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出現以來,由於生活上的需要,必須要對身旁的環境瞭解。晝夜交替,月相盈虧,物換星移,在人們的周圍發生,而人們也利用這些規律,作為一些時間尺度,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依據。人類文明進入農牧後,為了增加生產,掌握天氣的冷暖規律就很重要了,人們注意到不同星群出現和冷暖規律有關,可以預知季節的變化,於是開始研究天體的運動探求他們的科學原理。人類探索天體運動的好奇,終於發展形成一門學問,是為宇宙論。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古代的人們對時間空間,對整個世界認為是恆久不變,是一切事物的集合。人們想用種種方法詮釋周遭的世界,建立秩序,讓宇宙的法則能被人理解,因此各式各樣的宇宙論紛紛出爐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在非常早的時候就有宇宙誕生的神話和傳說。
我們很容易理解古代的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為天上的天體都夜復一夜的運轉,很自然地假設地球為宇宙的中心。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學者柏拉圖揣想一個宇宙,地球在這巨大結構球體的中心,天體在球上運轉。但此模型因為行星在恆星間有順行逆行,甚至停下來的奇特運動,會在球上變換位置的原因,而不被人們接受。
同時代稍後的學者尤克多斯對柏拉圖的模型做更深入的闡述。他設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行星都各附在一層球上,可調角度的各球軸被固定在另一較大的球面上,恆星天球在最外層並帶動所有球層移動,這模型可解釋行星位置變化的問題,但是行星亮度經常變化和日月食,日環蝕的現象,讓人們覺得各天體和地球的距離不是固定的,所以人們對尤克多斯的同心球理論也感到懷疑。
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如果地球運動一定會觀測到天球上的恆星視差位移,就好比只用左右眼看同一東西,其位置會有變化。這觀念深深影響到日後宇宙觀的發展,由於觀測不到恆星的視差,地心說因而取得人們的承認。而集以上之大成的是托勒密,他認為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最接近得是月亮,其次是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土星,恆星天球加上動力來源的宗動天。在描述行星日月運動時,以周轉圓來說明,可以比較精確描述天體運動和行星的明暗,如果時間一長,實測位置與預測位置相差過大時,可再加上周轉圓補正。
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學說持續兩千年之久,直到十六世紀,哥白尼認為托勒密體系太複雜了,他覺得宇宙一定可以用簡單的圖形表示,他認真分析了行星運動,而建立了一個新宇宙體系:太陽位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行星和地球繞太陽做正圓公轉,恆星在其外的天球上。日心說可解釋行星運動,行星明暗,也可以解釋水星、金星為何只在太陽周圍運動,但卻對恆星沒有視差無法解釋。其後的布魯諾更大膽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認為宇宙是統一的,無限的和永恆的,天上的恆星都是像太陽一樣的天體。
十七世紀時,克卜勒延用第谷的觀測資料,仔細計算行星運動,最後總結成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一是行星在橢圓軌道上運動,太陽位於其一焦點上;二是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三是行星繞日周期平方和軌道半長軸立方成反比,這為哥白尼體系帶來了規律。同時期的伽利略重新發明了望遠鏡,發現木星有四大衛星繞行,金星有盈虧現象,為哥白尼體系加上了觀測的証據,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為哥白尼體系的動力來源作了解釋。
1718年,哈雷發現了恆星自行:恆星竟然會動!恆星天球觀念被粉碎,恆星的規律又得重新建立。而威廉赫瑟爾首先對恆星天文展開研究,他發現太陽在宇宙空間中有運動,証明太陽不是靜止不動的假說,然後他又統計天上星星各區的數目,得出星星分佈形狀像不規則的薄層,類似凸透鏡,厚度為長度的五分之一,而太陽位於這銀河系的中心。
恆星視差終於在十九世紀中被發現,從此之後可用此測量恆星的距離。光譜學亦同時發展,被用來探索恆星的物理組成和化學特性,加上攝影術的誕生,天體的秘密愈來愈被人所知。至二十世紀初,謝普萊(Shapley)研究球狀星團,發現它們位於銀河系的周圍,而它們的中心是位於人馬座方向,距太陽5萬光年處,這發現把太陽趕出了銀河系中心。1924年,哈伯研究仙女座大星雲,發現它在銀河系外面,人們才逐漸了解到,原來天上有數以萬計的星系和銀河系一樣,銀河系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河外星系是成集團分布,形成幾億光年大的垣狀和絲狀結構。
宇宙範圍越來越大,研究宇宙論的學者也愈來愈多,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摧毀了靜態宇宙觀,宇宙中一切皆是相對運動,宇宙是物質及其運動和時間、空間的組合體。宇宙是內在促成其誕生演化、發展的完成體系,現今宇宙論中較被人所接受的是大霹靂說。
雖然在以往的年代裡,人們先後認為地球、太陽或銀河系就是宇宙中心,但在現今宇宙學中,宇宙沒有任何中心,宇宙是有邊而無界的。隨著觀測和研究的發展,宇宙論中的謎題愈來愈多,仰望滿天星辰,這項和人類文明一起發展的幾千年的學問,想必還要不停地努力,窮盡人類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