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舞踏家、舞蹈家、導演、藝術總監、吉他手、作曲家、即興演奏家,日本舞踏團體「友惠靜嶺與白桃房」藝術總監。
1972年開始以音樂家的身分進行各種活動,留下許多傑作。「透過各式各樣的形式,從追求音樂性轉為破壞,擁有全方位寬廣的範疇,超越系統性的風格持續變化,他就是如此少見的表演者」(1986年《爵士評論誌》)獲得音樂界各種雜誌的讚譽。
1984年拜土方巽為師,身為舞踏創始人土方巽的唯一繼承人,友惠靜嶺在豐富多彩、龐大的公演活動中,透過精密不厭煩的檢證作業,從根基開始重新創造,持續不斷地發展,終於建立了舞踏技能唯一的集大成技法「友惠靜嶺方法」。
2010年將「舞踏之顏」投稿到「日本顏學會」(學會誌Vol.9),並且將同篇論文印製出書發表。
2010年在「資訊溝通學會」以「感受終極的身體溝通」為題進行演講與實踐技巧的發表。
2012年與韓國的當代藝術家暨影像創作者陸根丙進行跨界合作,發表Art music DVD作品《通往睡眠的風景》。
2016年在日本顏學會大會(東京藝術大學)演出與參展。
2018年發表雅樂CD作品《蓮葉之玉》(作曲為友惠靜嶺,演奏為雅樂三重奏「千歲」)。
舞踏家,擁有美容師執照,日本和服著付師,近年來則以染色家、服裝作家的身分活躍,也是杉並野草之會的會員。
1966年拜土方巽為師,為舞踏發展初期活躍的中心舞者。
1978年參與建築師磯崎新所企劃、設計的《間》展(包含多種領域的日本傳統藝能與當代藝術,在羅浮宮內的巴黎裝飾美術館),以日本人的身分發表個人小品,也是首次將舞踏介紹到日本國外。
友惠舞踏藉由嶄新的實驗式方法,從已然過時的土方舞踏中脫離,試圖延續受限於「戰後日本前衛藝術」之標籤,總是享受於「當刻」的舞踏藝術之可能性。友惠舞踏曾受邀至阿德雷德藝術節、愛丁堡藝術節演出,目前仍持續在日本國內外進行創新的活動。在那之中也包含自1995年以來與臺灣的文化交流之下,友惠提議屏除舞踏特有的「白塗」妝扮,使舞踏表演者的面部表現與情感得以更清楚地流露等值得一提的行動。
1988年參與《系宇夢》,此為友惠靜嶺獲邀至利賀藝術節演出的作品。
1989年同樣在利賀藝術節與同團的團員天乃宇受美共同主演友惠靜嶺的作品《一棵樹的故事》,兩部作品皆被譽為利賀藝術節史上最成功的作品。
2006年參與由友惠靜嶺執導,與臺灣江之翠劇場合作的《朱文走鬼》,該作品於2010年獲邀至法國巴黎想像藝術節(巴黎歌劇院)演出,獲得極高的評價。
舞踏家,師事友惠靜嶺。日本舞踊若柳流師範,茶道花藝教師,亦為遠端(日本-海外)多媒體公演的IT設計師。土方巽舞踏艦代表(發起人大野慶人、友惠靜嶺、芦川羊子)。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工藝科漆藝專攻畢業,株式會社Office友惠代表取締役社長。公益財團法人美術文化振興協會理事、事務局長。世界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韓國)委員,特定非營業活動法人Emergency Japan理事。
就讀大學時開始參加「友惠靜嶺與白桃房」舞踏團,因為個人、多領域跨界合作演出,而參與許多國際戲劇節及舞蹈藝術節,持續展開多采多姿的活動。
2007年、2009年擔任桐朋學園藝術短期大學戲劇科兼任講師,2010年在羅馬尼亞,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日本的表演藝術與文化」講座擔任講師。
2016年在歐洲文化首都波蘭的葛羅托斯基研究所,進行舞踏演出、舉辦工作坊與授課。2017年至2020年參與雅樂與戲劇、朗誦、當代音樂的系列公演《季譚》,在日本、荷蘭、德國進行演出。
製作及發表舞踏DVD作品《Trailing Note, Music &Butoh of TOMOE SIZUNE》(2015年)、「音樂與舞踏《遙蓮》(2017)」、《一棵樹的故事》、《身體、生物的心靈深處》(2020)。
窮劇場(approaching theatre)聯合藝術總監。當代劇場導演、編劇、演員。ACC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戲劇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長年關注亞洲族群遷徙歷史議題,屢受邀赴港澳及東南亞合作,與不同文化脈絡工作者相互激盪,映照彼此對生存關注以及導/演美學的思辨,持續探索當代表演者身體與意識之訓練,深耕亞洲劇場美學。其導演調度獨樹一幟,敘事凌厲精準,靈活轉換于多重語境之間。執導創作備受讚譽,曾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入圍、「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及評審團大賞、首屆「臺北藝穗節」明日之星大獎等殊榮。
現任江之翠劇場副團長。1993年加入江之翠劇場,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南管梨園戲傳習計劃」專攻南管音樂與生角。傳統戲曲演出外,更與多位現代劇場導演合作,跨足環境劇場、紀實互動劇場、舞蹈等多樣演出形式。
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和江之翠劇場,建立舞蹈和戲曲專業。另外,在崑曲、印尼舞蹈、日本舞踏的滋養下,開啟亞洲表演研究的旅程。重要演出作品: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導演作品《Ur-Hamlet》。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助理教授。
江之翠劇場資深團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畢業,專攻生、丑科。曾演出梨園戲《買胭脂》、《陳三五娘》、《朱文走鬼》、《高文舉》等經典戲碼。多次參與江之翠劇場南管音樂與梨園戲之國內外演出。
高雄鳳山人,表演教育/南管學徒/劇場工作者。近期創作關注聲音與文字之中所折射人的歷史生存狀態。曾任獨立文化媒體《破週報》記者。2007年加入江之翠劇場,習南管樂與梨園科步,並受學於團長周逸昌先生,潛心摸索脫胎於傳統戲樂之聲法、身度、氣韻,以靜為本的表演美學。2014年,與長期夥伴高俊耀共同創立窮劇場。2016年,獲ACC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赴印尼中爪哇、韓國首爾進修傳統樂舞。2019年,創作探討南管時間感變遷之作品《懶繡停針》(The Sewing of Time)與國藝會ARTWAVE平台同赴日本橫濱表演藝術大會(TPAM)演出。近期參演、創作:窮劇場《紅樓夢續》、《忿怒》、《脫北者》、《親密》、《大世界娛樂場II》,身體氣象館《殘酷日誌》、《安蒂岡妮》,人力飛行劇團《雙姝怨》、《時光電影院》等。
江之翠劇場現任團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畢,同校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自1999年加入江之翠劇場,曾赴福建泉州與梨園戲大師陳濟民學習南鼓。多年來經常與友團合作,擔任南鼓、北管打擊樂等演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曾參加北藝大水舞台南北管樂團演出。南管演出以洞簫為主、梨園戲演出以後場鑼仔拍為主,曾多次參與南管音樂及梨園戲的演出。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南管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高雄人,自幼喜愛音樂,十歲進入復興劇校就讀劇藝音樂科,2002年進入江之翠劇場學習,多次隨團赴國內外演出並執行校園推廣及主持活動。於江之翠劇場主司南管音樂及梨園戲足鼓,2007年赴泉州學習,師承泉州梨園劇團鼓師陳濟民。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南管組,2010加入江之翠劇場學習梨園戲與南管音樂,南管主攻琵琶、二絃。2012年曾隨漢唐樂府至北京演出,就學期間表現亮眼,參與學校國內外交流。師事蔡青源老師。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音樂戲曲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南管組,師從張鴻明、吳昆仁。國立復興劇校劇藝音樂科第二屆主修京胡,師事吳明生、唐鳳樓、黃鳴、姚利、王福隆。2001至2007時任江之翠劇場樂師,擔任南管上、下四管與笛、噯等樂器演奏,曾隨團至日本、韓國、美國、波蘭等地演出。2008至2017時任台北新劇團琴師,多次為臺灣國寶文武老生李寶春、楊燕毅、黃宇琳等演員操琴伴奏,拜天津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奏員呂玉勇為師。
自小讀劇校主修中國笛、簫、京劇鑼鼓以及戲曲音樂伴奏,高中接觸南管音樂後,從此便喜愛上這優美的古韻,大學及研究所選擇繼續鑽研南管音樂,就讀臺北藝術大學期間,更有幸與幾位老藝師蔡添木、張鴻明、吳昆仁等,學習南管。2009年加入江之翠劇場,負責南管戲後場伴奏,非常喜愛傳統音樂,希望能為保存優良文化盡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