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10月8日(一),松翰主任在群組內公佈:「高科大第14屆大克震競賽,即將截止報名,因為有意願的隊伍實在太多了,難以協調,我覺得積極度也是需要教育學生的重要關鍵,所以就讓大家以最公平的方式來處理:先搶先贏,沒報名到的同學,下次請早嚕。」
當天,建二孝叔松老師邀請我擔任「殞落的甜甜」指導老師,隊員包括:何宗翰、范睿達、許博翔、陳員繼、陳張維、鍾昀叡等6人。叔松老師影印了一份競賽規則給我,這項競賽希望參與學生體驗耐震抗震結構設計之精神,並積極發揮創意,高科大僅規定模型結構尺寸,其餘部分參賽隊伍可發揮創意製作,並導入被動制震之理念。
叔松老師並告訴我,柱梁相接處最好能設計托梁,次日我試作一簡單的模型,兩支柱,一支梁,兩側柱梁接處,設計有托梁。
10月11日(四)上午沒有課,我開始繪製展開圖,當天請建二忠張家紋、蔣宗宏2人,試做一層樓。因為受限於A4紙張尺寸,每面牆壁使用2張A4紙,一層樓共使用使用8張A4紙。
10月12日(五)報名結束,「大克震」共有36校139隊,競爭最為激烈,「橋梁變變變」16隊,「點燃拍攝魂」5隊。本校建二忠、建二孝,各有3隊報名報名「大克震」,另有一組報名「橋梁變變變」。
10月20日(六)、21日(日),我依據「第14屆抗震大作戰」試題規定之尺寸,繪製模型展開圖,各部份尺寸如下:壹層柱高100cm,貳至伍層柱高75cm,柱寬為12.65cm,梁深15cm,縱梁長210cm,橫梁長220cm,本模型特色為柱梁交接處設計有托梁,以提高抗震能力。
在繪製展開的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托梁,而中間縱梁、橫梁與中間柱之展開圖,因為縱梁、橫梁、中間柱,三者交叉,而且中間柱要挖空,以便1層至5層,上下貫通,雖然是3個物件,必須拆成4個構件組合。
我一共試做3次才完成正確的展開圖,縱梁長為220-(2*12.65)=194.7cm,橫梁拆成兩支,每個橫梁長度為(210-3*12.65)/2=86cm。
10月20日(星期六),我先完成第一層模型(高度為100mm),10月21日(星期日)接著完成第二層模型(高度為75mm)。繪製展開圖是一件有趣事,先繪製立面形狀,加上梁寬後鏡射,再加上黏貼邊,在思考過程中,其實就是立體空的間的構成與分解。
第一次製作,初始的方法是,為穩定結構,全棟均設置托梁,尺寸與柱寬相同,因為試作,故只製作二層樓作為範例,在一層正面梁面,特別印上「高雄市中正高工信義大樓」作為紀念。本次製作,依試題圖面製作,只設置8支柱,中間以十字梁連接,正面無柱,未來將是結構的弱點
10月26日(五),兩達老師設計了一套展開圖,一至五層使用一整張圖紙印製,各層樓的柱梁全部連結在一起,兩達老師利用專題製作課程,找劉怡紋、黃亭榛、張可昕等三人製作模型,模型總重為220g。
與叔松老師討論後,為強固結構,決定托梁尺寸再加大。11月26日(五),我到中正路「涵馥堂美術社」購買30張200磅八開西卡紙,花費60元。
10月27日(六),28日(日),進行第二次模型製作,我指導建二孝宗翰、博翔、昀叡等3人製作模型。本次修改重點為:增加一層樓托梁尺寸為30mm*30mm,二至三層托梁與柱寬相同(12.65mm*12.65mm),4至5樓未設計托梁。
當天下午,建三忠珈玲學姐提供相片膠,星期六完成一至至三層,後來檢討尺寸,覺得一層托梁尺寸30mm*30mm太大。星期日又重做1層模型,將1層托梁改為20mm*20mm,另外再增加一層樓版柱腳。
修正完成後之模型,整體結構為8支柱,一層除中間柱外,均設計柱腳,一、二層設置托梁,三、四、五層結構相同,,未設置托梁,中央以十字梁,連結整體之框架結構。
在製作過程中,因為345層結構相同,一次割完西卡紙後,因為構件太多,將側牆組件,誤為十字梁,後來拆掉後重做,浪費紙張與時間,所以製作程序很重要,應先將各單元組件,分類管理,再試行組裝。
為標示質量塊位置,本次模型各層樓均標示其位置,並依序寫上標語:「中正建築,勇猛無敵」;「中正建築,誰與爭鋒」;「中正建築,制霸天下」;「中正建築,鬥志昂揚」;「中正建築,旗開得勝」。
這兩天,學生切割完成,我與學生逐一檢查每個構件,是否合宜,若有不適宜的地方,立刻修正展開圖。第三次模型製作,四支角柱,均設內柱,貫穿一至伍層,但也因此增加模型重量,最後秤重,模型重量為210g,超過大會規定重量。
10月29日,兩達老師訂購的西卡紙送到建築科辦公室,至此製作模型的工具與紙張均已齊全。
10月30日,依叔松老師建議,為減少模型總重量,將黏貼邊寬度,原本一層10mm,二層7mm,三至五層5mm,全部改為5mm,修正後完成共有13張展開圖,另外再完成正向立面圖、背向立面圖、左右側立面圖與各層結構平面圖,另外再以SketchUP完成3D模型。
經過兩週努力,整個模型結構,大致有了一個具體方向,11月1日完成高科大克震「設計圖及理念說明」。
本模型樓版尺寸為220mm*210mm,正面緊鄰建築線,1F樓高為100mm,2F至5F高為75mm,總樓高為400mm,為「框架結構」,結構載重由水平構件(梁與樓版)及垂直構件(柱)傳遞至底版。
本結構共有8支柱,每根柱12.65mm*12.65mm,柱斷面積為160mm2,每支柱相互以縱橫梁連接,梁深為15mm。為增加耐震效果,設計托梁,1F托梁為20mm,2F托梁與柱寬相同,3F至5F未置托梁,亦未設計斜撐或剪力牆。
本模型以200磅西卡紙製作,每層樓4面牆壁,各使用1張八開西卡紙,中間橫梁與柱使用1張西卡紙,樓版亦使用1張西卡紙,每層樓共使用6張西卡紙,本模型5層樓合計使用30張八開西卡紙。
11月2日第五節,叔松老師對全部參賽學生,講述「高科大2018第14屆大克震」競賽規則,與相關的力學行為。
本次競賽為鼓勵參賽隊伍發揮實驗精神,提供三種「被動制震」方案,參賽隊伍可以選擇:(1)在高樓層加掛質量小球,調控結構特性以減震;(2)在低樓層使用橡皮筋,作為被動制震加固元件;(3)在外牆四週設置斜撐或剪力牆,作為被動制震加勁元件。
本次抗震盃競賽的優勝選拔規則,是採「效率比ER」為評比依據,也就是將各隊模型加載質量(Mw)下承受的最大加速度(Sa)除以該模型使用材料的質量(mw)與懲罰係數(C),效率比(ER)愈大的模型,表示使用較少材料抵抗較大地震,因此將能獲得優勝。
本次模型承受之「地震加速度」,以「921集集大地震實測之地表加速度」為準,從1/4、2/4、3/4、1、4/5,承受地震加速度級次越高,計分越高,分數最低從350分至1000分,兩者相差2.86倍。
叔松老師並說明,本次競賽限重為200克,依大會公式,模型重量懲罰係數為(W-200)/10+1,故重為若為250克,依前逑公式計算(250-200)/10+1=6,故梁柱或斜撐愈多,雖然愈穩固,但扣分亦愈多,故如何設計棟最輕,又達到抗震效果的建築物,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今年抗震大作戰,分為「耐震獎」與、「結構設計製作獎」,耐震獎以效率比(ER),作為評分標準,第一名獎金 1 萬元。結構設計製作獎,則以: 結構理念(30%)、造型設計(30%)、製作精緻度(40%).做為評比標準。
此次競賽,兩達老師也帶領建二忠3組(共18位同學)參賽,11月2日(五)與晚上與11月5日(一)晚上,輔導課下課後製作模型。
11月3日(六)我帶建二孝珮慈、佳禎、睿達、員繼、張維等5位同學,製作模型。本次重點為「瘦身減重」,減少中間縱梁與黏貼邊尺寸,但增加1、2層內柱(含底板柱腳),以增加結構之穩定性。另外,一層正面增加一支柱,亦即1層9支柱,2至5層8支柱、一層托梁尺寸修正為20mm,二層托梁尺寸為柱寬12.65mm,另外取消一至五層210mm橫梁,以減輕結構物載重。
本模型柱寬為12.65mm,製作一層內柱時,第一次製作時減少1mm(?柱尺寸為11.65mm),結果太緊,第二次製作時減少1.5mm(內柱尺寸為11.15mm),才為最適宜尺寸。展開圖重畫2次,花了一個早上才定案。
11月4日(日) 我帶建二孝雅萱、珮慈、啟禎、佳禎、又瑄、員繼、亭榛等8位同學繼續製作模型。「殞落的甜甜」這組,因為昨日已將壹至五層結構全部完成,只是增加壹層內柱與柱腳,「糖誦股聞芭大迦」這組,雖然昨日只完成兩層樓,但因為全組5位同均到齊,所以製作進度亦很快。
校長約10:50經過建築科辦公室,看到同學利用假日時間,到學校製作模型,深表肯定,並與同學合影留念。
本次競賽規定模型重量必須在200克以內,經過一天半的努力,「糖誦股聞芭大迦」模型重量為170克,加上內柱為180克,「殞落的甜甜」多做了4支梁,總重量為190克,2組皆符合競賽規定。
在這兩天的製作過程中,我教學生切割與黏合的技巧,並在組合過程中,不斷的與學生討論,一起修正展開圖,整個模型全部製作後,同學們表示很有成就感,其實對我而言,而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上週叔松老師以mail向高科大詢問柱的支數問題,得到的答案是:「不限制柱的數量,只要符合柱斷面寸即可,每層樓都需要有梁柱,只要以建築常規設置即可,數量亦不限。」
另外,我在Youtube網站看了高雄高工的製作影片,發現雄工是先做9支通柱,再逐一放置各層樓版與梁。
11月11日(日),請旭凱、可昕、亭榛、鄭喬、銘倫等五人製作模型,本次重點是:1.將壹到伍層四角與中央,共五支柱,改為通柱,全長為400mm,使其壹到伍層連續貫穿。2.取消壹層托梁與柱腳,改以斜撐取代。斜撐展開圖,我花了二個小時,前後試做三次才成功,一個斜撐六個面,我設計的斜撐,上下各多了兩個翅膀包住柱子。
修改後的結構為:每面牆包含柱與梁(含托梁),4面牆再連接4支柱,中間再以220mm橫梁連接,組成一個完整的框架結構系統。換句話說,本結構共有9支柱,其中5支為通柱,其餘4支柱與牆壁結合在一起。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共製作了五組模型,展開圖經過四次大幅修正,初始的展開圖壹至貳層,有設計托梁,後來壹層加上柱腳,最後將壹層托梁與柱腳改為斜撐,這一連串的思考與修正過過程,只是為了在200g重量下,調整結構的組件,增加結構的穩定性。
11月13日(二),高科大將「2018抗震大作戰」模型底板,寄到學校,整個大克震,終於開始起跑。11月17日(六),請建二孝何宗翰、吳珮慈、許博翔、黃佳禎、蕭又瑄等5位同學,依大會提供底板,實際製作乙個模型,本次製作的模型,有四個修改重點:
第1.重新調整柱的高度,原為2至5層每層75mm,4*75=300mm,現改為2至4層70mm,第5層90mm,3*70mm+90mm=300mm。
第2.為減輕結構重量,將每支梁上方受壓處挖洞,亦即梁上層中間1/2挖洞,保留左右兩端1/4。經過計算全棟約可節省1/2的樓板面積。
第3.為考量西卡紙厚度,組裝時方便,樓板之柱穿孔,四週增加0.5mm。
第4.一層5支通柱,黏貼邊原為5mm,調整為10mm,以增加穩固。
製作完成後,包含1樓斜撐與2樓托梁,全部重量剛好200克,若增加5支內柱(長為200 mm)為210克。
本次模型製作完成後,開始思考如何針對模型,實施「瘦身減重」,叔松老師說:模型搖晃時,會受到橫向拉力造成破壞,故一樓「斜撐」承受拉力十分重要。建議取消第4層與第5層前後的柱,減輕結構體重量,但保留中間柱與橫樑,承受質量塊重量,
最後決定,下一個模型將修改如下:(1)一層「斜撐」改為倒V,4面牆,共8支斜撐,(2)頂層只留左右共6支柱。保持橫梁承受質量塊。(3)角隅四根柱子,裡面塞內柱到1層半,高度為140mm,(4)每支梁,左右兩端保留1/6,中央2/3挖洞。希望以上修改後,總重量為195克。
11月29日與30日為學校第二次月考,故前一週11月24日(星期六)與25(星期日)休兵一週。月考考完後,12月2日(星期日),三組同學皆到學校,使用高科大提供底版,進行第六次模型製作。
共有12位同學到校,包括「殞落的甜甜」何宗翰、范睿達、許博翔、陳員繼,「糖誦股聞芭大迦」王雅萱、吳珮慈、洪啟禎、黃佳禎、蕭又瑄,「CCVS CCA」 郭銘倫、黃亭榛、劉怡妏。
本次模型修正重點為:取消正面與背面第3至第5層中間柱,為減輕結構重量,將每支梁上方承受壓力處挖洞,亦即梁上層中間2/3挖洞,保留左右兩端1/6。實際尺寸為梁左右保留15mm,其餘中央處不挖洞。另外樓版粘貼邊減少至極限3mm,製作時必須非常精準。
今天建築科辦公室同時擁入三組同學製作模型,非常熱?,但遇到許多問題,包括找不到相片膠,出圖比例未設定,最後展開圖全部重印。
製作結果,「糖誦股聞芭大迦」未使用高科大提供底板,模型重量為185g,另外2 組使用高科大提供底板,模型重量為200g。為何柱已減少6支,重量仍維持200g,唯一的可能原因是,今天使用保利龍膠,未使用以前常用的相片膠。展開圖已經重畫,同學也認真製作,只是使用不同的黏著劑,模型重量仍無法減輕,實在有點可惜。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我們己完成8個模型。終於到了驗收成果的時侯。
12月6日(四)第5節,叔松老師帶建二孝同學到和平樓地下室建築科泥工實習工場,使用電動搖篩機,試?大克震模型,瞭解結構破壤情形,做為製作模型時改進之參考。
當天中午,在8個模型中,挑了3個具有代表的模型,在每個模型的2至5層樓版上面,分別放置2個400g質量塊,5層樓共4,000g,為模型重量200g的20倍。
第一次先試揺「殞落的甜甜」11 月 3 日製作的模型,這個模型各層樓分別組合,因為沒有內柱串聯整個結構體,電動?篩機啟動第2秒,在同學們大聲驚呼中,立即從四樓倒塌,到了第7秒,第3、4、5層已經垂直疊在一起,只有1、2層因為有托梁,勉強維持原來形狀,第13秒終止錄影,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如果這是一楝建築物,在921大地震來臨時,建築物裡面的人,完全沒有逃命的機會,立刻就陷在建築物廢墟裡。檢討原因,因為當時製作模型時,每層樓各自獨立,是一層一層黏貼組合,8支柱並未垂直連貫,故當「地震」來臨時,模型完成無法承受左左搖晃力量,立即傾倒。
第二次試揺「殞落的甜甜」10 月 27 日製作的模型,雖然這個模型結構,與剛剛試?的模型完全相同,但因為裡面有增加9支400mm的內柱垂直連接,在電動搖篩機啟動後,只有各層樓左右?晃。比較好笑的是,第18秒時,有一支內柱向上突出來。第35秒,因壹層柱底端未牢固,整個模型被連根拔起,最後雖然倒塌,但結構仍然十分完整。
「殞落的甜甜」兩組模型破壞後,第三次試?開始了,上場的主角是11月11日「CCVS CCA」製作的模型,這個模型在製作時,已經改進了前面的缺點,裡面加內柱,而且底層共設置了8個斜撐。在各層樓放置2個質量塊,電動搖篩機啟動1分15分秒後,整個結構體只有左右?晃,沒有受到任何破壞,果然靠著斜撐,制止結構的扭曲。看來再繼續?五分鐘,模型亦不會倒塌,叔松老師一聲下令:「關掉電源」。
接著我們在第二層與第五層樓版,各加置2個質量塊,總共有14個質量塊,重新開啟電動搖篩機後,1至3層因為有斜撐與托梁保護,結構體完整,第26秒,因為第4層的梁柱未確實黏貼,扭曲變形後傾倒。
經過了一節課,試?了三個模型,叔松老師帶領我們上了一節寶貴的課。在今天的試驗中,我們發現發現3層以上,因沒有增加內柱,非常脆弱,頂層無法承受4個質量塊重量。故每根柱與樑,必須有內柱與內梁在裡面,而且1樓必須要有斜撐,才可以增加結構的穩固。另外粘著劑建議使用相片膠,因為保利龍膠,會增加重量。
當天我上完夜間部課程後,將下午使用電動?篩機試?的影片,反覆看了許多遍,心中十分感動,我相信參與同學的辛苦沒有白費,我也向叔松老師學習了許多事。
12月7日(五)第5節,我與兩達老師帶領建二忠同學,到泥工實習工場,使用電動搖篩機,試揺大克震模型,因為兩達老師指導的模型,柱梁樓版整體組合,每個模型試搖3分鐘後,仍然十分穩固,再加倍放置質量塊後,亦沒有一組模型倒塌,但缺點是每個模型重量都超過220克,如何減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比賽時ER值高才會獲勝。
12月8日(六),科內7位老師總動員,松翰主任帶領學生到雲林科技大學參加「全國高中職複材系統模板組建競賽」,張簡老師上測量課,淑君老師上英文課,龍盛老師、兩達老師、叔松老師與我,指導學生製作抗震大作戰模型。六組同學全部到齊,「橋梁變變變」同學今天亦加入練習,整個建築科辦公室熱鬧滾滾。
我指導「CCVS CCA」郭銘倫、黃亭榛、劉怡妏、鄭喬製作模型,製作重點為:(1)改變一樓斜撐方向,正背面為倒V型,左右側因為要放置壓條,斜撐為正V型。(2)取消中間柱,1至3樓為8支柱,(3)增加四支內柱。另外我與「殞落的甜甜」陳員繼同學,整理11月中旬至迄今的製作心得。
中午叔松老師,請同學們吃便當。「CCVS CCA」在14:00製作完成模型,結果為199g。高科大提供每組兩塊模型底板,我指導兩組同學,已將4塊底版用完。
比賽最後一週,我思考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再改進?最後決定,將原本4支通柱,改為8支通柱,增加結構的穩定。雖然「殞落的甜甜」已製作2個模型,與學生討論後,決定拆掉一塊底版,重新再製作一個模型。
12月11日(二) 17:10,建二孝輔導課下課後,帶領「殞落的甜甜」何宗翰、許博翔、鍾昀叡,重新製作一個模型。3位同學,花4小時完成。本次展開圖重新修正,採用8支通柱、20支梁、5塊樓版,組成整個結構體。
製作結果,未加內柱185g,加4支內柱195g(內柱高度為250mm),這是我指導的8個模型中,製作速度最快,外表最美觀,重量最輕的模型,準備參加週六在高科大舉行的「第14屆高科大克震」。
12月13日(四)將兩組「作品理念說明」上傳,完成全部工作。我也將以雪銅紙彩色印刷的《製作實錄》,贈送給每位參賽同學每人乙本。《殞落的甜甜》包含製作過程與設計圖共16頁,《CCVS CCA》學生心得共8頁。建二孝班同學收到後,寫了一張卡片送給我,令人感動。
我寫了一封信,放在《抗震大作戰》LINE群組內:感謝同學給我的卡片,這張卡片我會永遠保存,因為這是我們共同成長的印記,多年後我們都將記得,我們曾經為了一件事,如此的專注努力。為參加「2018抗戰大作戰」,我們準備2個月時間,製作了10個模型。明天就要到高科大參賽,是否能夠得獎?或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們已經學會人生最寶貴的經驗。
12月14日(五),競賽前一天,叔松老師在LINE群組中,提醒同學要注意的事情:明天早上報到後,每組推派一人拿比賽模型檢錄,進入比賽場地後,模型加多少質量塊?請各組先討論好,是否要加掛鐵球與橡皮筋加固,亦請事先決定。
12月15日(六),叔松老師帶領學生,7:50在高科大校門口集合,隨後龍盛老師、兩達老師與我亦抵達競賽會場,因為我們是第一個報到的學校,所以第一個進場參加比賽。
帶模型審查與放置質量塊的同學,分別是:「殞落的甜甜」許博翔、「糖誦股聞芭大迦」王雅萱、「CCVS CCA」張可昕。經過審查、測量、拍照、打孔、裝盤,最後上六軸震動平台。
同學在放置質量塊時,才知道每層樓要放置4個質量塊,亦即1,600g,每個參賽模型必須加載的最低「額定載重」為5*1600=8,000g,亦為模型重量的40倍,好恐怖一個數字。當同學將這20個質量塊,放在模型上面時,還沒開始?,模型樓板已經開始下陷。
本次競賽將921 集集大地震實測地表加速度,設定為ga,並逐漸增加ga值,第1次為1/4ga(相當於5強震),第2次為1/2ga(相當於6強震),第3次為3/4ga(相當於7強震),此時「CCVS CCA」模型倒塌,第4次加速度為1ga強震(相當於921 集集大地震),剩下四個模型瞬間全部倒塌。
競賽結果,本校各組效益比ER值如下:建二孝「糖誦股聞芭大迦」13,174,「殞落的甜甜」9,605,「CCVSCCA」4,353,建二忠,「不鏽鋼保溫瓶」5,735,「WHOCARE加S」2,848,「場外肥宅6人組」564。
本次競賽,看了來自全省各地的模型,各有特色,原本以為樓版尺寸為220mm*210mm,到了現場才知道原來柱間距可以縮短,比賽前我們花了許多心思在考量如何為模型減重,早知如此,我們應該將樓層面積縮小,即可輕易達成減重目標,還可以增加內柱,加強柱的勁度。
競賽規則雖然厚達55頁,最重要的第9頁「比賽細部規則」,4位指導老師與同學們,雖然反覆看了許多遍,都沒有看出端睨,原來「模型最外圍尺寸:長≦220 mm,寬≦210 mm」。
這次除了參加「大克震」競賽外,本校另外組成《憂鬱滷肉飯》參加「橋梁變變變」競賽,由建二孝黃翊愷、黃紹倫、方柏凱、梁育名、戴念宸等五位同學報名參加。
「橋梁變變變」競賽,提供每組新臺幣500 元,請參賽同學到附近超市購買食材,建構一座擁有三個跨距的創意橋梁,間距為20cm、40cm、20cm。競賽於9:30開始,製作時間共有4小時。
13:30競賽結束,開始評分,各組依序以3分鐘時間,向裁判說明設計理念。「憂鬱滷肉飯」由建二孝黃翊愷負責解說:「我們是以創新的精神,參加這項比賽,期待顛覆土木給人的呆板形象,使用蘿蔔做為橋墩,義大利麵與海苔做為橋面,水蓮像我們之間的管道,花椰菜像豐富的人脈,將我們的親情、友情、愛情聯繫起來。」
最後公佈成績,叔松老師指導的「憂鬱滷肉飯」,榮獲「最佳解說獎」獲得5,000元獎金,隨後接受高雄都會台《港都新聞》採訪,當天有兩則新聞報導,分別是「高科大抗震大作戰,139隊集結來克震」https://goo.gl/8D3gsv與「橋梁變變變活動 考驗參賽同學創意巧思。」https://goo.gl/jB5xYg。
這是我第一次帶領學生,參加抗震盃競賽,與龍盛老師、叔松老師與兩達老師,反覆的討論過程中,我亦對整個競賽規則,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假日到學校指導學生製作模型,觀察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聊天的話題,是一件有趣的事。
本次模型製作,遇到許多困難與意想不到的問題,逐一解決後,發現問題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在模型製過程中,我喜歡請學生坐在電腦旁邊,一起研究模型的結構尺寸,以及在模型組合過程中,發現問題時如何修正展開圖。
在準備參賽的兩個月中,建二忠、建二孝六組學生,一共製作超過30個模型,若仔細觀察,每一個模型結構都不一樣。比賽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如何將模型修改到最好,從剛開始依據規則製作的8支柱,到9支柱,中間十字梁,增加柱腳、設計托梁。為減少模型重量,反覆研究,如何在符合競賽規則的前提下,製作出抗震能力最好的模型。
如果這是一個成長,經過二個月的學習,我與學生都成長了許多,期待同學們在製作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學習態度,凡事多問多做,同學們學到了除了模型製作的技巧外,已學到一門重要的功課,學習如何團隊合作,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向前行,經由「確認目標→下定決心」,透過「相互合作→克服困難」,最後「堅持到底→實現夢想」,這些將是同學們受用一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