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與貨運業指南

日治時期當中壢車站興建於今日現址並開闢了今日的中正路後,車站周遭的田野逐漸轉變成以鐵道運輸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地,包括運送業、作業團業、米穀業與精米廠均在站前聚集。


輕便軌道

日治時期,輕便軌道系統被引入台灣,除了運輸貨物、農產,也可以載人。這些以人力推行,附帶簡易煞車的輕便車,成為各村落間的的重要運輸命脈。

1920年輕便軌道的鼎盛時期,中壢市街總共有二間輕便軌道公司營運四條路線,分別為中壢軌道株式會社經營的中壢新屋線、草漯龍潭線、中壢東勢線,及桃園軌道株式會社經營的更寮腳青埔線。中壢軌道於1927年達到50公里的營運,在中壢市街中就有中壢驛前、中壢、石頭、中壢老街四個發著所。

倉庫及相關設施

中壢車站作為鐵道與軌道運輸樞紐,吞吐龐大貨物,當貨物無法即時配運時,尤其在農產盛產期時,即需要透過倉庫存放貨品,以防農產因露天放置而腐敗。

也由於中壢為北台灣的重要米產地,總督府在車站旁設置了米穀檢查所,用以管理輸出米的品質,後陸續出現了官方與民間的農業組合與組織,提供農民借貸與農業技術輔導。

苦力團

『苦力』是日文發音,指的是靠著勞力工作的勞工。早期苦力團以搬運貨物賺錢維生。因火車有停車時間限制,苦力團需在在火車和倉庫之間,將貨物快速的運送上車或是搬入倉庫,在貨物的運送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鐵路旁的搬運工即是當時的苦力,日語驛伕。(曹家洋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