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相信:
理解,是療癒的開始。
正念,是回到當下的力量。
而心理學,是一場深入人心的冒險旅程。
創傷與暴力知情的概念
🧠 我們相信:
理解,是療癒的開始。
正念,是回到當下的力量。
而心理學,是一場深入人心的冒險旅程。
嗨,我是黃玉蓮,目前擔任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
我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但同時也熱愛做研究、教學與陪伴學生探索心理學的無限可能。
我從台灣大學心理學系一路念到博士,研究路上走過倫敦大學(UCL)和台大,這些經歷讓我對人心的好奇越來越深,也愈來愈想知道:我們是如何透過關係認識自己?而創傷,又如何悄悄影響我們的情緒與思考?
🔍 研究興趣
童年逆境與創傷經驗
依戀關係與依戀創傷
心智化(Mentalization)與社會認知
正念介入(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情緒困擾(焦慮與憂鬱)
生理回饋與心理衡鑑
我相信每個心理現象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而研究就是我們打開這些故事的方式。我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心理與神經、依戀與創傷、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聯,並希望將這些知識應用於臨床與實務,為人們帶來實際的改變與支持。
如果你對我們的研究感興趣,歡迎加入我們,一起探索心理的奧秘!
思覺失調患者在社會認知作業表現較差。
針對社會認知訓練的介入方式可能可以緩解思覺失調症狀。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performed more poorly on social cognition tasks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s without the condition
Interventions that target social cognition may help alleviate the severity of schizophrenia symptom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
最早由Bowlby(1969, 1973)提出,其認為在出生的早期,嬰兒 會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指母親)形成情感連結。在和 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嬰兒冀望從中得到舒適感 與安全感,若主要照顧者可以覺察嬰兒的需求並給予 適當回應,嬰兒就會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相反地, 若主要照顧者對嬰兒的需求既不敏感也無法適當給予回應,嬰兒就會建立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社會認知被定義為構建關於自己、他人以及與他人的關係的認知表徵,這些表徵會將被個體彈性使用來引導其自身的社會行為(Javed & Charles, 2018)。社會認知包括三個成分:(a)社會知覺:對臉部表情和情緒表達等社會訊息的知覺處理,(b)社會理解:掌握他人的認知或情感狀態,以及(c)社會決策:考慮到他人和自己的目標後的決策行為(Arioli et al., 2018)。
依據依戀理論,個體在早期經驗到主要照顧者無法敏感其自身需求且對其需求不給予反應,此重覆之不安全經驗將會讓個體發展出對依戀關係的負面認知表徵,形成負向對自我與他人的依戀基模,讓個體在社會訊息的處理歷程中產生偏誤,產生社會認知能力的受損,並成為心理疾病的危險因子。而本研究室就是從依戀與社會認知的角度,去探討不同心理疾病(如創傷、成癮、思覺失調症)的發生機制,以及可能的介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