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2年是個台灣極度缺水的一年,當年冬天北方冷氣團發威,而且是乾冷型,除了帶來10度左右的低溫,沒什麼降雨。接下來的春雨和梅雨季節還是相當乾燥,終於引發極嚴重的旱災,大家期待颱風的出現。
雖然7月底范迪颱風從花蓮登陸橫掃台灣,為中南部山區帶來不少雨量,但是北台灣地區雨量依然稀少,無法解決缺水危機。特別是當年還有一個重大事件就是五月時,位於桃園的石門水庫開始蓄水!
不過祈禱颱風的來到,卻為台灣居民帶來噩夢。民國52年九月六日,在關島西北方的海面上生成的颱風葛樂禮,逐漸靠近台灣。當葛樂禮向台灣直撲而來時,中央氣象局的颱風動向預測嚴重錯估形勢,誤以為它會繞道而行,因而叫人民安心睡覺,沒想到竟變成典型的「西北颱」,結果台灣各地風雨漸增。
九月十一日,葛樂禮向北台灣侵襲,帶來破紀錄的降雨量(單日超過1000mm雨量),再加上剛開始蓄水幾個月的石門水庫一夜間竟然爆掉,於是趕緊採取洩洪措施,然而洩洪速率跟不上進水速率,差點造成水庫潰壩,當時洩洪速率高達每秒一萬立方米左右洩洪,到現在沒有任何颱風可比擬。也因此造成台灣中北部嚴重的水患,溪流氾濫,葛樂禮帶來的豪雨,使得整個大台北地區,包括三重、蘆洲等地頓成澤國,浮洲里婦聯一、二村淹水最為嚴重,整個大台北地區在水裡泡了三天三夜。總計,葛樂禮颱風造成整個台灣農林漁牧交通產業及民眾財產等公私損失,高達十四億元以上,還造成兩百二十四人死亡,八十八人失蹤,四百五十人受傷的慘劇,氣象史上死傷災情僅次於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
政府及民眾也從這次風災及水患,開始重新檢討各項防風防洪的建設工作,後來的基隆河的截彎取直工程就是一例。
不過,當時台北、三重、蘆洲等地在水裡泡了三天三夜後,有關單位認為係因關渡門過窄宣洩不及所致,遂於一九六四年將象鼻、獅子頭活生生「炸斷」,以為水患就此解決,但是以前颱風天不一定淹水,後來只要大雨碰上漲潮肯定淹水。也因此次美麗的錯誤政策,造就出後來的五股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