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自傷學生之處遇

資料來源: http://www.jtf.org.tw/suicide_prevention/page02_8_1.asp

 

學生透露自殺意圖,怎麼辦?

文/李盛雯

轉載自大家健康雜誌93年3月號

 

自殺已成為國內青少年十大死因的第三位,

師長怎麼做才能早一步察覺自殺意圖,

防範學生走上不歸路?


校園憂鬱症的案例近年來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從事輔導工作18年的師大附中輔導室老師李玉美指出,從高一到高三,發生率約三成。一般而言,有憂鬱症傾向者自殺比例較高,約10~15%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台南成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信昭表示,15~19歲的青少年,自殺身亡的比例約十萬分之2~3,以此乘50~100倍,可推估十萬名青少年中企圖自殺者為300人。


聽「自殺」在說話


Q1. 自殺主要為引起他人注意?

李玉美說明,自殺的動機不是引人注意,而是一種求救行為,是尋求外界援助的方式。陳信昭分析,單純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自殺的案例非常少,自殺者的共同目的是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若自殺者認為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他會先採取其他作為,往往是個案心理或生理上,經歷到無法處理的痛苦或困境,認定沒有辦法解決,才會走上自殺的不歸路。


Q2. 自殺無跡可尋,防不勝防?

「事實正好相反」,自殺不但有跡可循,且可預防。李玉美的經驗是,當學生一直談到自殺,表示有些問題困擾著他。自殺的企圖和念頭都是延續性的,如果在過程中被阻斷,就無法繼續,但若一直無人阻止,自殺者很可能覺得,自殺確實是唯一的路。她提醒老師注意「語言和行為表現」。當學生突然變得退縮、逃避、安靜、孤僻、不願和人接觸,或是以前很安靜的孩子突然引人注意等,就要提高警覺。最典型的症狀是將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到處送人,有種告別意味。此外,還有環境線索,當重要的人分別,例如好友過世、父母離異、家庭財務危機、學業功課退步、人際關係不佳、感情進展不順,都是引發自殺的原因。

陳信昭強調,學生在自殺前通常會間接或直接表達自殺意念,這些警告分成幾大類,第一種是語言上的線索,包括直接說出、在作文、詩詞、週記中表達、討論「死亡」時所透露的不正確概念;第二種是行為上的線索,像是突然、明顯的行為改變、放棄財產、濫用酒精或藥物;第三種是環境上的線索,例如重要人際關係結束、家庭發生重大變動;第四種是併發性的線索,包括人際退縮、憂鬱情緒及無望感、易怒或攻擊行為,以及睡眠與飲食習慣變化。


Q3. 企圖自殺者,如果不再憂鬱就不會自殺?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自殺的原因很多,憂鬱只是其中之一。陳信昭說明,有些重鬱症患者,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反而當憂鬱的程度降低時,力氣回復了,自殺機率還比嚴重憂鬱時高。另外,某些自殺的導火線不是憂鬱,當然也不會因為不憂鬱而放棄自殺。


Q4. 談論自殺的人不會自殺?

李玉美分析,關鍵在於每個學生自殺的危險強度。譬如:他是如何討論自殺?若只是初淺的想法,那麼危險程度較低;若已有細部計畫,包括自殺的工具、方式和時間都很具體,那就要小心。倘若自殺計畫已經萬事具備,只差臨門一腳,這時做自殺防治的人就要自問:為什麼這個孩子還坐在這裡?是哪個部分的計畫還沒完成?這時只要一直延遲他完成計畫,就可以中斷、阻止、避免自殺行動。

李玉美說,「討論」也是一種求助方式,自殺者可能雙管齊下,一邊發出自殺訊息來求救,一邊進行自殺計畫,當計畫被破壞,就無法執行,所以防治者也需兩手策略,一邊延遲他的計畫,一邊嘗試幫他解決問題──這點非常重要,如果問題沒有解決,自殺計畫只是暫時被延遲,他還是會籌劃新的計畫。


Q5. 自殺最可能發生在晚上和假期結束後?

李玉美認為,晚上容易落單,身邊沒人陪伴,自殺成功率因而變高。當學生透露自殺計畫時,師長和家長必須配合,全天候24小時安排人在他身邊,有時需要設暗樁。若個案輔導做得好,甚至可和個案約定,自殺前通知輔導者,以便救援。

陳信昭舉出研究數據說明,大部分重要假期的自殺比例反而較低,因為慶典、聚會和慶祝儀式可分散注意力,倒是週年紀念日症候群值得注意,像是喪親週年、地震週年等,特別容易情緒低落。再者,生日也是青少年相當在意的日子。大體而言,重要假期中的自殺率不會增加,但中秋、過年這類團圓節日、情人節等象徵性節日過後,自殺率則較高,原因是當假期屆滿時,萬一重要承諾破裂,強烈的失望感可能導致自殺。

 

  不恐懼談論死亡


防範學生自殺,師長怎麼做?李玉美認為,預防自殺的基本功夫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透過聆聽、電子郵件、筆談、面談,盡可能多了解學生。很多老師害怕談論死亡議題,但若老師自己都恐懼談論死亡,又如何輔導學生?因此,帶領老師認識死亡概念是第一步,這是老師的在職教育。老師最基本、最簡單,也最重要的行動,就是關心、關懷與傾聽。


陳信昭則提醒,平常就要讓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多肯定學生,讓他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相處過程中,讓孩子真實體會,不管是怎樣的人都有存在的價值,死亡不可逆,不要心存僥倖;死亡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令愛自己的人傷痛;而且死亡將帶走所有的美好。


此外,從小就要教導並提高學生面對壓力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善用支持系統,特別是同儕和學校輔導室。而國高中老師,平常也要多接觸輔導的專業職能,才能真正幫助學生。


孩子願意談,就是轉捩點


當學生表達想自殺時,師長該如何處理?李玉美建議,直接討論,不要逃避,學生願意告訴你,表示信任你。這時別害怕,要開放心胸,勇敢地跟孩子談,陪著他找出哪些問題讓他困擾?看看自己有什麼資源可以幫他?盡量尋覓可以協助的窗口,只要孩子願意談,就是轉捩點。陳信昭也贊同,當學生表達自殺企圖,老師必須「直接和他談」。他提出發現及評估自殺意念的10個步驟。


陳信昭提醒,當一個人決定自殺時,最後的感覺通常是無望,老師千萬不要因為死亡的議題自己無法處理,就避而不談或避重就輕。唯有了解學生是否有想要放棄生命的慾念,並評估他準備自殺的態度到什麼程度,按照一定的步驟去處理,才能協助學生撥開心底的烏雲,重新擁抱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