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是知名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喜劇作品,一般認為《暴風雨》最早出現在1610至1611年之間,也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最後一部獨自完成的戲劇和悲喜劇的性質,因此被稱為「傳奇劇」。當中豐富的角色與驚人的戲劇張力,向來是藝術創作者喜於挑戰的文本與題材。
故事講述米蘭公爵波布羅因沈迷於魔法與讀書而將國家大事交予弟弟,終於被親弟弟謀叛,和年幼的女兒被流放海上。因得到好心人的幫助,他們僥倖存活,流落到一座荒島。幸有忠臣貢札羅在船上備妥書籍和飲水糧食,才得以存活並練就一身法術,解救了島上受苦的精靈,並藉助精靈的力量呼風喚雨,成為一方之王。十多年過去了,他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以及法術和精靈的幫忙,以一場暴風雨把仇人們帶到這個島上。表面上,他故意讓曾經協助他弟弟謀叛的那不勒斯國王感受到失去兒子的錐心之痛,但事實上他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這位通過考驗的年輕王子。最後,普洛斯彼羅以博大的胸懷寬恕了仇敵,還為女兒找到了意中人,讓復仇變成一場和解與寬恕,甚至釋放了受他控制的精靈與島上眾生。大家離開海島回歸米蘭。
創作背景
《暴風雨》是時代的產物。莎士比亞所居住的英國,資本主義方興未艾,正在全方位施展拳腳;文藝復興如火如荼,人文主義者熱衷於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新思想,整個國家正走向中興。這種時代的印記不能不反映在作品中,這種平等的思想已經擺脫了中世紀的思想栓桔,從人文主義角度對人類進行了歌頌在《暴風雨》裡,普洛斯彼羅非但沒有憤世嫉俗、報復奪取他的爵位,反而設法使自己的女兒米蘭達與仇人的兒子斐迪南相識、相戀,結成連理,這種基督徒式的寬容精神映射出作家晚年的心態。他想化解仇恨,以德報怨,博愛世界,而這一切,當從年輕人開始,不要讓仇怨繼續下去。《暴風雨》大約寫於1611年,於1611年底首演,1623年第一次正式出版。
主要的人物
波布羅(Prospero)-米蘭公爵,故事的主角
米蘭達(Miranda)-普洛斯彼羅之女
愛麗兒(Ariel)-精靈
卡利班(Caliban)-普洛斯彼羅的僕人
安東尼奧(Antonio)-因篡權而成為米蘭現時的公爵,普洛斯彼羅的弟弟
阿隆索(Alonso)-那不勒斯國王
腓迪南(Ferdinand)-阿隆索之子,那不勒斯王子
西巴斯辛(Sebastian)-阿隆索之弟
貢札羅 (Gonzalo)-那不勒斯國王的顧問,曾幫助普洛斯彼羅
阿德里安(Adrian)-貴族
弗蘭西斯科(Francisco)-貴族
伊里斯(Iris)-精靈
刻瑞斯(Ceres)-精靈
朱諾(Juno)-精靈
§ 波布羅
威廉·莎士比亞的波布羅是一種毫不貪戀權位,完全投身於超脫世俗的事業中的賢者的形象。波布羅本來是米蘭公爵。由於沉迷於學問和魔法而將政治事務全部丟給弟弟安東尼奧奧。對於這種對政治的漠然而為自己帶來災難的經歷,波布羅並不感到後悔。也並沒有如同中國人傳統上對君王沉迷藝術的行為所進行的批判。相反,他至死不渝地讚美他的學問藝術和魔法。波布羅在向女兒訴說往事的時候仍然稱它為「勝過世上所稱道的一切事業。」遭受了亡國之恨和殺身之禍的波布羅並沒有後悔自己沉迷於學問和魔法。因為那是他心中真正的事業。作為國主,沒有證據顯示他依照自己的君主地位去尋求人民的福祉。他所追求的東西是非功利的、內在的。他沉迷的魔法,象徵人類在生活之外對彼岸的一種追求。
§
米蘭達
身為波布羅的女兒,米蘭達完全沒有任何世俗的觀念。她是在孤島上又他的父親撫養長大的,從而像徵著一種絕對的純潔。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劇中屢次強調她是個處女,看似顯得多餘。因為正如她自己所說:「除了你,好友,和我的親愛的父親以外,也不曾見過哪一個我可以稱為男子的人。」這裡劇中米蘭達的處女身份,象徵著一種沒有受到社會性沾染的純潔。
§
腓迪南
腓迪南的身份是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的兒子,也就是波布羅的仇人之子。與《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的那些仇人們的子女和朋友不同,這位腓迪南卻是個善良純潔的青年,無論他的父親是多麼姦詐。腓迪南這個角色是被寬恕者心中善的化身。同樣,也是他父親的罪孽得以被救贖的根基。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作惡者心中的善。而這種善,是透過對米蘭達的愛來表現的。
§
愛麗兒
從一開始那不勒斯王所乘坐的船遭受的暴風雨開始,到後面的種種魔法的施為,幾乎全部都是愛麗兒這個精靈做的。她原本是島上的女巫西考拉克斯所驅使的僕人,但是由於本性善良,無法服從邪惡的命令,遭到痛苦的幽禁。最後被波布羅所救出,從此為波布羅效勞。愛麗兒象徵超驗知識力量本身。作為一個善良溫順的精靈,她無法被邪惡的女巫西考拉克斯所驅使,說明了超驗知識的力量無法被邪惡所駕馭。從這裡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一種寄託。即真正的理性即是美德。
§
卡利班
在《暴風雨》中,卡利班不論外表還是性格,都和其他人大相逕庭。然而,儘管在劇中是個重要而有趣的人物,但卡利班的形貌卻沒有得到具體的描述,人們很難弄清楚他是何模樣,甚至不知道他是人還是野獸。從劇中其他人的口中得到的印像是:卡利班看起來一定很奇怪,似乎是個半人半獸的怪物。波布羅說起卡利班的長相就一個字:醜。
原著的分場大綱
ACT 1 SCENE 1
在一艘遭遇猛烈風暴的船上有以下人物:那不勒斯的國王Alonso,他的兒子Ferdinand ,他的兄弟Sebastian ,他的顧問Gonzalo,米蘭的公爵Antonio。這群貴族在突尼斯參加完Alonso女兒的婚禮後,正在返回意大利。風暴肆虐時,船長和水手們正試圖控制船隻,而皇室貴族們卻礙手礙腳。船似乎即將沉沒,水手們大喊:「天啊!我們的船要完了,沉了!」
ACT 1 SCENE 2
Miranda看著暴風雨吞噬著船隻,感到不安。她請求她的父親,巫師Prospero 平息風暴。Prospero 安慰她,說「沒有什麼傷害」。然後,他向她講述了他們如何來到這個島上的故事。
Prospero 利用他的魔法讓Miranda入睡,然後呼喚精靈Arial 。Arial 描述了他如何製造了風暴。Prospero 感到滿意,但告訴Arial 「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Arial 表示反對,Prospero 威脅他,但也承諾在他服從後的「兩天之後」給予他自由。
Prospero 喚醒Miranda,帶她去見奴隸Caliban。Caliban向他們咒罵,Prospero 稱他為「撒謊的奴隸」,並說他們無法信任他,因為他試圖強迫Miranda與他發生關係。
Arial 引導 Ferdinand 前來。Ferdinand 和Miranda一見鍾情,「第一眼/他們便互相倾心」。Prospero 假裝生氣,他利用魔法囚禁了Ferdinand 。
ACT 2 SCENE 1
Alonso、Antonio、Sebastian 、Gonzalo等人在船難後一起被沖上這座島嶼。Alonso為他的兒子Ferdinand 的安危感到擔心,其他人試圖安慰他。Arial 隱形地進入,讓他們都入睡,除了Antonio和Sebastian 。Antonio說服Sebastian 背叛他的兄弟Alonso,就像Antonio背叛了他的兄弟Prospero 一樣。當Sebastian 和Antonio舉劍,要殺死正在熟睡的Alonso和Gonzalo時,Arial 將他們喚醒。Sebastian 和Antonio假裝拔劍,是為了保護他們。Alonso說:「離開這片地方,讓我們繼續尋找/我可憐的兒子」。
ACT 2 SCENE 2
Caliban看到Trinculo靠近,害怕是Prospero派來的精靈,於是他躲在斗篷下面。Trinculo的朋友Stephano進來了。他帶著一桶酒被沖上岸,已經喝醉了。他倒酒進Caliban的嘴裡,由於Caliban從未品嚐過酒,他很快就喝醉了。Caliban認為Stephano是「一位勇敢的神,帶著天上的美酒」,並主動表示要侍奉他作為他的新主人。Stephano感到受寵若驚,對Caliban說:「勇敢的怪物!帶路吧!」
ACT 3 SCENE 1
Ferdinand 心裡想著Miranda,說他樂意完成Prospero 吩咐他做的卑微工作,因為他對Miranda的愛。Miranda和Ferdinand 表達了彼此的愛,並同意結婚。Prospero 告訴觀眾說:「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就像他們一樣,/ 我們都被這驚喜所感動,但我對於這件事的喜悅/ 無可比擬」。他離開繼續他的計劃。
ACT 3 SCENE 2
Caliban告訴Stephano,這個島嶼被「一個暴君、一個巫師統治著,他用詭計欺騙了我,奪走了這個島嶼」。Caliban說服Stephano殺死Prospero ,「打碎他的頭蓋骨,或用木樁穿刺他的腹部」,並娶Miranda為妻,統治這個島嶼。他們唱歌慶祝他們的計劃,但被Arial 的魔法音樂打斷。Caliban安慰他們說:「不要害怕,這個島嶼充滿了聲音,/ 還有美妙的氣息,既帶給愉悅又不會傷害」,他們跟隨著那奇怪的音樂前進。
ACT 3 SCENE 3
Alonso、Antonio、Sebastian 、Gonzalo疲憊不堪地搜尋Ferdinand。突然出現音樂和奇怪的生物擺出一個宴會。這些生物消失了,但留下了盛宴。Arial 以鷹身女妖的形象出現,審判Alonso、Antonio、Sebastian,並告訴他們,由於這個原因,他們被捲入了風暴中,失去了Ferdinand。Prospero讚揚Arial ,告訴觀眾說:「我的魔法奏效了,/ 我的敵人都陷入了混亂。現在他們都在我掌握之中。」
ACT 4 SCENE 1
Prospero 釋放Ferdinand 。他告訴Ferdinand 和Miranda,他同意他們的婚姻。他與精靈們一起創造了一場神奇的表演,祝福Miranda和Ferdinand 的「真愛之約」。精靈們化身為彩虹和和諧女神伊麗絲、豐收女神瑟瑞絲和眾神之后朱諾,還有其他精靈。突然,Prospero 打斷了表演,告訴觀眾說:「我忘記了那個可惡的陰謀/ 來自野獸Caliban和他的同謀們」。他告訴Ferdinand 和Miranda說:「我們的歡樂現在已經結束」。他安慰他們,讓他們離開,然後呼喚Arial 。
Arial 引導Caliban、Stephano和Trinculo他們繞著島嶼走。Prospero 讓Arial 利用牢房裡的華服來分散陰謀者的注意力,Stephano和Trinculo被衣服吸引而偏離了殺害Prospero 的計劃。精靈們出現並驅趕Stephano、Trinculo和Caliban。Prospero 派Arial 去確保他們受到懲罰。
ACT 5 SCENE 1
Prospero的所有計劃正在聚集在一起。Arial 告訴他貴族們「都成了囚犯」。Prospero 說,儘管他們犯下了「高度的錯誤」,如果他們「悔過」,他將原諒他們。他派Arial 去「釋放他們」,在內心獨白中宣布放棄自己的魔法,承諾「我將打斷我的權杖」和「我將淹沒我的書籍」。
Arial 帶領貴族們進來。當Prospero 原諒他們時,他們開始恢復正常。
Prospero 擁抱Alonso,並展示Miranda和Ferdinand 在他的牢房裡一起下棋。
Prospero 派Arial 去「釋放Caliban和他的同伴」。Caliban為自己把「這個醉鬼當作一個神」感到抱歉,並承諾「今後我會變得明智,並尋求恩寵」。Prospero 邀請貴族們到他的「簡陋牢房」過夜,承諾在第二天他們一起返回那不勒斯之前,向他們講述「我的一生故事」。
Prospero 告訴Arial 要確保他們安全返回那不勒斯,然後Arial從此便會自由。
作品主題
接納與和解
接納與和解是《暴風雨》的主題思想。在劇中,損失得到了彌補,邪惡受到了打擊。這與莎士比亞其它幾部晚期作品一樣,主題都是人性的復活、再生,使人深刻意識到,清除了邪惡的人間是何等美好,那是一種表面覆蓋著壞現象的美好事物。它不僅展現了表面現象與事物的本質之間的反差;它也是一種反思,一種對動物界、人類社會和精神界諸方面的反思。這是莎士比亞對人認識的思想基礎。
《暴風雨》顯然是個童話故事,在劇中既有凡人,又有鬼神、精靈、迷人的王子和漂亮的公主。在某種意義上說,此劇表現了正義對邪惡的勝利。一場暴風雨把劇中的人物與世隔絕,把他們帶到一個神秘的小島上。像莎士比亞晚年的其他三齣戲劇一樣,該劇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冒犯、懺悔、懲罰、寬恕及和解的主題。雖然在這齣劇裡,罪人的懺悔和受侮辱者的寬宏大量看來似乎是表面化、形式化的。而在普洛斯彼羅這方面,原諒中也欠缺和解的誠意。只是因為明白自己處於優勢,敵人已經到了任他擺佈的地步罷了。但是普洛斯彼羅因他的才能和威望而得到人們崇拜。他頭腦冷靜,對自然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持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和客觀的眼光。這正好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大背景下,理性和人性從容登場的一種奇妙的暗喻。
當然,《暴風雨》並不僅僅影射自然界的暴風雨,它尤其表現了劇中人物那充滿洶湧紛繁情感的內心世界。但人類這種激情如同暴風雨在自然界中的表現一樣,一旦雨過天晴,則神奇地化為和解、寬恕和平安。《暴風雨》這個故事體現了莎士比亞最渴望的圓滿:惡人悔改、義人不死、公道還回。最重要的是,人性的軟弱也得到了修補,寬恕在《暴風雨》中也得到了補償。
在《暴風雨》中更為重要的,也深深蘊含作者對於人性的洞徹理解與豁達態度。生活中難免苦難,難免變故,但是作為一個「人」應有直面人生,遇變不驚,從容以對的膽魄與氣度,這樣才能充分領略生活中的「人性美」。
對烏托邦的反諷
《暴風雨》之所以被認為是莎翁烏托邦思想的體現,是由於在劇中貢柴羅的台詞提出了烏托邦的構想,這段台詞中他提到「要實行一切與眾不同的設施,我要禁止一切的貿易:沒有地方官的設立;沒有文學,富有、貧窮和僱用都要廢止;契約、承襲、疆界、區域、耕種、葡萄園都沒有,金屬、穀物、酒、油都沒有用處,廢除職業,所有的人都不作事:婦女也是這樣,但她們是天真而純潔;沒有君主」。然而,貢柴羅向眾人陳述自己的壯志雄心,得到的卻是別人的諷刺「西巴斯辛:但是他說他是這島上的王。安東尼奧:他的共和國的後而的部分把開頭的部分忘了」。從創作年代上來講,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要早於莎翁的劇作,假如說莎翁是對《烏托邦》這部作品有所了解的,則可以從這段中看出作家對這樣一個國度的態度並不是肯定的。眾所周知,《烏托邦》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公有製,可是在一個公有製的國度裡卻存在帝王,雖然這帝王無比英明,幾乎到了神的境界,但他依然是統治階級,國家的政策即使完關無缺,卻不是靠著人民建立的,而是依靠統治階級頒布實施的,這並不是一個平等的公有製,這是《烏托邦》中的公有製本身的矛盾和局限。莎翁透過其他人物對貢柴羅構想的諷刺,可以是看作他對這樣一種矛盾的態度,或者也可以認為這是莎翁對烏托邦的一種諷刺。
《暴風雨》利用普洛斯彼羅和凱列班的關係,生動、形象化地闡述了西方殖民主義。在戲劇中,普洛斯彼羅代表殖民者,在被安東尼陷害遭遇海難後無意間發現了地中海附近的無名孤島,並且以強大的魔法為統治工具,在島上建立屬於自己的王國;而凱列班則代表殖民地上的原住民土著民,值得一提的是,在英語中,凱列班與野人凱尼班相似,並且在發音上也與“黑色”相似,莎士比亞更具體地將凱列班比喻為殖民地的原住民土著有色人種。由此可見,在《暴風雨》中,普洛斯彼羅所展現的是西方殖民傳統人文主義者的偽善,凱列班所展現的是被殖民者所受的壓迫和人權上的扭曲。
當然,傳奇劇《暴風雨》所展現的現實意義不僅限於對後殖民主義的闡述、揭示,在戲劇中莎士比亞也透過其他意象去表現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歷史主義和各個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從新歷史主義的視角上,莎士比亞透過將普洛斯彼羅的魔法和非洲女巫的巫術進行對比,以虛構的故事情節來繪製當時英國社會政治與宗教之間的關係。普洛斯彼羅所代表的是當時受到排擠的天主教,而非洲女巫所代表的則是除去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信仰。在普洛斯彼羅和非洲女巫因無名孤島而爭奪不休的過程中,普洛斯彼羅以其強大的魔法戰勝了女巫的巫術,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信仰相互排斥、抵觸的關係,以及當時統治者對於宗教信仰的態度,即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信仰,但不排除仍舊存在其他宗教信仰與鬼神論。同時,在強調了當時英國社會宗教信仰問題的同時,莎士比亞也透過普洛斯彼羅慷慨激昂的台詞表述了在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下,人文主義者對於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文主義得以全面貫徹實施的渴望。可以說,莎士比亞借助普洛斯彼羅之嘴表達了尖銳矛盾下其自身的理想—建立一個沒有紛爭的烏托邦。但事實上是,理想主義無法與封建現實達成統一,相反人文主義與現實統治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且愈演愈烈,莎士比亞只能依靠戲劇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這也正是為什麼在傳奇劇《暴風雨》中會出現大量虛幻的魔法元素內容的原因之一。
藝術特色
威廉·莎士比亞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方面表現出語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他善於運用比喻(明喻、暗喻)、替代和矛盾的拼合、錯位、誇張、突降等手法以求取新鮮的藝術效果,從而達到了高度的形象化和個性,使語言呈現出動人的魅力。如誇張的運用,莎士比亞善於在描寫人或事物時,在現實基礎上,作必要的擴大形象的描述,或超乎事實的描繪,使被寫的對象的本質特徵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以便給人深刻的印象,增強語言的具體可感性。「(我)遮暗了中天的太陽,喚起作亂的狂風,在青天碧海之間激起浩蕩的戰爭;我把火給予震雷,用喬武大神的霹靂劈碎了他自己那株粗幹的橡樹;我使穩固的海峽震動,連根拔起松樹和杉柏…」。作者運用誇張的語言描寫普洛斯彼羅的“魔力”,正是依靠“魔力”制服醜怪,驅使精靈像徵人的精神久識破陰謀,制止惡行,而這“魔力”是科學和技藝、智慧和理性的代名詞,人類正是靠著它,擺脫了原始的野蠻狀態,走出了漫長的中世紀黑夜,一步步地朝著現代社會邁進。最終他放棄“魔力”,但並非放棄科學,恰恰是進一步表明了他寬恕仁愛之心和對人性的尊重。正是莎翁筆下新意迭出的形象誇張,總是這麼及時地聯翩而來,異彩流光、美不勝收,所寫事物的特徵與本質也就這樣刀刻斧鑿般深深印在讀者心中。
在《暴風雨》的「圓」形結構中,「時間」也就成了「一個寓意人物」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時間」將劇情一分為三:第一部分為悲劇階段,人物間的矛盾衝突層出不窮,在主角面前,苦痛和災難接踵而至,一切都在向著死亡和毀滅迅速推進;第二部分為過渡階段,矛盾和衝突正在冰消雪融,陰鬱的氣氛正在被歡快明朗的氣氛所取代,形勢發展的趨勢愈益有利於主人公的命運;第三部分為喜劇階段,矛盾衝突迅速解決,主人公的願望得到完滿實現,一切都沉浸在歡樂和音樂之中。值得著重指出的是,在上述三部分情節安排中,作者並非均衡地分配時間,而是相對延長情節的中間階段。例如在《暴風雨》中普洛斯彼羅落難荒島,度過了12年離群索居的生活之後,才得以重返故國。中間過渡階段「時間」的相對延長,反映出作者的創作意圖,表明從分裂到和諧,從不幸到歡樂,既取決於人們心靈創傷的治愈,也取決於人們污濁靈魂的淨化,而這兩者,都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而是需要經歷長時期的精神磨礪和脫胎換骨的改造。「時間」在「圓」形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由此清楚地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