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定一個專人(看單位的規模來決定)
2.建立災害管理委員會(用現有醫療機構成員來組成)
3.全災害的緊急應變計畫(不論火災、水災,都可應變)
4.HVA 風險脆弱度分析(每年都會做此事,非預期發生)
5.針對特定事件的指引
6.平時要跟外部單位合作(如.消防、警察、其他社福團體,要簽訂合作協議書,定期開會和演練)
7.訓練重要的成員(在每個單位的訓練種子成員)
8.全災害應變計畫的演練
9.在每件事情發生之後,需檢視計畫並記錄(每年仍需重新檢視)
是所有事情的最大框架(EMP) →緊急管理的框架
要有熱情去做,符合法規
能夠了解機構執行的政策、方向、方式
需計畫一些執行教育訓練
趁熱的時候去做AAR,才能積極改進計畫IP
1.需受過相關訓練
2.必須知道架構(ICS、NIMS)
3.需知道機構的運作
4.在醫療照顧體系,要很了解區域、國家,此市場的運作
1.有完整的書面紀錄
2.必須定期開會(規律是三個月一次)
3.會議紀錄必須讓所有人都知道
必須做的事情:
制定及更新
HVA是他們在做的
要有標準作業流程
要有持續運作的計畫COOP
必須確定所有的員工,要有相關訓練
計畫:
有很多的部分,需考量(如.威脅、危害、風險...)
必須透過經驗來修正或可拿其他的經驗作為參考
緊急應變計畫 Emergency Operation Plan
1.事件的辨識
2.通報
3.EOP啟動的條件
4.管理跟計畫
5.現場的警覺,要很了解當下該如何做
6.把每個重要單位人員,在平時要給予特定任務
7.內外部在緊急事件的管道,有無統一窗口
8.工作人員如何去安排
9.志工、病人、所有紀錄的管理
10.醫療端如何持續運作跟應變
11.後勤單位
12.臨時預備金,可快速調動
13.資源管理(雙向協助)
14.捐款管理
15.設施管理
16.疏散
17.醫院保全
18.跟外部單位的合作(衛生、消防、警察)
外部機構,要用醫院的標準來看待此事
1.消防或民間救護
2.執法單位(調查局)
3.各地區的衛生局
4.驗屍
5.心靈問題
6.紅十字會
7.社群媒體
8.社區緊急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