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俊耀

感謝江之翠劇場和製作人紀慧玲邀請,參與此次復刻版,甚感榮幸。雖然在周逸昌老師過世前,有機會和周師一起專研現代劇場表演訓練,卻一直無緣與江之翠合作。這次因友惠導演不克前來,誠惶誠恐接下了導演任務。面對著歷經時光淬鍊的梨園戲,強調身體意象及精神意識的舞踏表演,第一件做的事情,即以2006年獲得台新大獎的作品錄影為基底,同時間參考了2010年遠赴巴黎演出的版本,和劇團之前演出的傳統版,還有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共四個版本的作品,反覆觀看、揣摩,理解每個版本因應各種情況的調整,就空間感應、美感意識,增加了甚麼、刪減了甚麼、調整了甚麼。作為復排導演,不應冒然以一己之見,罔顧兩者演藝脈絡,強行修改,而更需站在尊重承續的基礎下,於既定結構中,做出適當微妙的平衡及變化。我以為所謂經典,不僅於好看,更是耐看,越看能揣摩的細節越多,身段、唱腔、唸白、音樂等,每每回味,足以讓觀者沉浸其中妙境。

此次復刻版演出,與其說要努力還原2006年版本的精粹,倒不如很實在面對經過歲月洗滌的演員們,再度詮釋必然帶來的不同感受。排練期間恰好碰上疫情變化,間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幸有團隊整體一心,相互砥礪前進。此次契機,不免深切感受,文明和災難的歷史往往呈迴旋重疊狀,藝術、文化於生命存續的危機當刻常顯無足輕重,或得以重新省思劇場與社會日趨消費連結的關係,文化與日常的羈絆何以休戚與共。「苦瓜糖甜蜜,鐵樹開花共結子,紅豆交纏生連枝,任伊是鐵球投落井,到底終究會團圓。」每每這段唱詞響起,內在總有些微悸動,在哀鴻遍野的處處,正是對藝術的嚮往而讓生命有了力量,而力量讓我們懷抱希望,對時間更能忍耐,對人與社會更有寬闊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