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5139 人類學理論
Theory in Anthropology
HKEC30014 東南亞民族誌
Ethnographies of Southeast Asia
INA5213 農漁人類學
Anthropology of Agriculture and Aquaculture
INA5210 多物種人類學
Multispecies Anthropology
HKHS20033 動物研究
Critical Animal Studies
HKEC30016 女性主義科技研究
Feminist Technoscience Studies
DHS3106 性別研究專題:親密的政治
Special Topics in Gender Studies: Politics of Intimacy
DHS3074 台灣城鄉關係
Urban-rural Relations in Taiwan
論文指導
Ramen Magic! An Ethnography of Ramen Fan Culture in Taiwan
研究生:周允蓁/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台灣的拉麵迷社群如何形成。我嘗試從民族誌的角度描繪台灣的拉麵迷文化,以補充現有在商業和經營管理視角下的研究。本研究以拉麵迷和拉麵為主體的網路社群平台為主要田野。我透過參與觀察、訪談以及分析,描繪這群人如何看待並建構自己的拉麵迷文化。首先,我從迷文化的角度切入,探究何者為「迷」以及「拉麵迷」如何形成,論述網路社群如何扮演重要的迷群凝聚角色,並分析不同的拉麵迷是如何運用各種方式呈現迷展演。接著,我拆解同樣是迷展演一環的「拉麵知識體系」,理解拉麵迷是如何透過分類、定義以及書寫歷史來建構迷群認可的拉麵世界觀。最後,我分析拉麵迷充滿能動性的消費行為,理解他們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創建拉麵的國族界線。我的結論是,拉麵這個從中國傳入日本又再進入台灣的異國食物,即便在今日台灣仍披著「日本」食物的外衣,但已經在台灣拉麵社群的努力下,逐漸由「在台灣的拉麵文化」轉化成「屬於台灣的拉麵文化」。
Making Good Choices: Ethnography of A Working-Class Lesbian Community in Taiwan
研究生:林芷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本研究田野資料來自從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所進行的民族誌研究,以台灣新竹一個勞動階級女同志社群作為關鍵田野,同時將在台灣各地進行的深度訪談作為交叉參照資料。在複雜多樣的日常生活中,我選擇了三個部分,來勾勒田野報導人的生活:勞動生活、社群生活、家庭生活。藉以思考台灣勞動階級女同性戀者如何理解自己非正典的生命,而他/她們的酷兒生命形態,又是以何種方式與存在台灣社會中的物質性基礎、親密關係相互形塑。其中包含了:性別化的勞動結構、新自由主義下彈性的勞動形式、均質化的生命「階段」和正典的「家庭」想像。
我以台灣陽剛女同性戀者(T)的生活經驗作為主要的田野材料,因為我認為T的性/別認同實作,不只是穿行於台灣社會中男/女特質與慾望間的動態過程,本身也同時是結果。它是一種蘊含了正統社會中的異性戀常規性,和酷兒生命本身的邊緣及顛覆性,並存、抗衡卻又相互作用的「動態創造物」。「T性」(T-ness)作為一種持續變動,而且永遠都在學習、擴展意義的性別氣質與慾望,它依隨著台灣社會對性/別的認識有所變化,同時又始終保有酷兒性。正是這種處於邊界,具有動態性卻又曖昧的性/別位置,進而也有了模糊、穿透邊界的可能。
進一步說,我想探問的是「改變」與「延續」如何並存、抗衡、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進而形塑人們看待世界、認識自我的方法。在此,描述、理解酷兒生命形態,便成了彰顯存在結構與關係中的種種張力的一條絕佳的路徑。從酷兒們的角度來看,美好未來尚未(從未)到來,差異仍舊帶來分歧、艱難與挑戰,正因為永遠「不夠好」,才得以在行動中超越。同時,也由於酷兒生命中始終存在創造的可能,就讓酷兒「不只是」酷兒。我認為這也是先行研究中尚未觸及,在描繪當代台灣女同志/酷兒生命形態時,相當重要的面向。
印尼商店作為第二個家:初探在台印尼移工的家務實踐
研究生:Miftakhul Jannah Fajriyah/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Indonesian stores, known as Toko Indo, are prevalent in Indonesian migrants’ destination countries, including Taiwan. The business concept of Indonesian stores varies from one to another. While some Indonesian stores mainly serve Indonesian cuisine and groceries, others provide additional services, including remittance and cargo delivery. While working as a part-time worker in an Indonesian store called Indonesian Delivery Express (INDEX), I also conducted 28 months of in-depth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 observed that these Indonesian stores are important sites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for Indonesian migrant communities in Taiwan. For some Indonesian migrants, these stores even exist as their “second home”, providing momentary relief and privacy during their days off. Moreover, this thesis has found that a business enterprise like INDEX is part of the migration infrastructure that mediates the flow of remittance and goods between Indonesia and Taiwan. Therefore, besides profit-seeking, Indonesian stores like INDEX are also places where various goods, sociality, and emotions are exchanged and circulated.
Bricolaging New Peasantry in Taiwan: Shuttling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研究生:鄭博予/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近年因全球食品安全與糧食短缺問題日益惡化,臺灣興起一股「新農」潮。一般來說當前社會與學界關注的「新農」,大多是來自城市、原本不種田而今從事所謂「半農半X」,或甚至走入全職農夫的知識青年與各行各業的人。在臺灣這波新農浪潮裡,傳統農民的角色相較之下就顯得不被重視。本研究認為,在這股新農浪潮裡,除了前述的新農民之外,更有另一種由農二代逐漸轉化為新農民的現象。農二代轉變成為新農民,也是正在成形中的臺灣新農民建構的途徑之一。
本研究以農夫莊正燈作為主軸,將其生命經歷切分為三。莊正燈由農轉工,在青年時期投入成衣與紡織業,而後又從工轉農,回歸祖田積極吸收農耕知識,並與老農、農會、改良場等傳統臺灣農業體系建立關係。2010年莊正燈遇到半農半X的工程師新農民後,開始理解並運用新農法、新消費平台、新科技技術等新產銷體系知識。2012至今,莊正燈與知青的農業實踐分道後如何與新農管理者合作,用新與舊資源在傳統農業體系與新農業體系之間來回穿梭,並試圖開創最適合在地的產銷方式。
本研究主張上述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打造、定義臺灣「新農民」的實踐形式。
本研究雖將主軸放在莊正燈身上,但對本研究來說這不只是莊正燈一人的故事,這同時也是臺灣社會建立新農民的實踐故事。
A Dilemma of Freedom:Inter-Politics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Rice Agriculture in Chihshang (1984-2016)
研究生:劉亮佑/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近年來,臺東池上的稻田景觀不只成為多數媒體與觀光客對池上的第一印像,更儼然成為池上的代名詞。本論文希望釐清池上稻景形成的社會經濟脈絡,指出池上米產業不僅與80年代以來的國際農糧體系轉型相關,也與臺灣慣行良質米與有機稻米的交織發展密切相關。首先,本文關注臺灣於80-90年代向國際農糧體系讓步的糧政策略下,池上在良質米產銷計畫推動過程中的位置。其次,本文釐清2000年後,池上米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壓力下追求品質提升並建立相關制度的過程。最後,本文將透過池上有機稻米的推動處境,探討池上米業在農業自由化的過程中所遭逢的兩難。
Assembling Electricity and Marginality: Power and Friction in the Kalinga Region of Northern Luzon, Philippines
研究生:陳貞宇/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本文以菲律賓呂宋島Kalinga省村落的電力發展為主軸,探究2010年電力輸入前後的村落內/外關係演變,以及此地與各式政經力量的交會。
在不同的政治時期,Kalinga所在的Cordillera山區都被建構為叛亂與封閉的邊緣地區。事實上,Cordillera山區從未停止與國家和資本家共織的金權佈局產生互動。本文以電力研究為主,正是因為電力並非單獨存在的物質且背後埋藏著交錯的叢結,含括動力需求、政治角力、生態平衡、地方安全與利益嫁接等。
本文意圖指出,電力輸入不僅是政治事件,也是地方新治理階段的開展。電力對村落內部關係產生影響,也一併重組它與外部的距離與互動,甚至將內/外重新劃界。當國家與資方透過無/有電作為治理手段同時,村落居民透過自身的邊緣位置生產出制衡策略,以農作和買賣所構築出的生態網絡維持地方安全。因此,這座Kalinga村莊的邊緣性得以展現其多重的內涵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