳教士和外國勢力的關係,便想藉著成為教友,在地方利益的爭奪得到好處。

歷史懸案的大誤解

長期的社會對立、治安惡化,卻因部分傳教士與教友不當惡劣行為,讓全體信徒共同背負,連善良為信仰殉道的農民婦孺與傳道人員,都被說成賣國賊及地痞惡霸。

而且,當時中國社會嚴重對立,傳教士及教友們只是「成為對立的其中一方」,並「非構成對立的來源」。

因傳教士及教友們在敵視之環境中屢屢受到迫害,在此情況下才尋求外國政府的保護,並非有意運用這類交涉,壓迫中國人民。

教會內的先知先覺者

雷鳴遠神父取下教堂中所掛的法國國旗,代之以滿清的龍旗,並和中國人站在一起,抵制法國擴張租界。

民國8年教宗本篤十五世也發表《夫至大通諭》,要求傳教的特質不應帶有帝國主義色彩,並要求傳教士注意培植「當地的神職人員」。

1946年2月青島主教田耕莘由教宗冊封,成為位亞洲及中國「樞機」,同年並宣佈建立中國「聖統制」。至此,普世教會努力擺脫昔日西方列強羈絆。

教會的反省與道歉

我們也必須誠懇承認當時一些傳教士所犯下的錯誤,即不夠尊重與理解中國文化和習俗,在西方文化的優越感下,自以為了解民教間複雜的恩怨,而不夠審慎地涉入訴訟與調解糾紛。

此外,當時有些教友,最大錯誤在於掛著教友的身份,想藉著外國政府的撐腰,在地方上呼風喚雨謀取利益。在任何時代,我們都不會把這樣的人,視為是教會中真正的一份子。

在基督內合一,學習尊重他人 

「在基督內合一,並非大家都做一樣的事」我們更要重視的是「心神」上的合一,而不是表面上的一致。

當年,如果沒有禮儀之爭,或許就不會有上萬的信友被踐踏與屠殺。信友遭受迫害,其實也是基督在受迫害。

我們需要多多學會如何「尊重他人」,不要因為別人與我們不一樣就懼怕或迫害、仇恨他們,使天主的美善更能藉不同「文化、習俗、性格、才華」,甚至是人的「軟弱」彰顯出來。

為基督作見證,幫助更多人歸向天主

其實普世教會表揚、敬禮聖人與真福,並不增加他們在天上的光榮。教會這麼做,是為了讓世人,尤其是讓我們生活於今世的中華兒女,在天國有本國諸聖為我們祈禱,並以他們做我們信仰生活的榜樣。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殉道的榮冠,可是教友的每天的生活,應該是符合福音的生活,是為基督作見證的生活(王愈榮主教)。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說:第三個千年是亞洲奉教的時代。願藉我中華諸聖的轉禱,使我們每位信友都能以言以行,幫助我們尚未認識基督的弟兄姊妹歸向天主,擁享基督為我們已贏得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