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學期的家長會,要求家長全員到齊,提供整學期的行事曆,班級學習進度,並詳細講解整學期預定的活動,及需要家長協助的部分。
2. 建置班級互動性網頁(例如臉書社團),聯絡簿或注意叮嚀事項每天更新,班級活動照片影片隨時上傳,讓家長充分了解每日的學習活動,並能即時在班級網頁上回饋,獲得更高的參與感。
3. 建立訊息聯絡時間,不敢打電話的家長也能用長訊息向老師表達意見,讓老師傾聽更深層的心聲,並讓家長與孩子們獲得實質的建議和幫助。
4. 時常舉辦親師生互動活動(例如:班遊、班級慶祝活動、家長專長秀),從一次次的互動中建立良好默契與深厚情誼
5. 每天固定吸收教育新知,閱讀書籍,並提供好文章給家長參考,相互成長。
1. 本校為雙導師制,每屆帶新班前,務必跟搭班的外師作好各項溝通,彼此了解班級經營的策略與底線,在充分的溝通後,尊重對方的決定並配合。
2. 沿用外師的獎懲制度,隨時作調整,密切引導低年級學生尊重外師,遵守外師的規定。
3. 當家長與外師之間的橋樑,不論學生發生任何狀況,都要讓外師明白事件始末。
4. 清楚搭班外師的做事方式,與對方互補不足,搭起正向成長的鷹架,功成不必在我,一起帶領班級向上提升才是目標。
1. 舉辦各類活動,讓擅長靜態與動態的孩子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小朋友對上學有期待感,可以做很多在家裡不能做的事情。。
2. 帶領學生參加校外藝文戲劇競賽,給學生足夠的成功經驗,藉著努力付出而奠定恆毅力的基石。
3. 不依靠加分酬賞制,這在我的班級裡作用很小,因為孩子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成就感。
4. 班級經營有清楚的規則與規律可依循,減少無法預測的例外。
5. 不在學生面前與其父母談論孩子的狀況,聯絡簿用來讚美鼓勵學生,有個案須討論用電話、電郵、訊息私下通知。
6. 賞識教育,以期待和感謝的心,回應認真的學生。
李崇建老師說:你的期待是改變孩子。我的期待不是,我的期待是跟孩子的內在貼近。
1. 給孩子安全感,溫柔而緩慢的聲音,讓低年級孩子聽清楚指令,且不隨便更改,以正向語言回應孩子。
2. 給予孩子犯錯改進的機會,不輕易處罰或剝奪其他權利。
3. 用溫暖的擁抱化解孩子的各種焦慮感,讓孩子明白老師能接受全部的自己。
4. 在孩子面前,一切都可以是教學。露出生氣的樣子時不要真的動怒,讓孩子學習感知情緒,以及面對情緒時有適當的反應。
5. 以笑容、讚美、鼓勵為底,給孩子自我冷靜與思考反省的空間,仔細聆聽孩子的想法,用母親的寬大去包容和疼愛,情感依附。
6. 屏棄世俗關於學生或學習的刻板印象,堅定心中柔軟有彈性的正確價值觀。
7. 接受孩子成長發展中的不成熟,孩子做出任何反應都是有原因的,需要大人的耐心引導,因為他們還在學習成長中。
8. 拉長幼小銜接適應期,讓孩子和家長感受老師的包容,日後家長也會對老師有更多體諒。
1. 開學前給家長的一封信—簡單介紹自己
2. 第一次電訪內容:孩子身體狀況、飲食需求、喜好與專長、家長的教養理念、對孩子的期待。親自和孩子聊幾句話! (有上班者,晚飯後時間再打電話。)
3. 貼心掌握孩子、家長個性與生活方式。從小細節觀察家長生養孩子的辛苦,可以知道他們對孩子呵護備至的原因。
4. 家長日:盡情介紹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寫作業的方式和要求,也讓家長也能盡快適應老師的風格。
5. 適時開放教室讓家長進來,孩子的氣質和個性都不同,戒除分離焦慮需要慢慢來。
1. 讓家長有參與感,請家長主辦班遊或活動,提升班級向心力。第一學期的節慶要有活動,邀請有專長的家長協助。(老師讓開 ! 讓專業的來 ! )
2. 立即回應需求,不論好壞。讓家長覺得老師有能力、有權利處理事情,跟老師反應事情能夠獲得解決與回應。
3. 特別跟不常見到面或很少發聲的家長聯絡。不出聲不表示好,出聲也不表示就是麻煩。
4. 在班級中容易被忽略的孩子,要特別跟父母討論,製造機會給孩子。
1. 感謝肯定父母的努力,理解父母的辛勞。家長比孩子更需要讚美!
2. 做好各個面向的心理準備,一件事情的決定,模擬各類家長可能會有的反應。
3. 當你做好心理準備時,聽到任何的話都不意外,也都不會有過大的情緒反應,能夠比較冷靜的處理事情。
4. 傾聽掌握輿論走向,理性分析、適當處理並對症下藥。永懷感恩的心情,歡喜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