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調侃「你管到海邊🙄」,聽完這集你就知:事實上,要管到海邊,超!難!的!
管理水域的前提,是人類對它有足夠理解。但與陸地相比,要研究水域,需要更昂貴的經費,需要研究者對空間尺度有更巨觀的想像,對數據搜集所需的時間有更多耐心,對水中未知的障礙有更高的容忍度。
💧 筱君:「水是流動的狀態,你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它是動態的,像如果是有在從事水域活動的人,很多是跟著潮汐過生活的,因為這個潮汐會影響潮間帶、海岸的面積,會影響他跟海的互動關係,這其實也影響了治理。」🌊
不知不覺,「有媒有」已來到第五季。在過去的節目中,我們聊的多是發生在陸地上的科學與社會議題,今天這集,來聊聊陸地以外的世界。
我們很幸運地邀請到一位從高中開始就立志要與海相伴的研究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的曾筱君教授——和我們一起聊聊水域研究。(這裡有破折號,但兩個都不是AI用的!)
人類要了解、研究、治理水域,要經過什麼樣的研究與努力?歡迎點擊留言區連結,收聽這集《科學有媒有》。 View
就在這集播出的前幾天(7/24),筱君來信分享,節目中提到的海草復育,作為 #藍碳 方法學已經正式在台灣作為制度化啟動。當中,海草被視為潛力極高的藍碳生態系。
本集依然有海洋研究者筱君繼續和我們談水域的重要大事件。我們從海草說起,聊聊這是什麼樣的生物,為什麼有人說,它們可以減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如果這是真的,當復育海草作為被政府核可的減碳方法,也許真的有潛力為企業、政府與環境提供減碳的新路徑。
但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勢必要了解目前台灣的海草存活於復育狀況,也要與海岸邊生活的不同利害關係人們共同合作。
在筱君的海草床復育研究中,他們有許多重要發現,而這些發現,有可能是政策實施後需要社會共同溝通與探究的科學依據與在地知識。
研究海草復育資源有限,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投入,歡迎你點擊留言中的連結收聽《科學有媒有》,一起關注海洋重要的社會與科學議題。 View
長期以來,許多重要國際談判場都缺少台灣的聲音。
台灣是島嶼國家,#漁業 排名全球前五,在 #海運業 與 #造船業 也很有存在感,卻無法進入聯合國海洋大會。不僅讓周邊國家的海洋保育失去關鍵視角與支持,也讓台灣的青年與教育者錯失第一手的國際海洋保育資訊。
今年,在聯合國大會前夕,筱君將這個訊息帶到國際海洋科學家論壇。外媒關注到台灣重要性,邀她受訪。但此時受訪,可能會讓台灣青年失去進入海洋大會的機會,如果是你,會怎麼選?
海洋無國界,水是流動的;而國家的概念,意味著邊界。
在筱君的觀察中:在沒有國界的海洋,「國界」的存在反而更明顯了:
🔘筱君與東南亞研究者探測深海數據時,在海水流動的蘇魯海,必須繞過中國劃設的國界;
🔘台灣的原住民與菲律賓等國的原住民族,雖對海洋保護有相似觀點,卻因國界隔閡,在國際保育談判中缺乏共同的代表聲音;
🔘帶著台灣的聲音與研究結果出席國際會議時,卻可能要承受壓力,只能以一個城市的身分出現(AKA「中華台北」)。
明明對科學的好奇、對海洋的熱愛,可以建立起各國海洋科學家的連結,但當科學海洋保育知識,要轉化成國際保育策略時,為何無法避開政治與國界?
歡迎收聽本集《 #科學有媒有 》,一起理解海洋和科學的邊界。
#海洋保育 #聯合國海洋大會 #國際談判 #海洋生態 #海洋科學 #台灣海洋 #國際合作 View
海委會大規模發展國際交流 管碧玲:拓展海洋外交 在全球海洋治理對話中,注入臺灣年輕世代動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學者首度以具體提案形式,攜手由全球海洋專業人士組成的「海洋知識行動網絡(Ocean KAN)」,在聯合國海洋會議的前導活動「一個海洋科學大會(OOSC)」中,共同發表提案「引入外部觀點:匯聚打造我們所需的科學、實現我們所期望的海洋之聲」。該提案呼籲全球海洋治理應納入沿岸社群、島嶼國家與原住民族等過往長期被忽略的聲音,成功喚起國際關注,也讓臺灣的在地經驗躍上國際對話舞臺。
參與提案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副教授曾筱君指出,臺灣不僅在海洋科學研究上具備紮實能量,亦深具南島語族海洋文化的厚實底蘊,這些特質讓臺灣成為連結科學知識與地方智慧的重要媒介。她強調,未來若能從議題導向出發,善用合作研究、人才交流與公民科學等多元路徑,臺灣依然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持續發揮影響力。
聯合國海洋特使:「我們偏離目標太遠」——當其他國家卯起來劃設海洋保護區,台灣又該怎麼做?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曾筱君,6月初出席尼斯另一場「同一個海洋」海洋科學大會(One Ocean Science Congress,OOSC)。她在當地向《環境資訊中心》記者表示,儘管台灣航運名列世界前五大,遠洋漁業也占重要地位,卻因非聯合國成員與中國政治壓力影響,經常缺席這類國際大型會議,「對全世界都有影響,在做政策擬定時,少一塊很重要的拼圖。」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曾筱君,在UNOC3會前出席「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攝影:林郁宸
根據海保署,目前全台有七種類型[1]、共71處海洋保護區,由不同法規規範,涉不同主管單位;受保護面積共約5407平方公里,占台灣海域8.39%。今(2025)年7月《海洋保育法》所有條文全面上路後 ,海洋保護區類型將增至11種。
曾筱君指出,劃設保護區的生態層面考量非常複雜,他以鰻魚為例,出生、迴游、交配到產卵都在不同海域,每個地方受保護的比例都會影響到鰻魚的生態週期。科研經費龐大也是問題之一,若因經費不夠而簡化調查,導致「無法達到保護成效,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嗎?」
此外,不論地區,劃設保護區時都要面對在地利益衝突,「有時為了達成(30x30)目標,只好挑一個衝突最小、最沒有爭議的地方去劃設,反而無法達到實質保育的效果。」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曾筱君,在UNOC3會前出席「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攝影:林郁宸
議題背景:
聯合國於6月在法國尼斯舉辦兩場會議:「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OOSC)與「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科學大會產出的成果與宣言成為政策會議的重要依據,科學家呼籲根據明確證據立即採取行動。聯合國海洋大會延續此精神,170多國通過《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政府間宣言,並展開多項自願承諾,包括歐盟投入10億歐元推動保護與永續漁業、印尼發行珊瑚債券保護珊瑚礁等。此外,備受關注的《BBNJ協定》新增19國批准,距離生效門檻僅差10國,預期年底可達標。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分析本次會議對台灣的潛在影響。
2025年06月13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曾筱君
「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OOSC)於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舉行的前一週,在同一地點搶先登場。旨在匯聚全球海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針對重要海洋議題提出具科學依據的建議,為UNOC提供政策方向與科學支撐。OOSC強調「科學為政策導航」,希望將跨領域、跨文化的知識與觀點納入海洋治理體系,實現更具包容性與行動力的海洋政策與行動。
本屆OOSC聚焦三大核心議題:第一,深海採礦的環境風險與治理挑戰;第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關於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ABNJ)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的新協定——即《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協定》(簡稱BBNJ協定)的科學準備與實施策略;第三,如何尊重沿岸社區與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知識,並將其納入決策與管理機制,推動海洋文化與科學並重的治理模式。會議結束後,2000多名與會科學家共同簽署了一份聲明,呼籲以「科學促進海洋行動」(Science for Ocean Action)為核心原則,推動具備正義性、公平性與包容性的政策制定與實踐。
儘管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無法正式參與聯合國主導的會議與機制,但台灣在海洋科學研究方面具有堅強實力,且擁有豐富的南島語族海洋文化資產。未來若能從「議題導向」出發,以合作研究、人才交流與公民科學等多元方式打破外交限制,台灣仍可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發揮影響力。建議政府應從更宏觀與多元的角度看待海洋事務,持續投入資源支持海洋科學研究與國際參與,特別是鼓勵青年、原民社群與海洋工作者以各種身分參與國際會議與平台,才能真正讓台灣的聲音被世界聽見,並促進全球海洋治理的多元與共融。
海洋知識行動網絡聲明 盼台灣知識納國際對話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0日電)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於9日至13日進行。包含台灣及跨國海洋專業人士組成的全球社群「海洋知識行動網絡」提出共同聲明,呼籲重視在地聲音,也期盼台灣的海洋專業知識能有意義地納入國際對話中。
聯合國各地代表於6月9日至13日齊聚法國尼斯,參加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並且討論從保育、資源到地緣政治的議題。
由跨國海洋專業人士組成的全球社群「海洋知識行動網絡 (Ocean Knowledge Action Network, Ocean KAN)」於7日發布「給聯合國海洋大會的聲明」,呼籲大會重視包含海洋污染與生態系保育;與社區、當地參與者和原住民的接觸、認可在地知識等6大關注重點。
Ocean KAN決策委員之一、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教授曾筱君告訴中央社記者,Ocean KAN的目的為收集並傳達聯合國長期以來忽略的聲音,特別是來自較為邊緣的國家或島嶼國家、以及底層的需求。
曾筱君解釋,聯合國大會所討論的問題、提出的對策,其實很多與目前非核心成員所面臨的問題不見得完全是對應的。舉例而言,儘管台灣是重要的漁業和航運國家,卻被排除在聯合國進程之外;奈及利亞及非洲國家則缺乏相關設備,即使國民獲得科學與技術知識,也無法在國內實踐;另外部分中南美洲國家則有資金缺乏的問題。
曾筱君指出,在Ocean KAN聲明中提到,儘管台灣在全球漁業和航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它被排除在許多國際會議和談判之外,其數據與觀點也常遭忽略,導致全球海洋知識與政策出現顯著落差。
Ocean KAN與會者呼籲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文化根基的海洋治理機制,而台灣的海洋專業知識和觀點必須有意義地納入國際對話中,以確保海洋永續發展努力反映多元化的聲音和當地的現狀。
曾筱君提到,除了Ocean KAN,另一個由2000多名科學家於「海洋科學大會(One Ocean Science Congress, OOSC)」共同簽署的正式宣言,也會依正式流程送入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之中,而這份宣言中也包含了台灣科學家們所提供的建議。(編輯:李亨山)1140610
議題背景:
來自全球的聯合國代表6月9日至13日齊聚法國尼斯,參加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3),討論保育、資源與地緣政治議題。會前,海洋知識行動網絡(Ocean KAN)彙整來自五大區域、逾240位參與者的意見,提出六大關注重點,包括:海洋污染與生態保育、在地社群參與、推動合作包容、因應氣候變遷、認可在地知識及回應區域需求。該網絡自2024年起籌備,並在「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中舉辦意見交流會,整合來自中南美洲、美國、西印度洋、奈及利亞與台灣約350人聲音,最終形成「給聯合國海洋大會的聲明」,並持續推動科學與政策對話。
2025年06月07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曾筱君
很高興能順利將臺灣青年們的聲音傳遞到「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會議,更希望能藉由我們的國際倡議,將臺灣和世界各地沒有被聽到的聲音,帶進聯合國海洋大會的會場,世界海洋的問題需要全世界一起合作才能有效的解決,我們需要更多由下而上的聲音和力量!政策的制定和施行,需要聆聽和考慮沿岸人民、用海人和原住民的想法和意見。
議題背景: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4月16日在網站上公告了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相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即將於五月停止運作,並且不可再取得資料的消息。關閉的資料庫清單如連結:https://www.nesdis.noaa.gov/about/documents-reports/notice-of-changes
美國的研究單位,像是哈佛大學開始建立備份援助系統,美國氣象學會也呼籲研究者採取行動,向所在地參眾議員反應。這些資料庫關閉對學術研究有什麼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科學家提供觀點。
2025年04月21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曾筱君
NOAA於2025年4月16日公告,5月5日起將關閉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相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並且不可再取得相關資料。海洋學門的計畫主持人們也於台灣時間4月18日收到國科會的通知,提醒相關研究者即早下載所需資訊。收到此一震撼消息,相信對國際地球科學、地震、海洋與環境的研究者衝擊很大,然而在目前美國的政治氛圍下,似乎也不令人驚訝!
我本身的研究主要著重於海洋現場採樣與分析,對NOAA資料庫的依賴度不高,然而海洋的採樣工作受天候的影響很大,NOAA資料庫的衛星資料協助我們判斷和理解沒有出海時間段的海域狀況(海溫及葉綠素變化等),還有大規模大範圍的海表變化情形。這些資料提供我們在做區域研究時,也能掌握整體海洋環境的變化狀態。NOAA 關閉資料庫,對仰賴衛星遙測與數值模式進行研究的全球研究者和使用者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本身沒有自有衛星或缺乏合作衛星機構的國家而言。
這些對地球科學、地震、海洋與環境研究所造成的影響,將進一步反映在各國針對氣候變遷、颱風預警、地震防災與環境永續等政策的規劃與判斷上。儘管我們正處於人工智慧的時代,但若缺乏基礎數據與開放資料庫的支撐,AI 終究也只能停留在『工人時代』的層次,難以發揮其真正潛力。
議題背景:
環境部於4月16日公告「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預計經專案小組審查通過後,成為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的方法學之一。若「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方法學正式通過,會成為未來企業取得碳權的方式之一,若取得碳權則可於台灣碳權交易所上架交易,或抵銷企業本身的碳排放。
過往,台灣政府核可的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學,僅陸地的植樹造林,此為首次開放與海洋碳匯相關之減量方法。然而自然環境可能遭受天災、野火的影響,影響其從大氣中捕捉與儲存二氧化碳的碳匯能力,甚至在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下,反而成為排放二氧化碳的碳源。此外,當涉及需要證明此項措施有「新增儲碳能力」,以獲得可供交易或計入抵換的碳權時,怎麼看待自然碳匯的不確定性?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2024年04月25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曾筱君
透過紅樹林和海草床的復育,除了可以增加二氧化碳儲存量,同時也可能增加生物棲地與多樣性。若妥善管理,這兩種方法都有增加台灣自然碳匯量的可能;若能成為碳抵換工具,則能將企業的資源引入維護生態環境。然而碳抵換工具與可直接交易的碳權,在規範、交易機制和管理方式上仍有所不同,應納入國家整體「碳經濟」的框架中一同討論與全盤規劃,以避免重複計算(double counting)。
紅樹林植林或復育海草床最大的風險是外來種的移入,同時因為由人工挑選與種植,可能因此選取成長速率較快或儲碳量較高的植物種類,造成種植/復育的品種過於單一,因而降低了生物多樣性。自然碳匯有其自然季節與年度間的變異性,極端氣天氣事件(颱風、洪水等)的發生可能會影響碳權的投資與取得。然而若以長時間尺度(科學上的定義為 100 年以上,然而考量市場和管理需求,則至少以 10 年以上)來估算,該事件對於儲碳能力的影響則會下降,建議以較長時間尺度評估碳權和碳抵換方式,以降低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目前的研究[3]指出紅樹林和海草床皆為甲烷的排放源,氧化亞氮(又稱一氧化二氮或N2O)則因區域環境而有變異性。雖然鹽水環境的紅樹林和海草床甲烷排放量較淡水濕地環境(例如水稻田)低,然而此抵換方法中僅將鹽度<18區域的甲烷排放量納入評估,而未納入鹽度>18 區域的甲烷排放量, 除了會低估溫室氣體排放量(高估減碳效益),也可能會忽略周遭人為活動對該區域甲烷排放量的影響。氧化亞氮(N2O)也有相同的困境,不過 N2O 在量測上仍有技術和費用的困難,而甲烷的量測在技術和所需費用上已相當成熟,建議方法學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估算,皆應至少納入甲烷排放量的量測,並在未來全面加入N2O排放量的監測數據。
海委會推動永續海洋淨零公正轉型的社會溝通-舉辦「藍色新視界」論壇
海洋委員會於112年11月4日至5日舉辦「藍色新視界-公正轉型視角下的海洋與淨零」論壇與「海洋與淨零公正轉型的協商實踐」劇場展演,從海洋視角探討、建構與環境、社會、經濟共榮共好的淨零轉型協商路徑。
活動計有海洋、藍碳、海岸社區和淨零公正轉型領域的利害關係方代表、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和政府機關等200餘人次參與。論壇主題包含再生能源發展與海岸社區的產業與生活關聯,同時也探討在地居民與海洋環境的互動關係;劇場則以「離岸風電進行式」為主題,結合藝術行動和社會科學研究,以公開展演方式向大眾呈現如何確保公平,共同迎向淨零轉型的契機,凝聚不同立場與觀點團體的共識,攜手前行。
出發吧
向著研究的航道!
說到出海,我們大多想到的是捕魚、船員跑船,或夢想成為海賊王的魯夫,但你可能不知道,另有一 群人 是為了做研究而出海。他們懷著守護海洋的夢想,一次又一次踏上尋找大海秘密的旅途。你是不是也好奇他們究竟在大海做些什麼樣的研究呢?
由於我實在很想跟隨研究船出海一探究竟,多方詢問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曾筱君老師爽快應允了這次的隨船紀錄,興奮之餘我只顧著整裝出發,等到上船後閒聊才知道,這個機會是多麼難得可貴。
and more on the seaborn website
第22屆APEC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 公私部門暢談藍碳經濟市場的在地觀點與亞太視野
2050淨零碳排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藍碳」是我國「自然碳匯」關鍵戰略中重要的一環,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主任葉再富7日在第22屆APEC圓桌會議上,以全台第一批劃設的「關渡自然保留區」為例,從在地觀點談關渡紅樹林濕地與當地棲地生態演進的競合,並與來自印尼、澳洲、泰國及我方等各國經濟體專家及私部門對話,共同為藍碳保育與經濟的挑戰找出解方。
and more on the OCA website
After the Ocean Action Symposium on 30th March, and building on the #OceanKAN essence of knowledge action network, our important member of Ocean working group (also the coordinator of ECR working group) —— Dr. Jean Hsiao-Chun Tseng —— went to Malaysia to visit Dr. Abe Woo and the Centre for Marine and Coastal Studies, 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 They brought the building network into action!!! Dr. Tseng also shared with us what she had learned and experienced in Penang~
永續科學需要持續與密切的連結與討論
3 月 30 日 Ocean Action Symposium 會後,我們的 #Ocean 工作小組重要成員 (也是 #ECR 工作小組召集人) —— 曾筱君老師 Jean Hsiao-Chun Tseng —— 馬不停蹄地前往馬來西亞拜訪 Dr. Abe Woo 及 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 的 Centre for Marine and Coastal Studies,並與我們分享她在檳城的所學與經驗~謝謝曾老師的熱忱
議題背景:2022年12月28日國發會舉辦記者會,延續3月31日發布的台灣2050淨 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更新國家自訂減碳貢獻目標,並提出「十二項關鍵戰略」的各式 目標與規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廣邀個領域專家依期研究領域,提供對於當前「十二項關鍵戰略」目標的觀點。
2023年01月03日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助理教授 曾筱君
森林碳匯是台灣目前自然碳匯研究中,歷史和空間分佈資料最為完整的,然而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下,我國目前森林覆蓋率已達60.7%,森林的空間很難再予以擴張。反之,海洋和土壤碳 匯雖缺乏較完整的數據,然而可以努力和增加的幅度很大。目前台灣海洋碳匯雖有初步的資料,但是尚未統一量測方法,且過往的歷史數據散落在各式報告和期刊中,除了積極增加調查和觀測的量能外,更需建立一致的量測方法並整合過往的歷史數據,使海洋碳匯相關數據資料的掌握更為完整,才能歸納出較合適的本土碳匯係數。
同時逐項將海洋碳匯(濕地、紅樹林、海草床等)項目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冊中,以健全國家自然碳匯的資料。在收集自然碳匯相關數據時,應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前三名的溫室氣體提供95%溫室效應的影響力)的資料,才能做出最好的減量政策和管理規劃。 海草床、濕地和紅樹林的復育可能有助於吸碳,然而人工復育可能造成的生態風險(例如:單一品種復育可能降低生態多樣性,進而造成棲地生態的改變,或是外來種的引進)都應被注意和評估。
雖然目前許多國家都積極在各海域進行負碳研究和實驗,然而淺海至外洋經濟海域的海洋碳匯 /權,尚未為國際交易市場上的成熟商品,但是隨著國際碳費/稅的徵收,相信很快就會進行相關討論,台灣需要增加海洋研究與資料收集,以利面對未來國際新的規範和挑戰。
聯合國 #IPCC 最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公佈至今餘波盪漾。已經傷痕累累的大海,今後需要那些調適策略和復育思維?
#氣候戰役在台灣 第二季主題【AR6氣候報告解密】,專訪從科技產業轉戰生態研究與環境倡議的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助理教授曾筱君。收聽本集,你將會知道:
1. 自然碳匯悄悄流失!海洋竟會排放強力溫室氣體甲烷,
2. 什麼是「不當調適」?氣候調適策略該如何進行?
3. 從科技業工程師到斜槓派學者,這條路怎麼走?
#AR6 #甲烷 #海洋生態
IC Radio|https://bit.ly/3MQ24aj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IdtB2b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MSoSXh
Spotify|https://spoti.fi/3IcM8ve
甲烷(CH4)是溫室氣體之一,對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約為16-25%,而每單位甲烷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力是二氧化碳的86倍(IPCC, 2013)。工業革命之後,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急速增加,現今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是工業革命前的1.5倍,而這些大氣中增加的甲烷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生,例如:農業中使用的肥料,或是工廠、車輛的廢氣排放等。甲烷主要的來源為,有機物在無氧或缺氧環境下分解(例如:濕地、稻田、廢水、垃圾掩埋場等),天然氣田、煤礦區、油田也都是甲烷氣的主要來源。以往科學界認為水體的甲烷釋放量很低(除非該區域蘊藏天然氣或是油田),所以對於甲烷在水域的相關研究也不多,然而近期的許多研究指出,自然或人工水域受人為活動影響後,可能釋放更多的甲烷至大氣當中。Rosentreter等人在2021年的Nature Geoscience中更指出全球甲烷的釋放量有一半來自於水域環境,而且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將會有更多的甲烷釋放到大氣當中。 View on Facebook
目標堅定的超展開人生:小學想當獸醫?就直接走進開刀房當小小助理;喜歡玩水?就直接去念海洋科學;崇拜教科書作者?就直接去修他的課 ,做他的研究生;不知道以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直接去不同的家庭生活看看;想要減緩環境與氣候的變遷?就直接去當教授,發揮更大影響力;蔡總統一直被 Cue 的一集,到底還有多少驚喜?歡迎收聽 View on Facebook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曾筱君助理教授研究水域中溫室效應氣體(CH4和N2O)的分布和釋放量,同時分析氣候變遷和人為活動對水域環境的影響,並探討以科學為基礎的管理辦法或政策擬定方向,榮獲中華民國海洋學會第六屆「海洋薪傳獎」,並於近日海洋科學年會上進行頒獎。 View NTOU media View Hinet Times
海委會推動永續海洋淨零公正轉型的社會溝通-舉辦「藍色新視界」論壇
海洋委員會於112年11月4日至5日舉辦「藍色新視界-公正轉型視角下的海洋與淨零」論壇與「海洋與淨零公正轉型的協商實踐」劇場展演,從海洋視角探討、建構與環境、社會、經濟共榮共好的淨零轉型協商路徑。
活動計有海洋、藍碳、海岸社區和淨零公正轉型領域的利害關係方代表、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和政府機關等200餘人次參與。論壇主題包含再生能源發展與海岸社區的產業與生活關聯,同時也探討在地居民與海洋環境的互動關係;劇場則以「離岸風電進行式」為主題,結合藝術行動和社會科學研究,以公開展演方式向大眾呈現如何確保公平,共同迎向淨零轉型的契機,凝聚不同立場與觀點團體的共識,攜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