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研究生分別探討了人工濕地的氮循環,以及不同水深對於甲烷循環的影響。
(5/25/2025-5/30/2025)
(1/13/2025)
(11/5/2024)
(8/x/2024)
呂同學研究主要利用功能基因定序探討不同農法下可能的脫氮微生物族群變化以及其對N2O排放可能的影響。
(7/2x/2024)
(7/15/2024)
陳同學研究主要利用穩定同位素探討磺港溪於溫泉排水影響下,溪流上游到下游的水生生態食物鏈變化,並搭配USEPA之AQUALOX生態模擬軟體,進行流域生態與水質推估。
(7/11/2024)
簡同學研究主要探討社子島人工濕地碳氮循環,利用一年的時間量化濕地中各種碳與氮的轉化過程及分布。
(7/10/2024)
兩位研究生分別探討了潮汐草澤濕地的碳循環,以及不同農法對於脫氮微生物之影響。
(6/18/2024)
(12/19/2023)
(9/1/2023)
(8/16/2023)
兩位研究生分別針對利用DNA-SIP技術,探討不同年份的人工濕地下,土壤的活性產甲烷菌與噬甲烷菌族群結構的差異。
(8/9/2023)
張同學研究主要以DNA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探討水田(稻米)與旱田(高麗菜)耕作差異下,土壤活性硝化作用微生物(硝化古菌與硝化細菌)的族群結構差異,及造成其可能差異的環境因子。
(7/20/2023)
黃同學研究主要以DNA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探討不同完工年份下的人工濕地,其土壤產甲烷菌族群結構與活性變化,並探討可能影響人工濕地產甲烷作用的環境因子。
(7/18/2023)
曾同學研究主要以DNA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探討淡水河流域之紅樹林濕地的土壤產甲烷菌族群結構與活性的空間差異,並探討其與環境因子的關聯。
(7/13/2023)
(7/6/2023)
陳同學研究主要以DNA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探討台北市新海橋人工濕地不同季節與不同完工年份下的土壤甲烷氧化菌活性與結構,並探討其與環境因子的關聯。
(7/3/2023)
恭喜本研究室呂沛儒、黃其軒、張書民、簡睿廷、曾品嘉同學,參加中鼎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永續創新比賽,以團隊「如果藻豬道」,獲得第二名。
本研究利用微藻進行養豬廢棄物的降解,並探討其可能的固碳效果。
歡迎所有新加入的成員,也感謝即將離開的夥伴!
黃同學於本研討會發表「不同有機質對厭氧微生物處理酸性硫酸鹽污水影響」。透過室內培養實驗,探討利用硫酸還原菌對溫泉廢水中的硫酸鹽以及pH的改善效果。
潘同學研究主要探討台北市陽明山溫泉廢水對磺溪溪流生態影響。透過為期一年的現地實驗調查,釐清各水水生生物對環境的敏感度與溪流水質空間時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