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二孝許博翔
心裡一直期待的日子終於到了。11月26日(五)中午,老師先將試作場的模型給我們看,也講解應該怎麼做,預訂要花多久的時間,當第一次看到模型時,就覺得好猛,原來繪圖、黏貼、組合模型,只需短短2天就行了,當下很想馬上來學校開始製作。星期六終於來了,我先跟宗翰約好,早上7:30在捷運獅甲站集合,之後一起吃早餐,8:30進入學校開始工作。
在老師的指導下,先開始割模型紙板,過程中覺得很好玩,所以動作也就快了許多。到了中午,老師請我們吃午餐,不知道為啥老師請的總是特別好吃,所以就吃了很快。吃完後返回建築科辦公室,開始組裝模型,下午5點組裝完成2樓模型,最後愉快的收工回家了。
第二天,多了昀叡,繼續製作3至5層模型,過程一樣有說有笑,最主要的是我們終於完成了五層樓模型,雖然還有很多缺點,但是組裝完後,很有成就,這真是一個美好回憶,希望還有機會可以像這樣學不同新事物。
建二孝何宗翰
參加高科大抗震盃,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體驗,在老師的教導下,進度快了許多。剛開始做的時候,動作比較慢,也容易做錯、黏錯,但經過幾個小時後,技術越來越熟練,速度也越來越快,雖然做完的重量超過比賽所規定,還需要再修改,但對於我們來說,已經非常滿意了,因為是第一次做,所以設計上有一點問題,經過多次更改後,才逐漸接近完成品。
我覺得製作抗震模型,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培養同學之間的默契,清晰的思緒,還有專注力,不管之後的比賽結果如何,我想這些事情都是非常有意義。
建二孝鍾昀叡
10月28日(星期日)我到學校,不是參加重補修,是為了12月中旬要參加高科大抗震競賽。到達建築科辦公室後,看到先來的兩位同學,跟老師討論模型的事情,由於我們是各組分開來製作,所以先前沒有太多瞭解,與老師討論後,老師分配了每個人該做的事情,我從最基本工作開始,切割模型,因為一開始力道沒掌握住,導致切錯,之後越來越上手,全部切完後,接著要將模型黏起來,原本我們使用的黏著劑是白膠,但是學姐拿來相片膠,用起來更方便。
到了下午,我們犯了一個嚴重錯誤,把柱子黏錯,好險老師有來看,不然就沒法補救了。將錯誤的地方改正完後,不知不覺,結束了一天的練習,最後我們的模型秤重為210克,超過大會規定重量。
建二孝范睿達
剛開始製作模型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下手,當老師教我後,我才知道該怎麼做。第一次割紙的時候,我覺得割的實在有夠難看,不過在老師的指導下,我慢慢學會了,第二次就割的蠻不錯。製作模型的前半段,我覺得還蠻容易,難的是在後半段,要先把割好的紙,試著摺摺看,如果有割錯的地方,要馬上修正,摺完成後就要上膠,上膠的時候,膠只要用一點就好,不要太多,塗均勻後再黏好。把黏好四面牆壁,拼湊起來成一層樓,然後上膠把柱子黏好。
之後就重覆的切割與黏貼。不過要小心,在黏貼的時候,要仔細檢查,如果會發生一點小錯誤,就要好好的檢討,下次不要再出錯,完成五層後,再拿去秤重,看是否超過200克。
建二孝陳員繼
11月3日與4日兩天,我們完成了一棟五層樓的抗震模型,在製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小問題,以美工刀割西卡紙時,容易因為尺沒有拿直而割歪,導致構件有微小的誤差,雖然不影響黏貼與組合,但美觀上會有一些不好看,黏貼的階段需要常常洗手,避免手上沾黏的殘膠,附著在構件表面上,導致表面有髒汙,影響外觀整潔。組合的程序是最複雜且繁瑣,必須注意每層樓的構件是否正確,進而還要確認零件的黏貼方向及黏貼邊,是要外凸還是內凹。
在組裝1F與2F時,因為展開圖忘記修改,多做了兩支樑,以及2F原本四面牆都有托梁,在組裝時疏忽而導致一面牆沒有托梁,組裝3F、4F、5F時,改進了上述的缺點,亦將十字樑修正為橫樑,因為比賽規定建築模型加底板重量必須小於200公克,經過秤重後為190克,確定此次的抗震模型製作成功,這是我們花了約12小時的心血,完成後真的感到非常開心,也讓我覺得這兩天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建二孝陳張維
這次製作抗震模型,我們可以在兩天內完成,建立在其他組員前一天的努力。星期六一個應該要放假,好好在家裡睡覺的時間,我們卻抱著新奇的心,到學校做抗震模型,由於剛開始什麼都不會,所以老師先印出各個零件的展開圖,先讓我們切割,在切割的時候,柱子的摺線要向外包住樓版。把零件割完,接下來就是黏模型,老師要我們用沒水的原子筆,畫出摺紙的位置,擔心用刀背會割斷,畫完後就是重點,如何拼起來?
老師藉由我們割完零件到組裝的時候,學習如何看展開圖,在黏的時候,相片膠要適量,不要太多或太少,細心的慢慢組裝零件。各層樓全部組合完成,最刺激的就是秤重了,結果是190克。對於第一次做模型感到很開心,在製作過程中,我們遇到問題常與老師一起討論,在彼此討論中,學到很多,最後要謝謝老師假日到學校陪我們。
建二孝吳珮慈
第一次接觸抗震盃模型製作,起初覺得很難,但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慢慢地變的上手,剛開始割柱子時,還不太熟練,割的歪歪的,後來別的樓層也有些割歪,黏合時,膠會黏在手上,時常要洗手,畫線時一畫歪,折線就會怪怪的,一二樓的柱子有許多斜面,有點難割,後來慢慢抓到方法,越來越順手,上膠也越來越順,第一天做完兩層,做完時感覺超棒,因為這是第一次嘗試,所以特別有成就感。
隔天同組的同學都到齊了,人多事情做得更快,大家一起分工合作,星期日只花半天時間,就把剩下的三層完工,透過這次製作抗震模型,我學到了許多,也知道要如何繪製展開圖,在我們一邊做模型與切割時,也一起和老師討論和修改尺寸,從錯誤中學習,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就是為了做出最美的作品參賽,感謝老師犧牲假日時間,來教導我們,如果沒有老師您的神救援,我們這組絕對完蛋。
建二孝蕭又瑄
這個週末,我們這組利用假日時間,學習模型製作及基本抗震的概念,前一天沒有整組人到齊,直到今天(星期日),大家才到齊一起製作抗震模型。因為有其他幾組的範例及一些他們在操作時得到的經驗,讓我們知道有那些部分需要注意,由於昨天來的同學,已經做好全部模型中最困難的壹層與貳層模型,讓我們今天組合的速度增加了許多,非常謝謝他們,要不是有他們先來製作,我們無法在這兩天完成。
這是我們第一次製作模型,準備要參加下個月高科大比賽,大家在製作過程中,難免會有些微小的緊張,一段時間會聽到有人尖叫:「啊~我割錯了」或者是聽到:「怎麼辦,這邊不知道要割還是不割?」這時,大家就會給個眼神,吸口氣再繼續動作。一是因為害怕自己做錯,使得身體緊繃而做不好模型,二是怕速度太慢,而沒辦法準時完成,其實在製作過程中的談笑風生,足以減去我們的一些緊張及害怕感,讓我們能放心的做下去。
整個製作過程中,應該是我做錯最多吧,哈哈!三不五時就差點毀掉一個部分,不然就是黏到紙的表面黑黑的或其他地方糊掉,最嚴重的莫過於割斷了其他不該切的部分,好家在!我們這組的組員有個手很巧的同學,才拯救了我的原本錯誤,非常感謝他的支援,讓我繼續完成模型。非常謝謝老師花假日的時間來學校指導我們,也順利的做出在比賽規定範圍的模型,最後秤重180公克,完美收工回家,大家辛苦啦。
建二孝洪啟禎
11月4日(星期日)早上來學校做高科大克震模型,因為我睡過頭,10點多才到學校,真的很謝謝我們這組的組員們,耐心的告訴我該做甚麼事。組長佳禎與珮慈在星期六時已將壹貳層模型做好了,並且將大部分的柱、梁裁切完畢,所以當天只需將模型黏好就可以了。
但是如何將西卡紙黏起來,也是一門學問,將黏貼的膠控制在一定的量,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以避免造成模型的總重量大於200公克。我覺得真的很開心,能夠參加這一次的大克震競賽,即使這次的比賽沒有得名,我也覺得沒有關係,因為這是我們一起想做的事,也是大家喜歡的事情,希望藉由這一次的實作經驗,能夠在之後的練習中有所進步,謝謝永翔老師,您辛苦了!
建二孝王雅萱
11月4日(星期日),第一次到學校製作抗震的模型。總共五層樓,一、二樓有托梁,較為困難,三、四、五層結構都一樣,比較容易。因為前一天星期六。已經有兩位組員到學校製作,星期日我們只需要做好三四五層樓拼裝即可。一開始在聽的時候,只有「一頭霧水」可以表達,聽完講解後,又多看了幾眼,多摸了幾下,才有個概念。
看著割好的模型,邊割邊摸索,直到第一張模型紙切割完後,親自摺出形狀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柱與牆,比較熟悉後,就可以邊割著紙張,邊自己思考割那一條線才是正確的,哪些地方是要接合的,哪些地方黏貼哪裡等。大部分構件完成後,老師教我們看展開圖,並進行修改。聽著老師講解,再看著螢幕的操作,實在是頭昏眼花,不得不說老師實在是太厲害了,雖然我還是一位新手,但經過半天時間,也學了不少東西,對於模型的概念,也增加不少。希望以後自己能有不同的想法,自己可以畫出一張完整的展開圖。
建二孝黃佳禎
在這個秋意濃厚的早晨,書包裡帶著滿滿的睡意,來到了熟悉的校園,假日加入了學習課程,使得假日變得更充實,帶來更多的學習經驗,這初次的抗震模型練習,讓我更懂得展開圖,以及了解模型的構造及原理,在一個美好的早晨帶來更不一樣的收穫,在努力的過程中交雜著歡樂的氣氛以及疲倦的眼睛,我們慢慢地摸索每一張展開圖,老師也不厭其煩的一步一步指導我們,這個努力的過程將會是我們邁向冠軍的基石。
老師一步一步指導,我們的團隊一點一滴的變得更加精壯,在學習中成長,在錯誤中突破、突破、再突破,這是引導我們邁向最佳成果的道路,從生疏到熟悉,直到精煉,在這次的學習過程,我也領悟到團隊的重要性,團隊合作能更快速、更有效率的完成作品,充實了我原本遊手好閒的假日。
建二孝張可昕
?2018/11/11(星期日),在這個秋意正濃的天氣中,我們小組紛紛抵達學校與張永翔老師會合,大家坐在科辦的沙發上,聽著永翔老師對於模型的設計理念與功能,我們從這裡得知抗震主要加強一、二樓,一般地震在樓層底部會有剪力破壞,於是我們得加強底部柱子強度,但又礙於規定重量必須在200公克,因此我們把三、四、五樓的其中一邊橫樑去掉,接合處也是面積越小越好。
但在製作過程中真正遇到瓶頸的是二樓,二樓的橫樑有加托肩,而橫樑要與樓板以及角柱接合並不是那麼容易,因此永翔老師陪著我們一起討論,盡可能想出最好的辦法,果然結合大家的意見,並且齊心協力的組裝下,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最終克服難關。
模型中我最滿意的部分是一樓的斜撐,我認為斜撐的設計不僅增加了模型的視覺美感也提升柱子的強度,模型完成後,我們拿去秤重,重量控制在190公克,完美的結束模型製作,而製作過程也比我想像中來的有效率,雖然大家不是一語不發的認真製作,而是帶著歡樂的氣氛完成模型,但在發生問題時,老師和同學們都會聚在一起思考,這就是團隊精神。
今天最感謝的就是張永翔老師,不僅比我們早到學校,還請我們吃午餐,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悉心教導,我們能擁有這麼用心的老師,是建築科的幸運。
建二孝蘇旭凱
這是第一次接觸到建築模型的製作,當知道有高科大克震這個活動時,我與同學立馬決議參加,一方面是想嘗試未來可能接觸的行業,一方面替自己的生涯增添色彩。與同學及老師討論完後,才發現大賽須顧及的規範是非常明確的,無論是柱子及樑的尺寸還是超重的懲罰係數,都令我們反覆思考並加以討論。
科裡老師提供關於抗震及制震的想法中,最後我們選擇的是永翔老師的模型,永翔老師利用的斜撐與內柱是與我們想法最契合的,而叔松老師則是提供我們結構承重的架構及帶著我們測試搖晃的試驗。
製作並不是這麼順利,我們與永翔老師約在禮拜日(11/11)的早上9點至下午13點製作第一型模型,我們嘗試在一樓擺放了斜撐,也於二樓擺放托肩,捨棄原本的牛腿,也將每一層樓的中心柱減少至一根樑,避免超重而被加重懲罰係數,當做到中午時,永翔老師帶著我們飢餓的身軀去到自助餐,當與老師和組員坐在一塊吃飯討論時,讓我體會到團隊的力量。
而在放上最後一根樑後,我們趕緊將模型移至電子秤重儀上進行秤重,而不出我們意料之外,並沒有超出大賽規定的200公克,我們將秤重的結果分享給苦心教導永翔老師及遠端指導的叔松老師。此次的活動令我學到了共同思考、團體製作。
建二孝鄭喬
107年11月11日,第一次做抗震模型,一開始覺得蠻困難的,但經過老師各個方面的用心教導後,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在製作的過程起始會不小心割錯和貼錯,經過老師與同學多次的改正與討論,讓整個作品更佳的完整及完美。製作方面上,不關是貼膠還是切割及組裝,都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術。
從第一層到第二層到第三、第四、第五,每一層的增加,成就感就增加一些,大家製作的功力,也隨著每一層的增加,而有所進步。在這次周日的抗震模型製作,讓我更了解,在做模型方面,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及技術,過程看似很長,其實過得很快,在短短的幾小時內有同學們的陪伴,真的過得非常快,最主要還是要感謝永翔老師時時刻刻的陪在我們身邊,每一個步驟都幫助著我們。
這次的製作也讓我們學了一種精神,就是團隊精神,大家分工合作,認真細心的完成每一步,讓我們更又效率的去完成。花費這短短的幾小時值得了,真的是獲益良多阿,一舉多得,感謝同學的配合及永翔老師的幫忙。
建二孝郭銘倫
在11月11日這天,我原以為是個美好的假日準備睡到死,到了早上大概6點多,我突然驚醒,想到好像有什麼重要的事,腦袋頓時飄過一句(要做抗震模型),所以我就從溫暖的被窩爬了起來,匆匆忙忙的刷牙洗臉、衣服穿一穿、書包整理完就出門了,到了學校之後,上到了4樓的科辦,看了看四周,這裡除了老師,我是最早到的(Yes),接著我的夥伴也陸陸續續的抵達,休息了一陣子之後我們準備開始做模型,一開始,老師先教導我們怎麼割西卡紙和怎麼黏貼。
我們把第二層完成後,接著分工合作,我光割紙就割了超久,可能是第一次做模型的關係,後來好不容易的割完後(因為不小心切歪),才發現還要黏,霎時覺得手快廢了,在大家齊心協力的經過一番奮鬥後,第二層完成,經過前面的經驗後,之後的樓層做起來,也比較熟能生巧,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不知不覺地已經到了中午,模型的進度也已經來到了第四層(此時模型的重量180g),老師說我們先去吃飯好了。
吃完了飯養足了體力之後,回到科辦繼續把剩下的部分完成,在經過大家的一番努力後,最後終於把1至5樓的抗震模型給做好了(此時模型的重量190g),經過今天的體驗後,我體會到了分工合作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把整個模型完成,在最後要特別感謝的是張永翔老師,犧牲假期來指導我們做模型,從無到有全部一手包辦,並且無時無刻的在我們身邊指導著我們,真的非常感謝,最後最後謝謝同學與老師,在這個假日,帶給了我一個難忘的回憶。
建二孝黃亭榛
107年11月11日(星期日)我早上一大早從我舒服的床爬了起來,就為了來學校做抗震模型。在清爽的假日早晨,我帶著充沛的精神和專注力前往學校。到了學校,老師就很認真的和我們探討模型製作方法並教導我們樑、柱、斜撐如何裁切。裁切完之後,老師用心的教導我們如何黏貼。我們就一步一步漸漸的組裝起來。雖然過程十分複雜及繁忙,但越做越不想放棄,讓人感覺十分上癮。
我們從一開始的1樓柱、樑合而為一,慢慢地和樓板結合,形成了一片有模有樣的樓板,再和斜撐黏合,就變成了底部十分堅固的1樓,再接著把2樓的柱、樑、樓板黏起來,並和1樓之樓板結合,使1、2樓的外觀呈現。而且2樓和1樓最大的不同是:1樓有斜撐(無托肩),2樓有托肩(無斜撐),讓我們知道一定要專心製作模型,不然是會有做錯的可能。
老師告訴我們說不可以用太多的膠類物,因為會計算至重量內,所以我們要將膠類物推平並快速黏貼上去以免乾掉又增加了模型重量。之後的將3、4、頂樓之柱、樑黏接,並和1、2樓之樓板結合即完成。聽起來很簡單,實際做起來卻比心中想的困難許多。
這次模型教會了我『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因為如果邊玩邊做的話,黏貼部份可能會貼歪,導致要整個拔起來重做。我很感謝同學的協助與老師的教導,老師很用心的指導我們展開圖的畫法和整個模型之構造,而且老師還將我們這組的模型改造,讓它和其他組不同,使我們更有成就感,真的萬分感謝永翔老師。
劉怡妏
12月2日星期日,早上一起床便匆忙趕到學校,老師講解完後,我們三組開始製作模型。從製作當中我發現永翔老師的模型和兩達老師的模型,製作方式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兩達老師的作法是將整體架構做成一體,再加入柱、樓板、樑組合,十分牢固,但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重量太重,會超過比賽規定的200g。至於永翔老師的作法,是一層一層的黏貼上去,雖然步驟較多,構造也分得較為細,每個樑柱樓板都是分開做,但是抗震強度不僅沒有比較差,而且重量也能維持在比賽規定範圍內。
所以對我而言,是個新的挑戰與新的體驗,大家互相分工合作,有的人切割梁、有的人切割柱、有的人切割樓板、有的人則切割底板等,割完就開始用寶利龍膠黏,黏完開始組裝,從第一層樓,第二層樓,第三層樓,第四層樓,第五層樓,一層一層小心翼翼的黏上去,到最後的斜撐是用塞的,雖然塞的有點擠,不過還是有順利的塞進去第一層樓了。
其他兩組的組員幾乎都到齊,我們這組只有三位組員,起初永翔老師擔憂我們這組進度會落後,不過最讓老師驚喜的是,最後組裝時,我們這組後來居上,領先人數最多的那組,當下我和其他兩位組員心裡都很高興,也很有成就感,我覺得每位組員都辛苦了,大家分工合作,同心協力,這種感覺真的很棒,也從中學到了許多,包括團隊精神,與奮鬥到底的精神,不會因為人少,而失去鬥志。
模型製作完成後,最後去測量重量,剛好兩百公克,雖然符合比賽規定(比賽規定兩百公克內),但考量學校磅秤的精度,真實重量也許更重、也許更輕,實在有點擔憂。但最後還是要感謝整天耐心教導我們的老師及辛苦製作的同學們,大家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