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明 jmgwang@gmail.com
以下內容擷錄自網路上的資料,資類來源網站在文章最後,本文用於課堂上電腦硬體講義。
縱觀微處理器近三十年的發展歷史 ,頭二十年可以說是Intel的時代。每隔七八年,處理器位數會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CPU的全稱是 "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即中央處理器,它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如果把計算機比作一個人,那麼CPU就是他的心臟。CPU的種類很多,從超級計算機到普通家用電器 ;按照其處理信息的字長,可分為:四位微處理器、八位微處理器、十六位微處理器、三十二位微處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處理器等等。
CPU常常是矩形或正方形的塊狀物,通過密密麻麻的眾多接腳與主板相連。不過,我們看到的是CPU的封裝,而CPU內部的核心是一片約1/4英寸薄薄的硅晶片(die,核心),密布著百萬計的電晶體,協調完成各種複雜的運算和操作。
1971年,Intel推出第一片4位元微處理器4004。1975年,MITS發布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計算機Altair8800。
1976年,Intel發佈8位元的8085CPU,並由Zilog公司改良並推出以CP/M為操作系統的微型計算機。同年,一些離開Motorola公司的部份工程人員自組成立MOS科技公司 ,並開發出6502處理器,成為Apple II的CPU。
1978年,Intel 再推出16位元處理器8086,這是80x86系列的鼻祖,此後 Intel推出的新一代的CPU產品,均相容原來的X86指令。
1979年,Intel又推出8088,1981年IBM選用它來製造著名的IBM PC,Intel從此成為 CPU行業的霸主,同時微軟公司開始和IBM合作,推出他們的作業系統DOS。
1982年,Intel推出了16位元80286,IBM開始收到大量訂單,銷售以此為基礎的個人電腦。
1985 年,Intel又推出了32位處理器80386,以執行Windows操作系統。但IBM不願立即轉向,使用Compaq乘機推出386的電腦,迅速佔領市場。
1989年又推出了80486,並在X86系列中首次使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工作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50MHz,且於後期推出的80486 DX2首次引入了倍頻的概念,有力地促進了PC的推廣和應用。但Compaq由於持有大量386訂單,因此不願立即轉向486,Dell趁機推出486電腦,迅速佔領市場。
CPU市場的高額利潤也吸引了AMD、Cyrix、TI、UMC等廠商搶占市場,從此引發的CPU大戰不僅為用戶帶來了實惠,也推動了技術的快速進步。
Intel 4004
from Wiki
Motorola 6800
from Wiki
Intel 386 486
from Wiki
1993,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處理器問世,頻率大約100MHz。為了擺脫486時代處理器名稱混亂的困擾,Intel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產品命名為Pentium(奔騰)以區別AMD和Cyrix的產品。Pentium的速度比80486快數倍,還具有良好的超頻性能,允許把一個低頻CPU當作高頻CPU來使用,使得花費較低的代價可獲得較高的性能。在此時期,AMD和Cyrix推出了與Pentium兼容的處理器K5和6x86,但這些產品的浮點性能、超頻性能皆不如Pentium。
Intel於1996年推出了Pentium Pro(高能奔騰)。Pentium Pro是為32位元系統設計的,16位性能並不出色,且價格居高不下,因此並未流行起來。
1997年初,Intel發布Pentium的改進型號──Pentium MMX(多能奔騰),有效地增強了CPU處理音頻、圖像和通信等多媒體應用的能力。這段時間其他廠商也相繼推出了多款產品來與Pentium MMX競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AMD的K6。但K6並沒有解決浮點性能差的問題,在圖形、圖像、遊戲等應用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不過,AMD憑著低價策略搶得了將近30%的CPU零售市場,占據了優勢。
Intel於1997年中推出了PⅡ,頻率300MHz以上。其核心結構與Pentium Pro類似,採用專利的Slot 1插槽,是想盡快淘汰Socket 7。但Intel低估了低價PC的市場潛力, AMD和Cyrix對Socket 7進行了改進,並努力開拓低價PC市場,成功地延長了Socket 7的生命周期。
看著低端市場一天天被吞食,Intel終於按耐不住,於1998年推出了賽揚(Celeron),去掉了PⅡ可以省略掉的東西L2,從而將價格降下來,性能當然也下降許多。市場對早期的賽揚褒貶不一,Intel知道問題就出在L2快取上,隨後的賽揚300A便加入了128kB的L2快取,這樣賽揚的性能就與PⅡ很接近了,而價格卻低得多,Intel依賴賽揚收復了低價市場的大片失地。
Intel靠賽揚收復市場,而AMD也適時地推出了3DNow!技術的K6-2。3DNow!是AMD受MMX啟發而開發的一組新指令,該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三維圖形、多媒體等應用的性能,使得K6-2的浮點運算性能有了較大的提高。
Intel 在1999年又推出了PⅢ,頻率大約500MHz以上。針對MMX的弱點和3DNow!技術,SSE指令集大大加強在3D圖像和浮點運算方面的能力。PⅢ的外頻為100MHz或133MHz,性能相當不錯,是Intel當時主推的中高端產品。
1999 年,AMD推出了引起轟動效應的K7(Athlon),這是AMD首次領先Intel推出新一代CPU。K7支持MMX和3DNow!,不僅有優秀的整數運算和多媒體運算能力,而且浮點性能也首次大幅度超過了PⅢ,運算頻率甚至領先超越1GHz。由於K7的內核比Intel先進,PⅢ在K7面前沒有了速度優勢,Intel只得宣布推出代號為“Willamette”的新型CPU,主頻在1.3GHz以上,專門為了對付K7而設計的。在低端市場上,Intel除了持續推出更高頻的賽揚,2000年也和HP合作開發伺服器級的64位元CPU“Itanium”。
雖然AMD也不甘示弱地推出"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處理器,及簡化版Socket A介面的Duron處理器。但面對Intel猛烈反撲,AMD開始走下坡路,市場銷量很糟。Cyrix更是在這場處理器大戰中一敗塗地,本想依靠NS(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東山再起,無奈時機已晚,最終被晶片組廠商VIA(威盛)收購。
隨後的IDT和Rise兩家也新殺入處理器市場,無奈生不逢時,在Intel產品的擠壓下,它們的日子也是舉步為堅,99年中,在Cyrix被收購一個月以後,威盛又收購了IDT公司,同時,Rise也被另一家晶片組廠商SIS(矽統科技)收購。
2000年時,傳統的鋁製程CPU已難突破速度到1GHz以上,於是各家廠商改使用IBM所研發的銅製程CPU,成功跨越1GHz的瓶頸。Intel 推出Pentium 4,AMD則推出Athlon XP。
由於CPU的速度預料將受到耗電量及熱燙的限制,使速度無法無限提升,主頻速度也漸漸不是影響處理效能的主要因素。於是各家廠商轉而提升資料輸入量(位元數)及處理核心數量。2003年AMD首先推出Athlon64 64位元處理器,超越Intel開始量產64位元的CPU,Intel則在次年推出Pentium 4 64位元CPU,並且主力研發雙核心CPU。
Intel Pentium II
from Wiki
AMD Athlon
from Wiki
2005年,AMD率先推出雙核心64位元 Athlon 64X2 的CPU,Intel則推出Pentium D來因應。而未來,似乎多核心已被視為解決無法提升速度的方法,因此,開始有廠商研究的是多核心的方案。因此有人認為「多核時代即將展開。」
2006年,INTEL推出Core 2處理器,AMD也在次年推出Phenom處理器,此時處理器的特色就是開始為四核心的設計做準備。
2008年後,四核心及八核心的CPU相繼出現,種類也由低階到高階分為不同等級,如INTEL的i3、i5、i7,AMD的Athlon II及Sempron X2。除了因應不同使用需求外,對一般消費者來說,低階CPU的運轉效能已到了頂端,能符合大部分的需求。
2010年,由於CPU的運轉效能提升,對大部份的使用並無明顯的變化,除非能將週邊一併整合提升。因此,新一代的CPU多半將顯示處理器GPU合併,以便能合作提升效能。這也是目前AMD的APU及INTEL的Sandy Bridge概念,只是是否真能成為未來主流,還有待觀察。
圖形處理器時代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73/21ce/100xl/it/itcourse/world100/07.htm
http://past.people.com.cn/BIG5/channel5/745/20000629/123014.html
http://it.big5.enorth.com.cn/system/2005/11/23/001171197.shtml
http://www.net1980.com/2011/04/24/cpu%E5%8F%91%E5%B1%95%E5%8E%86%E5%8F%B2-1/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0273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