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Documentary.
Interviewee: Rumah Charis
Producer: Tey Yong Xin
Editor: Tey Yong Xin
Interviewer: Tey Yong Xin
V/O: Tey Yong Xin
“我们不叫自己是孤儿院,我们是儿童之家。”
疫情期间,许许多多的拍摄节目被迫叫停。但是大学生的课程仍然照样进行。期间可以说工作量最大的功课就是,拍摄一部纪录片。
翻来覆去寻思着题材时候,小孩子成了我第一个涌入我脑海的,灵感涌现,小孩子,一群小孩子,一群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子......
我立即决定了纪录片的题材,“儿童之家”。
但是在这疫情期间,许多院长因为安全和卫生问题,委婉的拒绝了拍摄邀约,我一度快要放弃了这部题材时候,恩惠之家接受了我的邀请。
那一刻,我仿佛打了鸡血般开始了制作:拟好脚本,拍摄地点,内容,剧本,采访问题,流程等等...... 确保一切事无巨细,我才前往恩惠之家和他们的Coordinator, Jackson(包先生)会面。包先生非常详细且有礼貌的向我们介绍恩惠之家里里外外的一切。再度十分感谢包先生愿意和我(纪录片界的菜鸟)合作。
回到家后,心想一定要把这部纪录片拍好,把拍摄儿童之家纪录片的proposal呈交后,并向lecturer演讲自己准备拍摄的内容和安排,lecturer也给予了这份proposal的赞赏。在此十分谢谢老师的支持!
老师的赞赏和主采访人的合作,让我越来越紧张,担心自己无法拍摄好。拍摄前一晚也无法安稳入睡。
采访当天,带着战战兢兢的心踏入恩惠之家,和包先生打了一声招呼后,边开始逐一采访了不同的小孩子。虽然心里的台词和问题已经顺了好多遍,但是心里不免还是会为自己担心。
——————这是一条为小孩子的分割线————————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那份故事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采访了不同的小孩子、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有文静有活泼的。但是他们都一个共同点,他们眼里都有光。
没有一个人介意自己的身份,在镜头前分享自己的故事。问起自己的故事,有些小孩有点漠然、有些小孩侃侃而谈、有些小孩的音量显然降低了。我被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莫名抽动,每听完一个故事,自己的心脏好像被某样东西猛烈的撞击了一下,但是专业让我必须不能被这些情绪影响,我能给予他们的是我的一双耳朵,还有我想给他们拥抱。他们都很棒。
孩子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请在里面点亮自己的光,不要迷失。
———————这是一条采访主理人的心得分割线—————
包先生是我认为三观很正的一名男士,更是一位担任恩惠之家不可或缺的角色,‘哥哥’。他的历练和涵养在采访时候淋漓的体现了出来,对小孩子的方法,父母的看法,恩惠之家的看法都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问道为什么父母会把在孩子送入这里,他的一个回答囊括了千千万万种耳熟能详的借口,“缺乏责任感”
“如果你真的很像对待、照顾自己的孩子,就算没办法给予孩子大富大贵的生活,你依然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孩子”
——————这是一条理性分割线————————
刷着社交媒体,弃婴的新闻总是层出不穷,被发现到的藏匿地点总是无奇不有。网民们讨伐那些丢弃孩子的父母。父母穷迫的生活却无人无人问津。事实上,现在性教育的贫乏导致还是有很多人对于‘性’这一个词的迷思,间接加剧了好奇心,每一个人都渴望再下伊甸园的果实,却没人知道这颗果实真的会让你饱腹,还增加你的饥饿感。
倘若在问题的根本去解决,透明化性教育,透过教育让学子们更了解这一个词到底是什么,什么时段适合拥有,安全并健康又理性的情况下去了解这些让人害羞提起的东西,那么是不是更有可能减少让人更预料不到的后果?
世界治愈的都是那些愿意自渡的人。
一直纠结有没有人爱我的人,才是那些放不开的人。孩子们在这年纪的生活方式或许会和身边其余的人有点特殊,但是就是因为特殊所以他们特别,特别可爱,特别耀眼,特别闪亮。因为他们的爱来自于四面八方:朋友的、院长的、善心人士的,更显得他们的富足。没有杂质而纯粹的脸庞,真的很迷人。
就引用一段话结束这部儿童之家纪录片的感想吧
像你们这些才华横溢的小朋友,就像气泡水里的泡泡,会靠着自己的力量,慢慢升起,没有事情能够阻止你们。