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二孝 王雅萱
這是第一次大家一起組隊的團隊活動,從一開始的茫然,到後來的豁然,過程中學習最多的,並不是跟模型有關,而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
很多事都是累積而來的,因為參加這個活動,使得大家相處的時間變多了,久了之後,免不了會有紛爭、會有看不順眼的地方,但是,大家最大的共通點,就屬「得名」這件事了!
很關心這個活動的班導,和平常一樣,像個媽似的,叮嚀東、叮嚀西。除了要對每位指導老師感謝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感謝同組的隊員了,剛開始的時候,是利用假日時間,在學校做一整天模型,那時候的感覺就只有「累」。接著慢慢瞭解展開圖,開始產生興趣,平日放學後,我們也常留在學校作模型,相處的時間比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還要長。
比賽那一天,進入會場前,四處散發著緊張感,大家都在打量其他學校的作品,然後再欣賞自己的作品。模型安裝的時候到了,裡面分成好幾區,檢錄、打洞、震動等。一直到送上去檢錄的那一刻,緊張感瞬間飆升,感覺手都有點不協調,動作有點僵硬,用一個懵懂的心情,慢慢地將模型送往它的生死台。
一開始先測量模型尺寸和重量(199.2g),接下來看它的結構,再來幫它錄了360度的影像後,要幫它打上固定位置的四個洞、貼上10張要黏質量塊的魔鬼氈,就要送上生死台了,真的有點捨不得。
擺上去後,先對準兩條長壓條,接著再對準兩條短壓條,再鎖緊四個孔洞。最後終於上了六軸振動台,固定好後,開始放質量塊,令人訝異的是,質量塊是2塊綁在一起,一個質量塊400g,以前在學校模擬時,每層樓版放置2塊質量塊,亦即800g,到了比賽現場則是1600g。放完頂樓之後,很明顯地看到樓板已經開始下沉。當下實在是慌了,很無奈的安裝完後,祈禱模型不要太快倒塌,看著模型像似果凍的型態,勉強撐過了前三關,滿心期待它可以撐得更久,可惜在第四級震度(相當於921 集集大地震地表加速度),就倒塌了。這次雖然沒有得名,但是學到的卻是更多。
建二忠 李珩嘉
這次參加抗震比賽的原因,主要是想要瞭解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製作模型時,剛開始是簡單的切割老師印製的展開圖,但在裁剪過程中,也有很多細節要注意,稍微剪多一點,就要重新再剪一次,接著,要用沒有水的筆或者美工刀刀背去壓痕跡,好讓西卡紙更好折疊,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功夫。
組裝的過程用熱熔膠黏貼,熱熔膠的觸感真的很特殊,有時候擠太多就黏到手指,碰觸到皮膚會有溫熱感,但是不能接觸太久,不然會黏著不放。依老師的設計稿組裝完成後,要去測量重量,是否有在200公克以內,若有超過重量,就需修剪黏貼邊。
到了比賽當天,看到來自全國的工科學校的學生來高雄參賽,就覺得更想得名,雖然需要有點靠運氣,但希望能夠得到好成績,在秤重的時候,居然我們每一組都超過200公克,當下真的被嚇到,不過好險還是能參賽,一剛開始我們這組就下去比了,我們的載重比別人多,也比別人撐更久,但是在第四級的時候,全部同時倒下。
公佈成績後,雖然沒有得名,但是經歷過這場比賽,真的受益良多,很有成就感。兩個月的製作過程中,說短也不短,說長也不長,希望在高中三年裡,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雖然沒有得名,看著其他學校的學生抱走獎金,實在是捨不得,在這裡我感謝一次製作模型的同學們,以及全程陪伴的老師們,沒有你們,也不會有現在的我,謝謝你們,希望未來的我們,能夠比現在更好、更優秀。
建二忠 黃濨萱
當初在學校走廊,看到高科大克震比賽海報,就被深深吸引,當初高一時,也參加了木橋載重比賽,想說這次應該也是使用木料來製作模型,萬萬沒想到看了高科大克震往年比賽的影片,竟然是跟之前接觸的完全不一樣,當下覺得,這是一個很酷的比賽,挑戰更大了,從模型材料的規定,就明白跟以前比賽是不同的,當然內心是相當猶豫,即使同學們也有興趣參加,但畢竟是一個新的挑戰,也使我為下這個決定,苦惱了一番,最終還是決定與同學們一起共同奮戰。
自從下定決心參加比賽後,中間的過程,就如嬰兒學習走路一樣,需要一直不斷的跌倒再爬起,就像我們中間,因為沒有控制好白膠用量而失敗過,之後慢慢嘗試不同的黏著劑,及討論每個構件使用的位置,使作品能在規定的重量內,經過不斷的嘗試,直到找出最好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組員間的分工合作,才能一起完成這次比賽。
12月15日,到比賽現場,心情整個不一樣了,映入眼簾的是很多工作人員,及一堆放模型的圓盤,這種大場面,真的讓人心情真的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從作品開始審查、秤重、展示、上模型準備台、開始搖的時候,我們都睜大了雙眼,就怕錯過那個重要的瞬間,最後模型崩塌的那幾秒,真的會很震憾,讓人聯想到真正的地震,或許就像這樣,瞬間使建築物崩塌,那個威力之強大啊,所以地震的危險,真的需要被重視。
這次的比賽中,雖然我們的模型不是最好的,但在過程中的學習,都將成為下次再進步的經驗,每個學校的作品,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改進的地方,這次參加抗震大作戰,整個「參賽過程」帶給我的遠遠大於「最後結果」!
建二忠 莊鳳敏
首先感謝學校師長,給予我們參加機會,到了高中,自己越來越樂意參加這些活動,而且地震在台灣時常發生,現在我們學的是建築,但是抗震的基本知識想必是需要的!
我是建二忠「不鏽鋼保溫瓶」的小組長,但是在這次模型製作,我最感謝的組員是家紋及宗宏,以及其他放學後願意留下來,晚上幫他們的同學。過程中有一點我很自責的地方是,很多時候我沒有辦法跟他們一起做抗震模型,由於製圖培訓加上專題,培訓時間自然不能調整,但是我應該必須花更多心思在抗震上。
畢竟同學們也有專題要做,我真的很想幫他們,也很希望能一起做,所以有一個禮拜,我取消了製圖及專題,我知道我是其中一位組員,所以我覺得必須要留下來,可是老師說我:「怎麼沒把時間調整好」。後來我幾乎都留到晚上10點,也就是夜間部放學,但是過程中,總要大家一起完成,我知道有時候也會被朋友影響去打球。明年的「木橋載重創新設計競賽」,若有機會參與,我一定會認真完成它,這是我檢討的部分。
在過程中,有些尺寸有失誤,但沒關係,我覺得很開心,當然有稍微可惜,但看它們在搖的時候,那個真的很棒,超棒的,平常我們遇到地震時,總是待在室內,我沒有經歷過像921奪走那麼多人性命的地震,因此我不明白當地震來臨時,建築物搖晃時,是甚麼樣子?我只知道上下左右搖而已,沒有想到在底層做斜撐後,最後還是如此脆弱,才4級吧,我們的模型就倒塌了,不過我非常慶幸能看到模型倒塌的這一幕,雖然很不捨,但是那一剎那,我都覺得是個重要的學習,模型的下層是直接軟掉後倒下,姿態完美! 事後檢討時,有人說重心是在中間,應該需要有中間柱支撐。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還想再製作多的模型,因為我們要有實驗的精神啊!總而言之,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值得令人紀錄的事情。但我還是想把模型的「屍體」拿回來,事後跟家人分享。
建二孝吳珮慈
這次參加抗震,讓我受益良多 學習到如何製作模型和抗震的觀念,學到了拉力和斜撐,從一開始完全不會到後面熟練,花了2個多月時間,做了4、 5個模型,每一個模型都充滿成就感。
起初做的是張老師模型,後來做王老師模型,兩個模型差異處是,張老師的是方柱,而王老師是圓柱,圓柱面積較方柱大,我們使用的是彎型的樑,可以分散較多的力,而且我們是做通柱,從一層延伸到五層。
以前我們曾做過沒有通柱的,但在試搖的時候,沒有通柱的都先倒掉,而有通柱的都堅持很久。還有斜撐也是很重要,斜撐放在一樓可以增加穩固,在搖的時候比較不會晃,使整個建築體更加穩固。
到了比賽當天,抱著一顆既期待又緊張的心情到會場,檢錄時看到有許多攝影機拍攝,還有許多參加比賽的學校。進入競賽會場—中正堂後,看見裡面的熱鬧景象後嚇呆了,看到了之前在影片中所看到的六軸震動台,之後就派代表下去檢錄。
我們在還沒開幕前先搖,當時大家得知要搖的時候,都衝下去拍照錄影,雖然規則和原本有差異。在搖的過程中,開始時,我們這組是最晃動的,但因為是拱形梁的關係,所以可以把力分散開來,就這樣撐到4級後倒下,雖然覺得很可惜,但它堅持了很久了,感到很開心,如果還有機會再參加,我一定會把模型做的更好。
之後張老師與王老師,幫我們拍了許多個人照片,讓我們以後推甄時,可以用到。
老實說,我們這組模型,是在王老師巧手下完成,雖然我們只做1、2層,但也不是做的很好,最後關頭是王老師運用休息時間,幫助我們完成。剛開始在做張老師模型所學的,也都有運用在王老師的模型,像一些小細節和膠的塗法等,這次參加抗震盃讓我獲益許多,也讓班上同學共同完成一個目標,感覺十分開心。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建二忠 陳阮青玉
這次參加高雄科技大學舉辦的抗震盃,一開始還在慢慢的割割剪剪,黏這邊、折那邊,時常常就是將自己的手,沾得滿手都是白膠,後面開始抓到技巧後,我們完成了第一座型,但重量不符合參賽規格200g,後來開始第二座、第三座的製作與練習。
因為有這幾次的練習,才發現解決重量太重的方法,例如:白膠的稠狀黏著劑,改成水狀的黏著劑,主要是減少黏著劑乾固後,帶來的重量,以及等待乾固的時間。過程中,還嘗試一些不同的方法來增加強度,所以對我們隊員及老師來說,製作每一座模型,都是不一樣的挑戰,每一次發現新的方法,都是好的預兆,是迎面挑戰的動力。
在不知道完成第幾座模型的情況下,已經來到比賽的前幾個禮拜了,於是張老師特地將建築材料課程,帶我們三個隊伍到泥工實習工場,利用電動?篩機,進行試搖,在那一次的試搖後,有了作戰經驗,於是我們又做了兩座模型,最後挑選一座重量較輕的參加比賽。
終於到比賽這一天,一大早就在外面等候報到,報到完後,到比賽現場二樓,看著在一樓的隊員,拿著作品檢錄,這時檢錄的同學,抬頭對著我們說:「質量塊重量跟在學校的不一樣,重量多一倍」,當下聽到心情開始覺得緊張,經過層層的檢錄後,終於將作品擺上預備台,然後將作品固定好,並等待準備放上機台上。
等到開幕儀式結束後,比賽終於拉開序幕,我們是第一組,看著同學開始掛上質量塊,耳邊還傳來緊張的音樂,心情更甚的緊張,音樂結束後,開始進入搖晃(比賽),從第一級,陸陸續續搖到第三級,開始有一組淘汰了,到了第四級開始搖晃的幾秒後,剩下四個模型,瞬間全部倒了,成績後來也公布了,我們ER值是5735,雖然與得獎無緣,卻為自己的高職生涯 ,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過程裡學到很多抗震的方法,相信未來可以用在自己專業上,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
建二孝 陳員繼
從今年10月開始,幾乎每個周末都在學校,為的是抗震盃比賽。一開始做模型時,很陌生,懵懵懂懂,只知道老師給我們的圖,那裡該割,那裡不該割,對於這些零散的組件,會做出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幾乎不知道。最後花了12個小時間,製作完成模型時,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成就感,第一次的製作,老師與我們都在發現問題,那裡多了,那裡少了,都是從組合好的模型,發現問題。
雖然第一個製作的模型,樑柱接合的地方有瑕疵,但第一次做出一棟抗震模型的心情,是很開心,而且很激動。
經過與老師討論後,修改展開圖,第二次的抗震模型,更加的完整而且精緻,對於我們來說,第二次製作也顯得更加的快速,不只是在割零件時的速度,還有黏貼時的細心度,組裝時的專注度,都有進步。在製作過程中,老師多次把我們集合在電腦前,從老師螢幕上的展開圖,可以看得出來,老師多麼辛苦的為抗震盃而燒腦,而且為了不讓我們只是單純的做模型,老師時常把我們叫到他的旁邊,細心的教導我們,瞭解展開圖,每一次修正圖面時,都跟我們一起討論,也讓我們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參與感也提高了很多,也覺得自已不是只做出一個模型,而是從製作中去學習更多。
經過了無數個周末努力,終於等到了這一天。12月15日8:00到高科大,我們是最早報到的隊伍,所以也最快進入比賽,模型放置在震動台上面,而在場外的我們,心情莫名緊張,震度從2級開始的輕微搖晃,到3級的左右搖晃,到第4級時,我們的模型倒塌了,雖然這是一個比賽,必定會經過的過程,但看著組員辛苦做出來的模型,在不到5分鐘的時間內瞬間倒塌,心情不免受到影響,但這似乎是每一組來參賽的同學,都會經歷的心情,想一想也就釋懷了。
隨著比賽進入尾聲,頒獎,閉幕,一整天從早上7:30到15:30,身體感到疲憊,但是卻有一種與隊員一起打拼、一起努力,雖然頒獎台上沒有出現我們的隊名,但對我來說,這次參賽,在高職三年生活裡,留下一個難忘回憶,累積一次實做經驗,更體會團隊合作的精神。
建二孝 范睿達
剛開始製作模型的時候,實在非常的辛苦,因為模型的設計圖,會一直修改,所以每個禮拜的假日,都必須到學校做抗震模型,但是我覺得沒關係,因為我真的樂在其中,製作與學習。
我第一次製作的時候,我感覺非常有壓力,因為當時的我,沒有碰觸過模型製作,經過老師的教導後,我慢慢地學會了。我記得我和同組同學第一次做完五層模型,回家就馬上躺在床上睡著了,可見做模型是那麼的不容易。
後來的慢慢地黏貼、切割後,我慢慢覺得壓力沒有那麼大了,老師也是非常的辛苦繪製展開圖,那麼我們也要好好的回報老師。比賽最後一個禮拜,完成參賽模型,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因為這是和同組同學一起完成的作品,現在回憶起來仍是十分的感動。
到高科大去比賽,因為我們是第一批要搖的,所以大家都匆匆忙忙的去檢錄,檢錄完後,每組要填幾張表格,才能開始審查,當時的情況還蠻緊急的,審查時只有隊長能去,因為要掛鐵球和質量塊,所以我只能在觀眾席等待,看到隊長要掛鐵球和質量塊時,我的心裡也慢慢的緊張起來。
開始搖了,從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都撐得住,到了第四級,模型就在眼前被摧毀,我當下的心情非常奇妙,又生氣、又覺得很失落,但有了這次的體驗,讓我下次有決心要做得更好。有些學校的模型都在我們搖的久,我覺得非常的厲害,也非常的敬佩,讓我覺得下次我們一定會更好。
建二孝何宗翰
107年12月15日,我到高雄科技大學,這裡擠滿了全台灣各地學校的學生,大家來到這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奪取「2018年抗戰大作戰」的最高榮耀。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我與隊員們以及老師,前後準備了兩個月的時間,剛開始迷迷糊糊的我們,不知道從那開始,幸好永翔老師及叔松老師的引導下,才慢慢進入軌道。每個假日固定早上八點到校,因為剛接觸,所以開始製作時,包括割紙、黏貼、組裝,一層樓就需要半天時間,還時常割錯,讓老師用無奈的眼神,幫我們印紙,買紙。
吃完午餐再繼續做,做到下午4~5點,第一個模型,花了兩天完成,這個模型是組合式的,一層一層慢慢套上去,在組合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展開圖的錯誤,像是某些地方多一塊,某些地方少一塊,還有發現結構不穩的地方。
經過多次修正,到學校製作模型後,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好,做出來的模型結構也越來越穩固,雖然高科大寄來的比賽用底板重量較重,但是稍加改良後,並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之後再加上穩固的內柱跟斜撐,最後,我們成功把重量控制在200公克以內,滿是期待又緊張地等待比賽的到來。
比賽當天早上7點,就到高科大,檢錄時,看到了許多來自台灣各地的學生,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模型,讓我不經嘆為觀止,知道我們是第一組上去比賽的隊伍時,那種激動又好奇的心情,瞬間又緊張了起來,經過審查、秤重、打孔、組裝到振動台放置質量塊,掛上鐵球,每做一個動作,心裡就糾結一下,當一切都準備好時,振動台上升後開始搖了。
第二級地震開始了,振動台下降又上去 此時的震級以上升了一級,每下降又上升一次,震級就加一級, 最後在第四級地震時,一眨眼的時間,我們的模型倒了,兩個月的心血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鐘內,消失無蹤。下午頒獎,我們雖然被其他學校的學生打敗,但也學到了很多,看到了別人的不一樣,從中學習到的東西,可說是無價之寶。
建二孝 洪啟禎
經歷過兩個多月的製作,從零到有的模型,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東西,在這段練習的時間,我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在實作技術,在人際關係如何拿捏的恰當好處,如何與組員配合、事情應有的態度、如何注意每一個小細節,以及如何分工合作,這些都是比賽的過程。
比賽的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過程才是成功的重要關鍵,如何贏得一場比賽與態度相關,要是將心思分散了,不專注於製作模型上面,這對於比賽的成效,將會大打折扣。
大家在比賽前夕,都會使盡全力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但當大家撐到比賽後期時,也許是疲累吧,大家展現出來的,可能與自己想像的不太一樣,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贏得這場比賽,但光用嘴巴說說是不會成功的。
我很感謝組員們,比賽前夕都一起留下來,製作大克震模型,大家共同為這個共同目標努力、爭取榮耀,最後雖然沒有取得勝利,但我相信在這當中,學到了很多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事情。
高中三年,有太多來不及參與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能抓緊時機,爭取一起努力的時間,我相信在這當中,學到的不僅呈現在比賽中,我們的努力也會在學習的道路上,用力踩下深刻的足跡,失敗並不可恥,看清楚自己錯誤的地方,並加以改正,總有一天,這些努力會投射在生活日常中。
或許未贏得這場比賽,對我來說是好的,如果第一次參賽就獲得勝利,那麼我一定會忘記我的初衷,那也就是「努力」,參加這次比賽,讓我學到許多東西,希望在未來的每一天,能夠把我所學的、所得到的,投注在每一場比賽以及學業當中。
我非常感謝帶領我們的每一位老師,沒有老師的幫忙,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們,謝謝每位老師都竭盡心力的提供資源給我們,讓我們在高中不會留下遺憾,期許自己在高中三年中,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用盡心力去執行,由衷感謝每位老師,謝謝你們!
建二孝 許博翔
我聽到這項比賽,是在幾個月前的事,當初聽老師講完,內心就好想要參加,因為可以動手做,不是在一直地去忙著寫許多文字報告,從那天至今,我從沒覺得累過,過程很好玩,即使假日要那麼早,跟老師和同學們約好時間到學習作模型,這些日子以來,我都很享受,可以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物
剛開始的第一次,花了兩天時間,做出來第一代模型的那份成就感,心理充滿著無數的歡樂,在製作過程中,邊動手邊想,老師是多麼花費精神與時間來幫助我們,只要中途有一點累了,就會想到:「最累的永遠是我們最棒的永翔老師」,幫了我們好多天,每天想著怎麼改圖,如何才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們一起動手做著、討論著、修改著,不斷的往前進步,製作出更好的抗震模型,即便它不是最好的,但它卻是讓我們能學習到許多東西。
參加這次「抗震大作戰」競賽,讓我們學習團隊合作,學習如何去討論,而並不是一直執著的想要做好模型。
到了比賽這一天,12月15日,我們帶著自己作品到高科大參賽,見到了各式各樣的不同模型,來自於台灣的各縣市的學校,有的形狀跟我們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樣,有的是圓形做出來的抗震模型,有的則是像蜂窩巢形狀一樣,到了現場給審查人員檢查,最後將自己的模型放在震動台上面。
開始比賽,在放質量塊的過程中,感覺到了跟原先規則寫的重量不太一樣,也只能怪自己當初沒有去網站仔細看規則,到了第4級時,我們的模型跨了,雖然很不甘心,但卻是換來了新的心情,每件事都要嘗試才能學習到新的事物,才不會停留在原地,這項比賽,在我心中已是忘不了的回憶,我很感謝指導我們的老師,和一起參加的同學們,大家都辛苦了,也一起努力了。
建二孝 鄭喬
又到了每年底的大克震比賽,隨然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但在這次的比賽中,我獲益良多。
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參加這次的大克震比賽。雖然過程耗費了老師及同學們的假日時間,但在這兩個月中,同學們都很互助合作,每一次的製作,組員們都很配合,中途偶爾會碰到割錯或黏錯的地方,但組員都很包容,
老師慢慢的教導我們,使得我們在模型製作中,完成時間一次比一次還來的快,技巧上也一次比一次來的成熟。比賽的最後一個禮拜,每天放學後,就是大家一起與模型相處,回到家就是倒頭就睡。
到了比賽當天,我們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早到,所以我們是整場比賽,第一組下去搖的。我非常的緊張,又帶一點興奮,當開始搖我們的模型,只搖到第三級地震就倒了,那時心裡感到一股失落,但又看到其他組成績不錯,心情又平復了許多,我為他們感到高興。接著我們看著來自全國各地學生們比賽,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居然有人可以搖到六級強震,真讓我獲益匪淺。
整體來說,製作模型的過程,雖然有點辛苦,看到別人在玩時,自己要到學校作模型。第一次參賽,第一製作,第一次深刻了解模型的奧秘,原來是那麼的有趣,那麼的有意義,讓我覺得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讓我在高中生涯裡,添加很多的經驗。謝謝老師辛苦的帶領我們,耐心教導我們,謝謝老師!
老師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種堅持,即使做的不夠好,也要全力以赴。」雖然沒有當初想像的奪到冠軍,但我們不會氣餒,下次比賽我還是會參加,要為中正高工還有自己得名。
建二孝 蘇旭凱
比賽活動的前兩個月,小組中一直不斷的與兩位指導老師(張永翔老師、劉叔松老師)討論比賽簡章、活動規範、限制條例。我們不停著修改模型的支撐方式、減輕模型的重量,從一開始的牛腿、托肩到最後的斜撐,都是組員與兩位指導老師的努力討論,得到的結果,從中我們也瞭解地震的形式,當地震來時,柱跟樑抵抗的方向及斜撐的加勁,都是有趣的學習,將自己付諸的努力,轉化成實體的行動,為高中生涯畫上繽紛多彩。
一直都很期待活動的到來,直到到達會場之後,終於看到許多學校的模型,有些與我們的設計雷同,有許多富有自己想法的創意外觀,也有許多不同抵抗外力的結構,在這次的活動中,有機會親眼看見其他學校的各種模型,正是此行的最大收穫。
我們的模型是第一組測試搖晃,我們請可昕同學,將模型給結構組、評估組逐步審後,終於放置在震動台上接受挑戰,可昕負責打洞、擺置質量塊及將模型利用魔術氈黏貼於各層樓板,我們其餘的組員,圍繞在紅線外,觀察這場比賽。
而當一切準備就諸時,緊張程度瞬間達到最高點,當震動台開始模擬地震強度時,組員的心是全部凝聚在一塊,當撐過芮氏一級地震時,我們還不可鬆懈,緊接著的芮氏二級地震明顯的與一級有差異,但我們明白模型並無法承受了,當地震強度達到第三級時,模型四樓及頂樓的地板中央開始下陷,而三樓的梁也產生挫曲,我們的模型,宣告破壞,當場被拔除結束參賽。在我們賽後的討論時,我們發現比賽現場的質量塊,並不是我們預期的重量,導致我們在擺放時,超過了預想的10塊,而是達到20塊,總為8000g之多。
這次雖然未能在比賽中勝利,但累積的經驗才是此行最大的收穫,在比賽過程中,看見了許多學校的抗震能力超乎我們的預料。臺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身為一位土建人,我們應該將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災害,當成一份重要的訊息,將其造成的傷害及危險降至最低,這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考慮,以及自我的省思。
當未來有機會,再次參與這類活動,我一定會再一次的投入,積極的爭取勝利!
建二孝郭銘倫
回想一開始時,我接受同學邀請,一起組隊,參加「大克震」隊伍,每逢假日,我會與夥伴們來學校製作模型。第一次製作時,連割紙都有問題,別說是黏貼與組裝,幸好有老師耐心的教導,才使我們漸漸地學會一些技巧。
剛開始,大家分工合作,先割一樓的柱子、樑、斜撐與樓板,割完後,便開始黏貼,黏完後組裝,就這樣,堅固的一樓產生了,接下來的二、三、四、五樓,皆是以同樣的方式製作。
隨著樓層的增加,我們操作的技術也慢慢累積,成就感也越來越多,雖然是第一次做,重量就符合規定的200公克內,不過在製作過程中,也碰到許多問題,譬如說,紙割歪了、膠塗太多了、黏不緊實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去改進的。
就這樣日復一日,我們做了好幾個模型,從第一代到第四代,隨著製作的經驗增加,模型的精緻度也越來越高,重量也越來越輕,是該上場的時候,跟全台灣的猛獸爭霸了。
12月15日,我們帶著中正猛獸,來到了高科大參賽,一抵達,我們便看到了許多來自全台各地的猛獸們,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我們。不過我們毫無畏懼進入了比賽會場,先到檢錄區,審查模型是否符合參賽標準,經過拍照、打孔、裝盤後,最後在震動台上固定好模型,放上質量塊後,比賽就開始了。
剛開始,一級的地震我們毫不畏懼,二級的地震有些不穩,三級的地震,因質量塊,板子開始凹陷,搖動幅度加大,當來到了四級地震,我們的模型就傾倒了,其他猛獸也在第四次攻擊中,紛紛地倒下,當看到我們的模型被摧毀以後,我的心情百般複雜,既沉痛也悲傷,當我看到工作人員從倒塌的模型中拿出質量塊,將我們心愛的模型,摧毀的體無完膚,我的心宛如刀割、悲痛不已,但也只能在一旁看著,默默接受模型倒塌的事實。經過上下午的激烈競賽後,許多優秀的猛獸紛紛產生,我們在看了一下分數之後,便知道,我們大勢已去,欣然地接受失敗的事實。
堅持自己的夢想,希望就在不遠的前方
建二孝 黃亭榛
這次的大克震比賽,讓我學到很多,雖然沒有得名,但一路下來累積了許多經驗,我很高興參加這次比賽。模型在振動台上時,我非常的緊張。到了4級地震,模型被判定損壞被拔除,那時的我心非常痛。眼睜睜的看著幾個月努力的心血被扯了下來,我十分難過。之後我得知我們這組的ER值為4353,我想是不是因為我們超重了1公克,所以分母乘上了懲罰係數。
參加這次比賽,讓我看到各縣市建築科對手,並且還看到很多特別形狀的模型,讓我覺得我的歷練還不夠。我非常感謝我的組員一路的陪伴,更感謝永翔老師和叔松老師的教導。我相信明年的比賽學弟妹會贏回來的。
我在比賽過程中,觀察每個學校的模型都非常特別,有的造型是蜂窩狀,有的是結構的柱樑不對稱,有的模型形狀很細長,有的模型形狀很粗大。以我看到的模型中,粗大的模型可承受到6級地震,而細長的模型,則承受到5級地震就損壞了,但是蜂窩狀的模型最後得到了最佳設計獎。
我們的模型只能承受到4級地震的原因是,樓板承受不了4塊質量塊的載重。我們不知道大會規定,大會規定每樓層要放置4個質量塊,我們的樓板承受不住,最後垮掉了。隔壁組他們是使用圓柱,我覺得圓柱的抗震能力,比方柱還要強,因為方柱有折痕,震動時方柱會朝折痕倒,使整棟模型垮掉。模型一定要有內柱及斜撐,無內柱及斜撐模型,都承受不過2級地震。
重量在沒超過在200公克情況下,我們的模型需要內樑來支撐樓板,如果我們有了內樑,或許我們也可以撐到6級地震,但因為模型重量在199公克~200公克徘徊,我們只能放棄製作中間的十字樑,我覺得很可惜。
感謝永翔老師花了無數時間、改了無數次的圖、犧牲許多假日,陪我們一起製作模型。這是雖然沒有得名,不過我們的另一組,參加「橋梁變變變」獲得「最佳解說獎」,贏得獎金5000元,真感謝他們得獎,不然空手回到學校,我心中一定會難過的不得了。
建二孝 張可昕
十月中旬,我們透過叔松老師得知,高雄科技大學將在12月15日舉行抗震盃,請有意願報名的同學,各自找好組員,一起為比賽奮鬥,而我們也把抗震盃,當作專題作的主題,並請叔松老師指導,而大家就這樣開始為期兩個月的研究與製作。
參加這次競賽,我們有機會製作兩達老師與永翔老師,繪製的兩個不同的模型,最還在叔松老師指導下,完成一份專題研究報告。
起初,亭榛、怡妏和我,我們三個人利用專題製作課,幫兩達老師製作模型,這是我們第一次製作模型,花費兩周的專題課,製作完成,而製作過程中,搞得自己腰酸背痛,做出來的模型,遠遠超出比賽規定的200g,讓大家開始思考:如何減輕模型重量,最後討論出的結果是:減少黏接面積。
接下來,製作模型就是永翔老師繪製的模型,我們這組,利用假日到學校製作,從早上九點做到下午一點,而模型的特色是,一樓有加斜撐、二樓有托肩,製作過程遇到很多瓶頸,例如:如何完美組裝、如何將一樓斜撐黏接的完美。永翔老師與我們一起討論問題、解決困難,製作完成後模型成功控制在200g以內。
最後要做的就是正式比賽用的模型,模型一樓有斜撐,不同的是三樓也增加了托肩、柱子也不是通柱,但為了減輕重量,把模型中間的十字樑全部拿掉,完成後重量約199g。
比賽當天,帶著興奮緊張的心情走進會場,擔任放置質量塊的我,帶著模型進去審查,審查過程包括量長、寬、秤重(201.2g)、結構、再來就是打孔、上盤,最後放置質量塊,我們原以為放置10個質量塊,工作人員卻要我放20塊,對於沒有十字樑的模型來說,是相當吃虧的,因此我們的模型只撐到第三級就倒了。
雖然這次抗震比實沒得名,但更珍貴的是與老師和同學一起努力的過程,感謝所有為比賽付出的人,這將成為高中三年最美好的回憶,也讓我瞭解「唯有堅持到底,才能創造無限可能」的道理。
建二忠 孫鈺翔
從剛報名大克震時開始講起吧,當時的我們還在渾渾噩噩的過著每一天,突然兩達老師說:「有同學要報名參加比賽嗎?」我和其他5位傻傻的同學,一起報名參加比賽,當時我們以為能夠像一年級「木橋載重創新設計競賽」一樣,輕鬆贏得勝利,但一場可怕的惡夢,正慢慢的接近我們。
在比賽前兩個月,兩達老師告訴我們:要開始來製作大克震模型了。剛開始我們是抱持最熱誠的心,但時間一過,每個人開始變得有點懶散,雖然說我們還是留下來做,但做出來的成品,就是有點零零落落,那時候的我們還是處在「開心到高科大,直接拿冠軍」的想法,但比賽卻一天天的接近了。
比賽前一個月,我們才開始收心,利用午休、放學時間、以及星期六假日製作模型,雖然大家都喊累,有點不耐煩的聲音,但還是很努力的做完模型。到比賽前幾天,都還是用生命奮鬥,我們這組總共做了5個作品,但比賽規定重量要在200g以內,但我們的作品永遠都是200g以上,所以我們開始修剪,慢慢進行改良,當時很穩定、很健壯的模型,經過時間累積,已經慢慢的消瘦,當時我們想說應該撐不住,所以我們加了斜撐,但是斜撐加了,重量又增加了。只好縮短邊柱還有修剪黏貼邊,最後重量終於減輕至200以內,我們高興的不得了,但開心的時間永遠過得很快。
到了比賽當天,我們拿著作品,很有信心的拿去秤重,重量竟然超過200g,全部的人都當場傻眼,本想拿第二個模型重新審查,但已經不及了。到結構評分區,三位評審看到我們的作品,都是皺著眉頭,我們已經沒有剛來的時候,開心又喜悅的心情。最後放到震動台上,進行搖晃競賽了,內心又更加的不安,經過第一級、第二級、到第三級時,我們的模型被判定倒塌,全組同學開始哀嚎,怎麼會這樣?既然是這一盤5個模型中,第一個被拆下來的。
接著進行第四級地震,剩下四模型,全部都倒了下了,當時我們還是保持著其他隊伍,應該也差不多的心情,繼續看了下去,但比賽結果一出來,我們的ER值竟然只有2848,別人都50000了,最後我們以失望的心收工回家了。
建二忠 張家紋
一開始,如果老師沒有提醒:要著手開始製作模型,我們可能會直接忘記。第一次試作時,我覺得很難,細節很多,一個不小心割歪 就整個就變形了,黏貼也是一樣,膠不能上太多,不然不會乾,或重量太重,美觀也是問題,第一個模型大概做了一個多禮拜才完成,品質、外觀都好爛,連重量都超重,想當然,我們怎麼可能拿這種東西去比賽。
所以,我們開始想要從那裡減重,最後決定把包覆樓板的黏貼邊都拿掉,改完圖又過了一個禮拜,第二個模型完成了,原本以為成功了,可以拿去參加比賽了,但該死的電子秤,顯示的數字又再一次讓我們失望了,超重40幾公克,我們開始想要從哪裡減肥,最後決定,把3樓高的H型內柱,縮短到二樓,最後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黏著劑白膠太重了,剛好我無意間看到製圖教室,發現有快乾膠,我請教老師這能用的嗎?老師說,如果我們有辦法操作好的話,就有機會,果然減了20幾公克,但還是需要再減,所以我們把效益不大的東西都拿掉了,這次終於198克,在標準值內,但我們還能更好,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我們加緊速度又多做了兩個模型,重量都有在標準內 而且我們已經有辦法一個晚上內,完成一個模型了。
到了比賽當天,我一早就起來了,跟同學們約好在校門口集合,我們是第一個學校報到的參賽隊伍,特別緊張。開始檢錄模型時,前面都很順,不知道為什麼重量跟在學校量得差很多,只能認命,到了振動台上,可能是因為緊張,固定螺絲一直鎖不住,一直掉到地上,好尷尬。
比賽終於開始了,前兩級地震都沒事,第三級地震,有一組模型倒塌了,我開始緊張了,第四級強震開始,剩下三個模型,瞬間全倒。
這次雖然沒得名,但也有不少收穫,看到了許多不同的模型,不同的外觀,還有剪力牆,還有將斜撐架在中間柱的型。這次參賽是值得的,收穫不少,期待學弟妹們下次能雪恥,也期待明年三月的「木橋載重創新設計競賽」。
建二忠 蔣宗宏
為參加這次的比賽,我們總共做了4座模型,前面剛開始的第一座,已經讓我們頭痛到不行,不知道花了多久才做好,那時做好超級有成就感的,但是為了拿高分,我們得將模型控制在200公克以內,所以第一代模型,就這樣被淘汰掉了,為了達到200公克以內,老師又再改良了一次,從原本有中央柱,到沒有中央柱,變成中間柱裡面的H內柱也減少了一些,我們的樓板也跟樑一體成型,減少了一堆組件後,還是無法達成在200公克,因此第二代又被淘汰了。
接著我們進了第3代,H柱減少更多,樓板上面的黏貼邊也少了一些,還把包覆的黏貼邊都剪掉了,這次終於減到了200公克,當時的我們開心到了一個不行,很開心的跟老師說:「我們終於減到200公克了」,這次的成功,讓我們非常開心。
於是我們又再做一座比較漂亮的模型拿去比賽,可是不知道為甚麼比賽當天,測量出來的重量是202公克,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只好相信。我們是第一個先搖,在剛開始搖1-3級的時候,我以為so easy,結果到達的4級的時候,我當場直接傻眼,很快就倒了,雖然說倒了很正常,因為看的當下,就知道是柱子裡面的H柱因為減肥,只做到一樓,模型倒的當下,直接在2樓軟掉,很可惜沒有下次了,做了這麼久的模型,就這樣毀掉了,真的是超傷心的,但這就是現實,在這次比賽中,也學到了很多,雖然說沒有得名,但這也是一個經歷。
比賽前的2個禮拜,每天都留到10點回家就倒頭就睡,製作過程中,雖然辛苦,但我覺得很開心,因為在這裡面展現出了我們的團隊力量,我非常感謝:陳兩達老師、張永翔老師、劉叔松老師,和我的組員:家紋、鳳敏、濨萱、青玉、珩嘉,真的非常謝謝大家。
建二忠 楊承諭
很開心參加抗震盃模型製作,有老師辛苦的指導與設計展開圖,組員們合作無間,使我們的模型能更有效率的完成。比賽前不時晚上留校製作模型,為了讓模型精緻度大幅提升,與達成減重的效益,使我們隊員分工合作,細心的切割紙張的細心度與專注度。之後經過老師渾身解數,不斷的修改後,終於在比賽前幾個星期,設計出最令人驚奇的展開圖。讓我們參與其中,除了製作模型之外,其實最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背後製作的過程與原理。
製作過程中,老師解說:從一樓的剪力破壞時機,到每根柱子支撐力作用,使我們更能學以致用,而不只是做模型什麼都學不到,老師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分析與著手,製作大克震模型,這些都與學校課程內容息息相關,除讓我們能培養專業的技能外,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與價值。
這次到高科大參加抗震比賽,讓我們緊張又刺激,有許多很好的模型作品,讓我們嘆為觀止,經過檢錄、秤重後,我們的模型約200公克,控制在範圍以內,避免懲罰係數,使ER值大幅減少。比賽時,我們有加掛質量鐵球,維持模型結構的平衡,並加束橡皮筋,最後抗震的級數約在4級左右倒下,模型被拔除的體無完膚。
結束比賽後,我覺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外面高超的人,還有很多,在未來的比賽裡,希望我們能越來越強,為學校爭光。參加比賽,總是令人喜悅與悲傷,結果雖然讓我們失望,與預期相差懸殊。比賽的競賽方式與破壞型式,令人意想不到,最令人期待的環節是六軸震動台,許多不同模型在振動上搖晃,是一件很酷的事,我們也學到了其他學校模型的特質與優點。
參加這次比賽,讓我們知道,人唯有努力且有著堅定不移的心,才有勇氣不受阻礙,重振旗鼓向前邁進。雖然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十分辛苦,卻學到了許多力學原理應用,最後萬分感謝建築科老師的努力與陪伴,終將是我們一生當中的最大支持與鼓勵!
建二忠 陳裕平
第一次參與此項活動,賽前我們班3組,總共製作了10幾座模型,我們就做了6座了,超過一個月的時間,放學,假日有空就是去學校做模型,真的很辛苦,但在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
記得做完第一座模型時,非常的開心,結果重量不符合規定,經過兩達老師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減少樓版與柱的黏貼面積,去除樑,H柱長度的縮短,修改了很多地方,同時黏著劑,也從白膠改成瞬間膠,我們也不斷的製作,每個動作,每個細節越來越熟悉,製作模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重量一點一點的慢慢減重,終於邁入了我們的目標200公克。
比賽的前一天,我們做了重大的決定,就是再做一個模型,因為我們認為前一個模型沒有做到最好。當天我們從16:30做22:00才終於做完,確實那一座模型的精緻度,比其他的都要好,但不樂觀的是,它的重量竟然是202公克,我們非常失望,雖然在做之前,就有想過這種可能性,不過也是沒辦法,畢竟我們也努力過了。
比賽當天,我們是第一所抵達會場的學校,沒想到先到先搖,真的太刺激了,經過檢錄,打孔,最後放上質量塊,我在上面看都看的很緊張,終於開始搖了,真的沒想到我們只撐過2級就倒了,完全不如預期,感覺非常失望。
非常感謝我的隊友,讓我任性的說,在賽前再飆一座模型,他們也很同意,但重量卻沒有達到標準,真的失望,感謝他們在製作中的幫忙,以及許多老師的教導,參加這項競賽讓我學習到了很多。
此次參賽,雖然我們輸了,但我們不氣餒,不為失敗找理由,反而從失敗中知道了自己那裡不足,也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可說是獲益良多。當然,這次的體驗,是一個從未有過的經驗,感謝參與此次競賽的夥伴們,謝謝你們一直以來互相幫助,讓我從中學習到了分工合作的精神,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謝謝你們;也感謝老師給我們大力的支援,不然我們沒辦法完成這麼多事,老師,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