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在排演《暴風雨》期間,於這個囚禁著眾多角色的孤獨島嶼上,看見了自己生命的投影。莎士比亞的文字和《暴風雨》的故事,逐漸逐漸偏離了原來的航道。
一個劇場,兩位演員,交織舞臺、光影與聲音,重構莎士比亞最後一部傳奇劇《暴風雨》。結合眾聲喧嘩的舞臺美學,以及卓劇場對演員表演性的持續發挖,我們將與莎士比亞同行,合力把《暴風雨》化成一個與當下對話的作品。
#重構莎翁傳奇巨著
#展現細膩舞台美學
#年度必看美學作品
「我哋到底喺度做緊乜嘢?」
「我哋做緊暴風雨。」
每一日的生活之中,到底你要擔任幾多個角色?
你情我願、還是不情不願⋯⋯
也要每日反覆繼續⋯⋯
#建立、#摧毀、#求生,生活還是生存?
絕處還有希望嗎?
原創/探索系列《暴風雨》由香港眾聲喧嘩 #方祺端 擔任編導,澳門卓劇場聯合藝術總監 #葉嘉文,#胡美寶 主演。將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最後一部傳奇劇《暴風雨》進行當代改編。莎士比亞這個名字相信對於觀眾們並不陌生,其筆下的劇本眾多,問及為何會選擇這個劇本,導演方祺端笑說「盤古開初個開初,是因為我喜歡。」並分享了一個十年前他曾經看過覺得很好看的演出版本。
#由喜歡到進行探索
「現在還做暴風雨有何意義?」並強調這只是他個人覺得「《暴風雨》在今時今日不適合按原劇本直接做出來。」於是《暴風雨》存在的意義成為了他創作的起點。
「這次的創作更像寫和改中間,寫是由零開始,而改則可能是時、地、人的修改,例如背景改成現代,發生地點改為澳門之類。而這次的改篇更像兩者中間,既是新的創作,但因為真的有《暴風雨》這個劇本,所以又不是由零開始。」方祺端認為《暴風雨》最後一段台詞,更像是莎士比亞自身,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透過寫作經歷莎士比亞的文字
「以寫作的身份和以導演的身份經歷莎士比亞是不一樣的,當你書寫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劇情亂來,狗血,甚至不合邏輯。但他的文字好靚,文字的意象豐富,押韻音韻上全都在說話。」他分享之前在英國看莎士比亞劇本的作品,「不同人的語言真的不同,那些英國演員講台詞的音韻會讓你瞬間明白為何會這樣寫,那種好聽的程度甚至可以讓你拋開情節。當跟著書寫時,你會感受到莎士比亞的文字功力是多麼的強大。」
#每個崗位都是創作的一部份
回想起第一天觀看排練的時候,團隊還在打磨劇本的階段。當時聽導演方祺端分享,排戲反而是刪戲的過程,沒有人知道整個作品最終成品如何,而排練過程更像是各部門間創作人的對話,每個崗位都是創作的一部份,因此,戲的最終走向跟團隊每一個人都有關。
經過幾次的排練觀察及訪問,也許以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來形容這個團隊的合作關係最貼切。導演和演員間的默契與信任,建立在他們對彼此的欣賞及對劇場的想像和追求有著某種不謀而合。
在排練場中,會看見他們在創作上的默契。例如在排練第一場,兩位演員會先演一遍那段戲,結束後,導演會對他們剛剛的嘗試作出回應。有時是更精準在台位上或行動上的選擇,有時是演員作出的新嘗試以觀眾角度會閱讀到甚麼。在創作過程中,演員每一刻都可以隨著自己的想像或自己的感覺去試、去尋找。而導演就像一雙外在的眼睛,讓演員知道觀眾接收與呈現所想之間的距離。與傳統劇本的排練方式不同,他們的合作不是完全由導演主導,決定好整個戲的走向,反而是大家對整個戲有一個共同的想像方向,透過不斷嘗試,讓一切具像化。
如導演分享「演員在過程中作出很多嘗試,在排練中也改變了我的想法」。對於彼此的合作,導演稱讚兩位演員均有一雙導演的眼睛,能理解導演想要以及有足夠的意識回看自身的表演,加上演員們的技能齊全,所以提出的想法他們也能即時呈現。
而問及演員時,他們亦有表達在合作溝通的碰撞上十分理想。演員葉嘉文分享:「導演方祺端對演員的工作不只是方式,甚或演員在創作時所需的環境他也是有概念的。即使叫演員嘗試一些東西,事後討論上或多或少也是以整件事的方向去想,例如導演提出的文字建議,調度建議,那些東西是否能幫助演員,演員是否需要多些時間才可以去到下一場的某個狀態。」各部門互相之間明白彼此在工作甚麼,需要甚麼。正正因為如此,才創建現在的創作模式。
*特設觀察紀錄員,以是次的製作作為觀察對象,不定期與製作團隊探討是次合作過程之中的經驗,並紀錄成文字,讓更多受眾能分享是次的製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