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渡台開墾時期
清乾隆年間(距今約兩百多年前),福建省泉州府陳姓大家族,渡海來到當時的洲仔尾(也就是後來的洲後村)落了腳;當時的洲仔尾是一片未開發的荒原,但土地肥沃,而且鄰近淡水河,水陸交通都非常便捷,於是他們在這個地方定居了下來。
清朝末年由於這個家族的努力使荒地成了畝畝良田,洲仔尾出產的芋頭便聞名了台北城,因而贏得了「洲仔尾芋,台北路」的俚語。
日據時代
除了因為太近淡水河,又缺乏堤防阻止,洲後村偶而遭患水災,但很快的水又退了,造成居民輕微的損失而已。洲後村土地上盛產著稻米、疏菜與水果,是當地人的財富之源,更是大台北地區的穀倉。尤其當時洲仔尾盛產椪柑,人稱「洲仔尾柑」,非但甜度高,果實大,而且結果率高,除了聞名於台北城外,還外銷到日本及大陸等地呢!
40-60年代
洲後村這裡水量豐沛土壤肥沃,有著萬頃的良田,土地上盛產著稻米、疏菜與水果,是當地人的財富之源,更是大台北地區的糧倉。 因夏季颱風期間,洪水無法宣洩入海而導致大台北地區淹水,當時政府遂把獅子頭天然隘口人工拓寬,並建設了二重疏洪道,雖讓淡水河洪水可順利出海,但因此也失去了天然屏障則導致風災時海水倒灌。地勢低漥加上潮水不停的漲退,長期淡鹹水浸泡使得土質無法耕種,因此五股溼地因而形成。
70年代
在溼地上群鷺飛揚,處處可見水鴨、漁人、扁舟,曾經紀錄94種鳥類數量高達四千八百多隻,盛況空前,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水鳥樂園之一。
80年代
由於要興建二重疏洪道,使得原居住在此的洲後村居民被迫搬遷,後來因五股工業區興建廢土填置和鄰近垃圾堆置的政策,使得廢水.廢土、垃圾相繼入侵,環境污染使得溼地失去了生機,水鳥數量銳減,水鳥不再來,五股溼地消失在台灣溼地地圖上。
90年代之後
民國86年起,當時台北縣縣府(現為新北市政府)進行七百甲河濱綠地整建計劃,由荒野保護協會等民間保育團體等組成的疏洪道生態保育聯盟推動生態保育與棲地重建營造,讓五股溼地重新出現契機。民國93年11月11日,荒野保護協會正式與台北縣政府簽約,認養「五股溼地生態園區」至今,推動復育、保育及教育的工作 ,並於每週日下午3點到五點進行免費定點導覽,集合地點在成蘆橋下生態教育中心。現在五股溼地改頭換面,由髒亂變美麗,成為現代多功能休憩公園,不止是週末假日眾人休閒的好去處,也是周邊學校戶外教學的主要場所。
洲後村照片為李文吉老師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