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壢街區的發

中壢老街日治時期行政區域劃分共區分為三大時期

  1. 縣制時期:1895~1901(明治28~34)年

  2. 廳制時期:1901~1920(明治28~大正9)年

  3. 州制時期:1920~1945(大正9~昭和20)年

根據史料記載,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間中壢地區已開發成了街,也就是現在的行政區域舊明、新明、三民、五權一帶,1826年(道光6年),新竹區發生閩粵大械鬥後,閩南人大多遷居北桃園,客家人大多遷居中壢,成立新街,直到1932年(昭和7年)逐漸發展成新的街區,為了與老街有所區別,而稱為中壢新街。

而中壢老街是最早開發的地區,也在1855年(咸豐5年)械鬥安定之後,商人居民也逐漸回老街,老街再度發展起來。

日治時期,日本延續清朝的經濟發展體系與鐵路工程,開始規畫建設中壢的行政區域,1920年(民國9年)設中壢庄,且是中壢郡所在地,區域包含中壢、楊梅、新屋、觀音五大庄,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建設進步、日趨繁榮,1931年(民國20年)升格為中壢街。不論在政治或經濟上,中壢的地位都顯得極為重要。

除了鐵路不斷擴建,倉庫也是持續擴充增加,日治時期延續到到1949年(民國38年)後,各個重要行政機構幾乎都設在中壢石頭里火車站附近,地方發展上,逐漸劃分出中壢老街(又分上街與下街)、中壢新街、中壢火車站,三大熱鬧區域。

隨著中壢人口急速增加,以及公路交通之興起和工廠之增建,1967年(民國56年)升格為縣轄市,比桃園市還早四年。

日治初期約1898年(明治31年),也是台灣人的抗日活動非常頻繁的時期,也因此行政區域畫分與變更也非常頻繁,在地政的發展史上,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舉辦土地調查事業,為台灣地政管理開啟了一頁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