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試過在爸爸的床上睡一晚嗎?我猜你這樣的經歷不多。
昨天晚上是我四十年來的頭一次,我懊悔以往應老早就有這些經歷。
爸爸到醫院去了,照人看來不會再回家。目前狀況稍微好些,但出院後會搬到安老院裡渡他的晚年,可能再不涉足進這房間來,再沒有見一眼這個房間的機會了。
我趕回香港來,睡在他的床上,發現枕邊有一個敲鈴,用來呼喚媽媽或值班護士的。為甚麼?因為他的聲音已很衰弱了,何況窗外是巴士終站,整晚都聽著大貨車吵耳之聲,我勉強還睡得著,他卻在此渡過了三十年。到如今,他每天的生活都是和健康搏鬥。當然上帝有夠用的恩典。但這十年來看著他的衰老,我有沒有多點報告消息,讓他有一點兒鼓舞呢?啊,做得太少了。
印第安人有句話:「未同行過一哩路,便未識透一位朋友。」我想:未睡過他的床,也難真認識一個人。
我注意到爸爸非常節儉,相比之下我生活得太浪費了。他的書桌上很整潔,玻璃下還有幾幅照片,像我回憶裡五十年前那般。(相反地我的書桌積案如山,有風雨欲來、搖搖欲墜之勢。)房間很小,大概一百方呎(十方米),一兩個衣櫥,一個抽屜櫃,一個有玻璃門隔塵的書架。他所有的衣物,藏書,藥品,紀念品,都盡在這裡了。其中也有祖父母遺留的望遠鏡,令我有點戚然。窗外雖然是水泥森林和巴士總站,但仍幸可見到煙燉山的青翠山麓。
他擁有的物質東西不多,但靈性的產業和領域卻廣大無比。單單是他所影響過、改變了的人們,已數之不盡。他二十歲開始傳道,到如今七十多年了,毫無後悔。
想到我沒有好好地認識這位世上和我的遺傳因子最相近的人,眼淚便簌簌地流來。四十年來,他常常渴望我在海外的消息,我又何嘗了解他的眷念,他的憂戚呢?想起主耶穌講的那個浪子,我實在好不了多少。他期望知道我每天的生活情況,我從不珍重他這些心願,結果過了多年,彼此都疏冷了。
古書有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意在教我們,欲報恩須趁早,機會過後便悔之不及了。今天的社會,令你我終日營營役役,忙碌一世,結果誤了機會去知恩、報恩,誤了機會和孩子談心、談笑、談人生,更可能因積年勞瘁,染病早去,多年來處慮積蓄,給稅務局和子女們瓜分一空,太可憐了。讓我勸君一句話:趁有今天,既知道天父對你的眷念,當接受祂的愛,投進他的懷抱中去,報祂的大恩。不然機會一過,你就徒然後悔了。
謝謝多人的代禱﹐過了一個月﹐爸爸出院了。是從前門出去的。(後門代表什麼﹐ 大家可想而知。)此後住老人院中。又過數月﹐媽媽突然打電話來﹐說爸爸回老家收拾 東西﹐現在正坐在你說他可能再見不到的舊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